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自從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開始普及之后,參與"改造"傳統企業的角色眾多。其中有BAT這樣業務廣泛的科技巨擘,同樣也有近兩年開始露頭的AI獨角獸,還有不少企業服務商。
總體來說,產業互聯網改造是一項龐雜的工程,在技術角度中包括云計算、大數據、AI等等近年來的熱門問題,從流程來說則包含IT/云基礎設施的搭建,數據的收集清洗標注,軟件層面的模型調校,以及后期維護等等一系列步驟。
在這樣龐雜的命題之下,不同角色的共同參與顯得格外重要。
此前我們對產業互聯網中的BAT和獨角獸都有過相關討論,這一次不妨將目光放到企業服務商身上。以企業通訊云服務商容聯云通訊(下文簡稱容聯)為例,我們采訪到了容聯聯合創始人兼CTO許志強,看看他們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容聯CTO 許志強
企業通訊的智能化,會如何解答產業互聯網命題?
提起容聯,這家身上最顯著的標簽是國內最大云通訊平臺,云通訊第一品牌。在產業互聯網發展趨勢之中,容聯推出了文本機器人、智能語音機器人等產品,提供行業智能化解決方案。早在2018年初,容聯即提出以"智能化"為標志的通訊4.0時代開啟,創始人孫昌勛當時表示:容聯現在是一家云計算公司,未來,我們還將是一家AI公司。
我們知道語音機器人近年來正在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智能客服、智能催收、智能外呼等等領域。相比人類員工,語音機器人可以不眠不休,經過調試后就盡快上崗不需要復雜的培訓流程,成本上也相對更低。
從產業互聯網的角度來講,企業通訊的智能化能解決什么?
許志強認為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智能化服務帶來的通訊效能提升。
建立在ASR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理解等等能力上,容聯可以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可視化AI編輯器,包括智能話術、DM對話管理、外呼數據清洗與標記等等工具。建立在這些能力與工具之上,企業可以在通訊服務的過程中精準捕捉客戶情緒、靈活收集反饋,從中抽取數據反饋,不斷迭代模型改變自己的外呼或客服策略。
如此以來不僅企業通訊的效率得到了提升,通訊的功能也得到了擴展,不再是僅僅向客戶推銷或解決售后問題,而可以通過對話數據的抽取和處理加深對客戶信息的理解和挖掘,對客戶進行標簽化分類以便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下一步,則幫助企業開啟人機協作模式。
在理想狀態下,我們當然希望語音機器人能幫助企業解決一切問題。可實際上NLP問題被稱作AI王冠上最明亮的一顆寶珠,其復雜程度和難度使得語音機器人的應用范圍還有一定限制。
而容聯的通訊智能化,也為企業提供了人機協作模式。比如在智能外呼中,會先由語音機器人和用戶進行第一輪對話,再通過對用戶意向的判斷決定要不要接入人工服務。在人工服務的過程中,智能化系統還會為人工客服人員作出相關提示。容聯數據顯示,在這種人機協作的模式下,客服的工作效率可以達到70%到80%的提升。
最后還可以幫助企業找到開啟智慧化運營的鑰匙。
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他們此前可能并沒有了解到如何對自己的業務進行AI部署,自然也沒有相關的數據累積。這時通訊業務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入口——一方面"語音機器人"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通訊業務幾乎是每個企業都需要的。
通過通訊智能化,傳統企業可以有效的體會到智能工具對業務效率帶來的提升,同時還能逐漸累積對AI工具的應用經驗,方便未來接入更多服務,就此開啟智慧化運營。
對業務帶來的切實提升、人機協作模式的出現加以為后續的技術賦能鋪平道路,通訊智能化可以說幫助企業打開了產業互聯網的大門。
獨角獸與巨頭簇擁下,產業互聯網為什么還需要企業服務商?
那么相比科技巨頭和AI獨角獸,容聯這樣的企業通訊云服務商又擁有哪些差異化優勢呢?
第一是通訊領域的"熟手"優勢。
容聯在通訊領域有十多年的技術積累,從通訊底層技術到通訊資源覆蓋度等等專業問題有著更深的理解和解決經驗。容聯從PaaS語音產品創新入局,提供出行模式下的號碼保護,再到云客服和定制化的云聯絡中心等等服務??梢哉f是經歷了完整的語音業務發展周期。因此當容聯再通過AI技術賦能營銷與客服業務時,有著天然優勢,可以在服務過程中更精準的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
第二是可以發揮中間層的整合作用。
除了提供自有服務以外,容聯同樣也和阿里、騰訊、科大訊飛等等企業進行合作,幫助他們整合技術輸入到企業應用場景之中。既有整合成熟的第三方技能能力,又有全通訊場景服務經驗的容聯云,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中間層,溝通整合技術和應用的上下游,讓AI技術可以發揮出更多賦能作用。如同將技術"零件"制作成一輛成品汽車,再出售給企業客戶。
第三是完善自如的服務模式。
作為長期和傳統企業打交道的"乙方",容聯可以在企業通訊方面提供更加豐富和完善的服務模式。就拿對語音機器人后期的訓練和調校需求來說,容聯就提供了兩種服務模式,其中一種是由容聯提供便于使用的可視化平臺,讓企業用戶自己進行相關操作。
如此一來不管是對于AI毫無了解的企業,還是有相關布局的企業,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服務模式。
垂直領域經驗、場景整合能力加上服務能力,可以說是以容聯為代表的企業服務商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最重要的三樣優勢。這也是為什么,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智能語音服務領域,容聯這樣目前貌似不那么"AI"的企業可以快速打開市場。
AI接力賽下,企業服務商的自進化
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容聯這樣的企業服務商自己也正在全新的技術趨勢下進行自進化。
最近容聯發布了自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將各產品、業務版塊整合、調整為五大事業部:公有云CC事業部、行業云CC事業部、智能UC事業部、智慧通訊事業部、運營商合作事業部。
在全新的企業架構中,智能UC事業部主要承擔AI產品及基于重點行業場景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智慧通訊事業部則承擔起開發更多AI能力和創新應用的作用。
作為容聯和華中科技大學聯合智能實驗室AI lab負責人,許志強表示,我們將和華科大開展全面技術合作發展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同樣也在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等等其他AI技術領域有所布局。
例如最近容聯正在為電力行業、能源行業推出基于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技術的安監機器人,通過對安監過程的數據、影像及信號采集,建立各種AI算法與模型。實現機器人日常安全巡視、故障排查、標記抄錄和智能分析。在這類合作中,容聯仍然能夠發揮自己在產業互聯網中的優勢。和國家電網此前的合作,讓容聯對安監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有著更深的了解,可以更加根據需求更加精準高效的打造產品。
對于容聯這樣的企業服務商來說,技術是一枚子彈,那么自身在產業互聯網中的優勢就如同瞄準鏡一般,幫助他們直中應用場景的靶心。子彈可以不斷被填充,但瞄準鏡帶來的精準打擊能力,是無法被替代的。
目前容聯可能相對接近"通訊云為主AI為輔"的狀態,但隨著對于其他AI技術的不斷深入挖掘,容聯距離成長為一家以AI服務為主的企業也并不遙遠。
我們常說AI是一種基礎能力,如同電力。未來隨著科研技術的提升,AI技術只會越來越普及、應用成本越來越低。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將電力引入電燈中的人——以容聯為代表的企業服務商,就可以在這時拿起接力棒,幫助AI加速進入產業深水區。
張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