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汽車連接起住所、辦公室和商業場所時,汽車的角色便已經超出了簡單的代步工具。第十八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海車展)于2019年4月16日至25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脈脈數據研究院于此期間發布了《脈脈未來職場出行展望2019》報告,首次深入洞察汽車在職場中的角色,了解職場人對于汽車未來發展的看法,同時為相關車企開拓市場,抓住營銷新機遇提供參考。
打不到車VS開車不堵:職場人出行的至暗和高光時刻
主題為“共創美好生活”的這屆上海車展,更加注重探討汽車對城市發展與生活變遷的影響。因此脈脈數據研究院的調研,首先關注的便是都市職場人出行時,汽車的角色以及對生活狀態的影響。
公共交通、打車、和開車出行,各有各的爽點和痛點。職場人對出行方式的吐槽一路相隨,公交地鐵嫌擠,開車擔心停車和擁堵,打車有打不到車的無助。
總體來說,職場人打車“叫不到車”時是最崩潰的,平均綜合得分達8.3分,遠超其他痛點,可謂是出行過程中的“至暗時刻”,充滿焦躁和絕望。
相比之下,對于有車在手、說走就走的職場人,如果碰上不堵車的情況,簡直是被高光籠罩,感覺人生達到了高潮。阿里巴巴高級研發工程師李朝利就這樣感嘆:“無車前,稍微遠一點的出游需提前導航公交和地鐵接軌路線……有車后,說走就走的出行,充分感受對時間的主動控制能力,同時增加了社交半徑,充分縮短了親情的物理距離。”
職場人出行時,對“有味道”這件事非常在意。無論是坐公交地鐵出行時碰到“有人吃味道很大的食物”,還是打車時“彌漫著難聞的味道”都會令職場人很不爽。
與此同時,司機“找不到上車地點”、“邊開車邊使用手機”、“抽煙”、“用聽不懂的方言聊天”、“播放土味歌曲”等行為,都會讓職場人感到不同程度的抓狂。
正因為此,職場人對駕車出行的滿意度最高,共有43%的職場人選擇“開車”為最滿意的出行方式。
職場人月薪5萬把汽車當身份,月薪1萬把汽車當夢想
收入不同的職場人對汽車的定位區別十分顯著。月收入在5w以上的職場人中,有25%認為汽車是“身份的象征”,是對這一定位認可度最高的群體。而在月薪高于1w的職場人中,沒有人選擇“汽車是夢想”這一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月薪越高,職場人對“汽車是工具”的認知度有逐漸降低的趨勢,而對“汽車是成長標志”的認可度在逐漸升高。
在“實用”價值觀的作用下,職場人購車滿足的第一大需求是“方便家人”。“上下班通勤”、“旅游”兩大需求同樣刺激著職場人做出購車決定。
近六成職場人認為汽車給工作帶來方便,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節省通勤時間,提升效率。有41%的職場人認為汽車是商務社交的必備工具。汽車給職場人工作帶來的第三大影響是提供了“辦公室與家之外的私人空間”。對此感受最為強烈的是從事市場品牌公關工作的職場人,他們當中有超過44%選擇了這一選項。
與購車的動因大不相同,職場上的“有車一族”換車時,考慮的因素更多是工作現狀。“升職加薪”、“作為工作努力的獎勵”和“改換工作及創業的商務社交必需”是排在前三位的換車契機。遠超“旅行”、“結婚生子”等生活相關的變化帶來的換車動力。
對此,脈脈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方楊建議,車企在對職場人營銷時,針對高端人群,應著重彰顯汽車與職業成長、職場成就之間的聯系。高端車型在營銷時,可以重點突出汽車和職業身份、職場成就的聯系,關注職場影響力,激發購買欲。
職場人再購車意愿強烈“女司機”力量不應被忽視
中國職場人是汽車消費的生力軍。
職場有車一族中,再購入新車的意愿非常強烈。38%計劃再購入新車,52%暫時沒有計劃,但不排除未來繼續購入新車的可能,僅有11%表示沒有再購新車的打算。
而職場人購車時最看重的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安全性能”,其次是“性價比”。男女職場人在這些方面差別不大,但對男性職場人來說,“品牌知名度”和“動力”這兩個因素的重要性更高,而女性相比之下會更看重外觀。
而在信息獲取渠道上,行業大佬或成功的同行對某款車型的推薦,會讓71%的職場人對該車產生更大的好感。其中,KOL對女性職場人的影響力,相較于男性職場人更為明顯。
“在消費力方面,男女職場人不相上下,他們之間更多是在信息獲取渠道方面存在差別。針對男女職場人所關注和感興趣的渠道,可以重點開發更有針對性的內容。”方楊強調,車企對職場人營銷,不能忽視女性職場人的力量,“比如,在廣告和KOL資源上,更多考慮女性職場人的需求,而在車展等線下活動上,一方面可以更多的按照男性喜好設置內容,一方面也可以適時考慮如何吸引女性受眾。”
未來汽車:低耗環保、智能比無人駕駛更能俘獲職場人
人類出行方式不斷升級,城市發展不斷演化,新技術的持續發展和演變,汽車將更多的作為人類智能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
威馬汽車CEO 沈暉認為:“未來汽車將會進化成為超級移動智能空間,自動化、電氣化、共享化、智能化和車聯網普及,人、車與環境將實時互聯,整個城市交通就像社交花園,獲得可持續發展。”
報告顯示,職場人對于未來汽車場景最大的希冀是能夠實現“超低能耗綠色環保,不用擔心能源與污染問題”。
同時,在智能生活一步步走近職場人的生活,汽車作為職場人重要的生活伙伴,也被賦予能夠“打理生活、安排出行”的期望。
“共享汽車發達,無需買車養車”成為吸引職場人的未來汽車第三大場景。
在北美做外賣平臺的Gesoo CEO孫鄰家認為,汽車的科技化會一直延續,按需付費會成為未來主流汽車消費方式。
無人駕駛卻沒能擠進前三甲,位列第四。這或許與職場人對未來汽車的擔憂不無關系,無論汽車新技術如何發展,“駕駛安全性”始終是職場人最擔憂的問題。
方楊建議,智能化時代更需要安全感與控制感。描繪未來的愿景前,先給職場人安全感,在智能化自動化成為汽車廠商們熱衷談論的賣點之時,也應該考慮受眾對于安全性和可控性的憂慮。
“很多互聯網智能汽車還是在輔助駕駛,但相信未來智能算法的提升和汽車硬件的提升,無人駕駛離我們真的指日可待。”首汽約車高級運營總監王輝對無人駕駛充滿期待,“無人駕駛會給我們帶來更合理的出行路線,更順暢的通行秩序和更安全的出行環境。”
張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