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4月1日,愚人節,但騰訊一則公告發布后卻引發了熱議,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騰訊的這個操作是不是在愚人節故意為之。
從騰訊控股發布公告來看,公司計劃于2019年5月15日召開股東周年大會,該次大會考慮的事項中包括一項動議,即無條件授予公司董事一般授權,于有關期間行使公司一切權力購回或以其他方式購買公司股份,總數不得超過股份總數的10%。
要知道,騰訊回購股票10%,這個操作背后涉及的金額可不是小數字。有投資者認為:按照騰訊目前3萬多億的總市值計算,騰訊的回購規模將達到接近3000億元。
騰訊真的會要回購這么多股票嗎?此次騰訊發布公告的背后,為何市場反應這么大?騰訊的一舉一動確實備受外界關注,但這次公告被誤讀的背后,也真正凸顯出騰訊公司的價值不容忽視。
騰訊回購股票僅僅只是常規操作 往年其實騰訊也有不少回購舉動
作為互聯網巨頭,騰訊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說得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平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騰訊一年一度的股東會本身就有很大的話題關注,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外界會對它回購股票的舉動有很大的反應。為了讓大家能理解這一做法,港股研究社先很客觀的向大家來解釋下騰訊的回購做法為何只是一個常規公告。
首先我們來具體看看騰訊公告中這部分的原文如下:
(a)無條件授予本公司董事一般授權,根據一切適用法例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之規定,于有關期間(定義見下文)行使本公司一切權力購回或以其他方式購買本公司股份,惟所購回或以其他方式購買之股份總數不得超過本決議案通過當日本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十(10%)。
港股研究社查閱公告,并結合查詢騰訊歷史公告發現,騰訊近些年來在每年的3月或4月的公告中,都提及了類似的授權。因此,騰訊此番公告只是一項普通授權,部分投資者對于這份公告的解讀還是出現了偏差,騰訊的“回購”其實并不會影響它未來的發展。
雖說有投資者解讀騰訊將會花費數千億規模來回購股票,引發外界對于它的不信任,甚至有部分聲音認為難道騰訊的業務發展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之類的質疑等等。其實回購股票這一做法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并不是很陌生,美股企業就有不少這樣的做法。
美股企業它們在確立了行業絕對龍頭地位之后,同時行業也進入了成熟期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公司的布局也成型了并不需要太多資本開支,且對將來的現金流有充分的預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都選擇了大量回購甚至借錢把不屬于自己的錢派掉或回購。對于騰訊而言,這種做法它也并不是第一次嘗試,其實過去十年它就有四次集中回購。
根據格隆匯之前的報道,近10年來,騰訊先后經歷了4次較為集中的回購行為,每次總回購股數在幾百萬股不等。
第一次(2008年9月-2009年1月):騰訊從9月開始至次年1月的5個月期間,騰訊一共從市場上陸續進行了36次大額的回購,期間一共回購了827.3萬股,涉及資金超過4億港元,股價位于40港元至60港元之間。
第二次(2010年7月):從7月6日開始連續4日在市場回購了262.4萬股,股價在133港元左右,共涉資3.55億港元。此后,股價亦開始上揚,半年后,股價漲至230港元左右,距7月回購時漲幅超7成。
第三次(2011年8-10月):從8月中旬開始,先后共發起了12次回購操作,共回購671.88萬股,回購股價在150港元至180港元之間,共涉及資金11.15億港元。并且在此后2月仍各有一次回購。
第四次(2013年3月-4月):為了維穩信心,騰訊于2013年3~4月期間,累計14次出手回購股份,累計回購數量664.3萬股,金額達到14.36億元,其中有9次回購金額在1億元以上。
因此,從騰訊這幾次的回購動作來看,其實它這種做法也算是見怪不怪,一定程度上它回購股票后也起到了穩住它的股價的作用。只是為何這次外界對于騰訊的這則公告會去過分解讀呢?也許還是因為處于轉型期的騰訊讓投資者對它有些許的不信任,或者說是期待變化。
騰訊處于轉型期間表現不算很穩定 但未來發展方向已經比較明晰
為何騰訊的這則“日常”的通告會引發市場對它回購股票的期待,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騰訊在2018年交出的財報數據都不是很理想,尤其是核心業務的發展增速放緩,受財報影響騰訊的股價跌幅不小。
翻看騰訊股票走勢,從去年以來,它的股價從最高的475.72港元,下跌至252港元之下,當時總市值也已跌破2.6萬億港元。這個跌幅對于騰訊來說損失確實不小,更為重要的是這也預示著投資者對于騰訊的未來發展產生不確定的因素。
為何騰訊的股價會出現大幅度的回撤?除了受大市轉入熊市趨勢影響外,最大的原因是2018年來騰訊多個業務出現了一定的增長放緩趨勢,尤其是它耐以為根本的游戲及社交領域的業務在陸續受到監管壓力和競爭壓力下紛紛出現一定的下滑跡象。
對于騰訊來說,在游戲版號的影響下,后續無法推新的游戲作品面市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這也只能讓它繼續啃現在的老作品。同時隨著短視頻跟流媒體的快速發展,騰訊在社交領域雖說護城河很牢固,但業務增長尤其是廣告收入面臨后起之秀的搶奪。對于騰訊來說業務發展確實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這種情況自然也就反映到它的股價表現上了。
為了創造新的增長點,騰訊很迫切的需要新業務來為它創營收,因此內部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去年9月,騰訊正式啟動了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具體而言,騰訊將在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從組織架構調整來看,騰訊的業務一定程度上是在朝B端發力,隨著互聯網企業在C端的流量殆盡,挖掘出下一個業務增長潛力落腳點很有可能就是在B端上,產業互聯網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目前騰訊還未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樹立很明顯的競爭優勢,對于騰訊而言未來的發展仍然面臨不小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4月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方顯示,首批進口游戲已經下發,總數為30個,審批時間為3月29日。其中,游族網絡和騰訊的《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網易的《迷室3》、完美世界的《洪潮之焰》等游戲獲批。
當發展方向更為明晰后,騰訊的游戲版號也陸續下發,擁有清晰的發展思路這對于騰訊的發展已經非常重要。與其過于擔憂,也許騰訊度過轉型的陣痛期后,那又會是不一樣的天地。
本文來源:港股研究社(公眾號:ganggushe)ganggu.meigushe.com——旨在幫助中國投資者理解世界,專注報道港股企業,對港股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們
劉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