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楔子】2020年4月7日,一部高質量古裝大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首播。該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由出品過《瑯琊榜》、《知否》的正午陽光團隊制作,張開宙導演,王凱、江疏影主演,講述了北宋仁宗趙禎一生面對朝局變化、情感經歷所作的
【楔子】
2020年4月7日,一部高質量古裝大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首播。該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由出品過《瑯琊榜》、《知否》的正午陽光團隊制作,張開宙導演,王凱、江疏影主演,講述了北宋仁宗趙禎一生面對朝局變化、情感經歷所作的種種抉擇。該劇制作精良,建筑樣式、服化道高度還原宋代,一些布景直接還原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場景。劇中還多次出現北宋山水名畫:
第一幅,預告片的片頭,出現的是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幅北宋巨碑式山水名畫之一的范寬《溪山行旅圖》。[8]
范寬《溪山行旅圖》
第二幅,片頭海報,背景為18歲的天才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2022年央視春晚上“驚艷絕倫”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就是以此畫為素材創作的。
第三幅,王凱的定妝照,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身著圓領朱衫,頭戴黑紗幞[fú]頭,端坐于垂掛有黃巾的靠背椅上,背景為李成《晴巒蕭寺圖》。
第四幅,江疏影的定妝照,江疏影飾演的曹丹姝曹皇后,頭戴龍紋花釵冠,身著交領大袖的華麗禮服,端坐在有靠背的龍椅上,背景為李成《寒鴉圖》,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第五幅,宋仁宗與曹皇后的合照,背景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幅北宋巨碑式山水名畫之二的郭熙《早春圖》。
第六幅,喻恩泰的定妝照,喻恩泰飾演的晏殊的背景為(傳)燕肅《關山積雪圖》,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七幅,楊玏[lè]的定妝照,楊玏飾演的韓琦的背景為文同《墨竹圖》[10],現收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八幅,曹曦文的定妝照,曹曦文飾演的賈教習的背景為梁師閔《蘆汀密雪圖》。
八幅畫中,宋仁宗(1010—1063年)可能看過五幅:范寬《溪山行旅圖》、李成《晴巒蕭寺圖》和《寒鴉圖》、(傳)燕肅《關山積雪圖》、文同《墨竹圖》;沒看過的有三幅,都是宋仁宗去世后創作的:郭熙《早春圖》(創作于1072年)、王希孟(1096—1117年)《千里江山圖》、梁師閔(約1075年—?)《蘆汀密雪圖》。
北宋開國有一位大將曹彬[9],在統一進程中攻滅后蜀、南唐,封魯國公,他有一個孫女后來嫁給了宋仁宗,就是《清平樂》中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曹彬收藏有李成的畫,曹皇后自小受熏陶,非常喜歡李成的畫。李成有一個曾孫女李氏,嫁給宰相吳充,封秦國夫人,文化藝術修養很高,能鑒別畫的真偽,尤其熟悉其曾祖父李成的畫。北宋米芾《畫史》記載:“慈圣光獻太后于上溫清小次,盡購李成畫,貼成屏風,以上所好,至輒玩之。因吳丞相沖卿夫人入朝,太后使引辨真偽,成之孫女(據李宥墓志銘,當作“曾孫女”)也,內以四幀為真。”說的是,宋仁宗、宋英宗去世后,曹皇后成為太皇太后,買了很多李成的畫,貼成屏風欣賞,她還請李氏進宮鑒別所藏李成畫的真偽,李氏鑒別出4幅真畫。
【李成何許人?】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唐朝宗室后代。祖父李鼎曾任蘇州刺史,五代時避亂,舉家遷至營丘(今山東濰坊市昌樂縣馬宋鎮),李成出生于營丘,故號營丘。李成“磊落有大志”,曾任官職較低的光祿丞、尚書郎,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放意于詩酒之間,又寓興于畫”。李成好酒,“人欲求(畫)者,先為置酒,酒酣落筆,煙云萬狀,世傳以為寶”,《晴巒蕭寺圖》正是他酒酣興濃時所畫。967年,因常年酗酒,病逝于陳州淮陽郡(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年僅49歲。
李成師承荊浩、關仝,自成一家,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匠,與關仝、范寬并稱“三家鼎峙”,與董源、范寬并稱山水畫“北宋三大家”。北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將他的畫列為神品,譽為“古無其人”。北宋官方《宣和畫譜》評價“凡稱山水者,必以成(李成)為古今第一”。追隨者眾多,弟子有許道寧、郭熙、王詵[shēn]等。
李成喜畫山野郊外平遠曠闊的景色。平遠寒林,氣象蕭疏,筆法穎脫,墨法精純,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畫山石狀如卷云,開創“卷云皴”;畫樹杈如蟹爪,開創“蟹爪”法。
存世畫作有:《晴巒蕭寺圖》(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8];《讀碑窠石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寒林平野圖》(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茂林遠岫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小寒林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等。
【畫名的由來】
最早將此畫歸于李成名下的,可能是收藏過它的清代書畫鑒藏家繆曰藻[12]。1841年,被時稱“巨眼”的書畫家、鑒藏家徐渭仁得到,正式定名為《晴巒蕭寺圖》。
“蕭寺圖”是北宋時期比較流行的一個題材,畫工們有口訣相傳“古寺蕭條,掩映松林佛塔”,《宣和畫譜》中收藏了二十多件此類畫作,如許道寧《秋山蕭寺圖》[8]。
李成《晴巒蕭寺圖》中,作為背景的山巒、天空用了大片留白,營造出“淡泊”的意緒;干枯凋零的樹木稀疏雜亂地點綴在山巒谷地,盡顯蕭瑟秋意。
【畫作概要】
《晴巒蕭寺圖》,絹本,淡設色,縱111.4厘米,橫56厘米,現藏于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描繪的是北方夏秋季節,人們在山谷、寒林、蕭寺間行旅、休憩的場景。
《晴巒蕭寺圖》采用全景式立軸構圖,縱向布局,用水墨畫出,以山水為主,古寺、飛瀑、樹木、小橋、野店、旅人等為輔。畫中,遠景,兩座高峰,雄偉聳立,諸山屏列,云霧彌漫,瀑布飛流,直落深潭;中景,蕭寺古塔,樹石掩映,高山泉水,匯流成河;近景,山徑木橋,商旅往來,水榭茅舍,行人歇腳。整幅畫面布局巧妙自然,筆法嫻熟老健,用墨層次分明,既表現出北方山水的雄偉挺拔、荒寒蕭疏,又煥發出“山水永恒、生活依舊”的生機與活力。
【構圖布局】
總覽全圖,大體可分為三段景觀:遠景高峰群山、中景山崗古寺、近景水榭屋舍。
遠景。畫面上半部兩座高峰,一前一后,一實一虛,雄偉聳立。前峰堂堂矗立,左側幾座小峰,山間泉水依山石走勢分成幾股飛流而下。后峰高過前峰,右側山間有一條“懸巾”狀瀑布飛流直下。遠處山巒起伏,在云煙霧靄中,愈發縹緲虛幻。
中景。高峰前面,正中一座山崗上,聳立著一座寺院,點出“蕭寺”的主題。寺院結構精巧,有走廊過道連接各處房舍,每層都有欄桿,可眺望四周景觀,最高的是一座八角木塔,高出周圍大樹很多。山崗邊緣山石凸起、環抱,樹木叢生、干禿虬曲。寺院左側山石間,泉水流出形成瀑布,匯入山腳下的潭水之中,潭水沿兩側山巖峭壁蜿蜒向右下方流去,途經一座木橋,匯入右下方一片更大的水域。
近景。木橋左岸山路上出現三個人,中間一主人騎驢戴笠執鞭,神情略顯疲憊,前后各有一仆從肩挑行李,風塵仆仆,欲過橋去。木橋右岸山腳下是一小塊開闊地,有幾間酒肆、茶館,其中三四間是簡陋的茅草屋,有人獨自吃飯,有人對飲交談,有人繼續趕路;岸邊水上建有兩間精致的水榭亭閣,里面皆為官宦士紳,一人憑欄觀水,兩人飲茶談天,愜意悠然,與旁邊茅草屋形成鮮明對比。畫中13個人物,皆以圓渾整飭、粗細勻稱的中鋒描繪,面部多用三點式,二點為眼,一點為口。[8]這山村驛站一面臨水,三面環山,山石雄偉兀立,其上皆是林木,虬曲挺勁,陰翳靜謐。畫面右下方,一塊巨石兀立水中,上生幾株枯樹,樹干或挺立或傾斜,枝杈彎曲雜亂、相互交錯,樹枝上藤蔓纏繞、垂掛;巨石右側石隙處,高山泉水回亙彎轉、疊瀑流入河中,與左邊泉流匯聚于此。
穿過村店,在兩側晦明不定的山石之間,有一條呈“S”狀的小路曲直通向深山之中,分出一條石階小路通到山崗上的寺院。
【技法風格】
《晴巒蕭寺圖》的風格特點可概括為“寒林平遠,氣象蕭疏”,具體表現為:
1、畫樹木,開創“蟹爪法”,枯木寒林,氣象蕭疏
出枝方式上,“蟹爪法”與“鹿角法”并用,散聚有序,用濃淡墨色區分出前后空間,展現出重疊深遠之趣。李成獨創“蟹爪法”,是“枯樹法”的一種,樹干堅強挺拔,樹枝有力地向下抓去,猶如蟹爪一樣交叉排列,給人以力量感,非常適合表現枯木寒林,有一股蕭瑟之氣。[6]關仝開創“鹿角法”,樹枝向上生長,猶如鹿角,是最常見的出枝方式,四季皆宜,點嫩綠可得春,點花青可得夏,點朱砂、赭石可得秋,枯枝可得冬。
經營位置上,遠直近曲。遠景的樹,用中鋒直筆畫出小枝條。近景的樹,偃仰多曲、雜亂交叉,有的“枝條疏密交叉,挺干枯茂盤曲”,有的“藤蔓依纏古木,窠叢簇扎山頭”,以示蟠根老壯之意。
筆法上,毫鋒穎脫,給人挺勁、扎手的感覺。樹木均以頓挫感很強的尖勁中鋒墨線描繪,樹身略見“勾斫”一類皴筆,鋒芒內斂,樹身“作節處不用墨圈,下一大點,以通身淡墨空過”(米芾《畫史》),小節疤均用墨點成,小枝條用筆流暢、勁利挺健,基本上都用濕筆,無明顯的干濕濃淡變化。
李成畫“林木為當時第一”,“尤善畫山水寒林”(北宋郭若虛),元代詩人虞集曾在朋友收藏的李成《枯木圖》題詩“老龍出海蒼髯須,營丘枯木天下無”。追隨者眾多,“齊魯之士,惟摹營丘”[8]。其弟子王詵《漁村小雪圖》中的松樹、松枝用筆細膩勁爽、墨色細微,郭熙《早春圖》中的枯樹老枝用筆挺勁有力、無一筆妄下,均體現出李成“筆勢穎脫,墨法精純”的特點。
李成“枯木寒林”風格的形成源于其家族傳承、時代背景與地理環境的影響。作為唐朝宗室后代,世受儒學教育,雖仕途不暢,卻始終以正統文人自居,自言:“豈能奔走豪士之門,與工技同處哉!”流露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也”的風骨和氣概。南朝宋宗炳提出山水畫的“暢神”之說,畫家借助筆墨宣泄心中情緒。《晴巒蕭寺圖》中,李成借氣象蕭疏的寒林表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用干枯但瘦硬如鐵的松柏比擬自己的高潔品德,以及渴望實現“為生民立命”的理想追求。
2、畫山石,開創“卷云皴”,用筆淡雅,惜墨如金
李成筆法清瘦穎脫,墨法淡雅精微,首創干筆焦墨技法,很少有大塊的墨色渲染,惜墨如金,給人以清爽雅致、秀潤古逸之感。
畫山石形如卷云,開創“卷云皴”。其法,是以勁挺的中鋒勾勒外輪廓線,趁筆痕未干時用淡墨在勾勒線條旁邊渲染,使石面勾勒痕跡不過分顯露,使山石形體渾圓、淡雅、縹緲。外廓線條與內廓皴筆較為協調,皴筆密集于凹處,明處疏朗,有線面交融之感,增強了立體感和清潤秀逸的境象。重點是,山石不可過多皴擦,用淡墨渲染,積墨法把皴隱藏起來,使得山石結構含蓄縹緲,表現出煙林清曠的意境。[2]
筆少墨少,樹石也少。其弟子王詵[shēn]曾將李成與范寬的畫掛在壁上比較,得出“一文一武”的結論,說李成的畫筆精墨潤、秀氣可掬,范寬的畫氣壯雄逸。這些風格特點,大抵與干筆積墨技法有關。李成之前,山水畫大多用絹或熟紙為材料,滲水性能差,宜于用包含水分的濕筆,才能顯見筆墨效果;到了宋代,作畫普遍廢棄絹,改用生宣紙,這樣,即使含墨較少的干筆也能畫得上去、顯得出來。因此,宋元以后,干筆焦墨流行起來,清代戴熙[8]將李成推為干筆焦墨的首創者。
李成筆墨精純,物象形神畢現,反映在畫中就是“意境高遠”。南朝梁元帝蕭繹在《山水松石格》中認為,山水畫的最高境界為“格高而思逸,筆妙而墨精”,李成完全達到了這個高度,故北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把他的畫列為“神品”,譽為“古無其人”,皆因“命筆唯意所到,宗師造化,自創景物,皆合其妙”。
【遞藏與鈐印】
《晴巒蕭寺圖》沒有李成的款印。
鈐有鑒藏印8枚。
有記載的最早收藏者為南宋內府,依據是鈐于畫面右上角的“尚書省印”,為1141至1183年間使用的南宋官印。明末清初,被鑒藏家梁清標收藏,梁清標是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第二年明朝滅亡后降清,做到兵部尚書、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后被乾隆編入《貳臣傳》。后被刑部尚書、藏書家徐乾學收藏。此后被書畫鑒藏家繆曰藻所得,可能是他將此畫歸于李成名下。1841年,被時稱“巨眼”的書畫家、鑒藏家徐渭仁得到,正式定名為《晴巒蕭寺圖》。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后,小刀會起義占領上海,因曾有恩于起義軍首領潘起亮,徐渭仁被封為參謀,其子徐震被封為元帥,起義失敗后,被清廷以“謀逆”罪處死。此后,被藏書家、金石學家沈樹鏞[13]收藏,在其《養花館書畫錄》中首次著錄,沈樹鏞官至內閣中書,是晚清碑帖收藏界執牛耳者。1939年,鑒藏家林熊光在日本購得此畫,林熊光是臺灣省板橋林家后裔,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1930年代居日經商,1945年臺灣光復后返回臺灣。此后,被居住于日本的意大利人米開朗基羅·佩林蒂尼所得,1947年賣給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今跡】
李成紀念館,位于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三官廟西巷青州古城內,阜財門內東側。
【參考文獻】
[1]祝正鋒(宜賓學院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夏物蕭疏景更清——李成山水畫及《晴巒蕭寺圖》解讀;文學與藝術;2011,03(1)。
[2]彭慧萍(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兩宋“尚書省印”之研究回顧暨五項商榷;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01期。
[3]梁茵茵(曲阜師范大學);論李成《晴巒蕭寺圖》寒林意境;藝海;2021年08月。
[4]丁文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藝術設計系);論李成《晴巒蕭寺圖》形式與意蘊的整一性;藝術科技;2021年07月。[6]
[5]劉新;讀宋畫札記——李成的山水畫及其傳派;藝術探索; 1995 年第 4 期。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