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1年4月之后上海市場被按的死死的,交易量一蹶不振。二手房交易套數直到10月份才漸漸有所復蘇。這幾個月寒冰期中,有兩類產品交易卻未受到致命打擊:豪宅與門檻級剛需。今年成交量最低時刻是9月份,我們用2021年9月/2020年9月交易量,得
2021年4月之后上海市場被按的死死的,交易量一蹶不振。
二手房交易套數
直到10月份才漸漸有所復蘇。
這幾個月寒冰期中,有兩類產品交易卻未受到致命打擊:豪宅與門檻級剛需。
今年成交量最低時刻是9月份,我們用2021年9月/2020年9月交易量,得出以下數據。
豪宅數據來源于麗茲行,2020年9月為185套,2021年9月為113套。
這是一條明顯的“微笑曲線”,我們重點關注的是:兩個嘴角各發生了什么?
01
環二不止一次提過,上海樓市接下來的主題是分化:貴的房子越來越貴,便宜的房子可能越來越便宜。
左邊這個嘴角很好的詮釋了這個現象:
200萬以下房源交易受市場影響不大,是因為去年根本就沒怎么漲。
當然這里也夾雜了其他因素,諸如三價就低對動遷戶影響不大、低預算客戶更剛需等等。
然而這一切都要回到價格上來,如果房價比去年漲了30%以上,再剛需也不會那么果斷出手。
誰都能看到房價貴了太多,誰都能看到市場下行,為什么不再等等?
正是因為去年沒漲,今年降無可降,門檻級剛需該出手時就出手。
為什么這些區域不漲?
是因為這些房源定價邏輯,與去年的這波漲幅毫無關聯。
2020年這波大漲,始于學區,盛于信貸催動,本質是財富分化推動。
蛋糕整體在緩慢增長,只是有些人分到的部分漲得更快,有些人漲得慢一些。
漲得慢的朋友,大部分財富增長來源于工資,這幾年工資沒有大漲,財富自然沒有大漲,他們能選的房子有什么理由大漲?
或者說他們已經為買房掏空了家底,完全沒有油水可榨。
你們中產客群為了買房,可以減少出國旅行的次數、少買幾個名牌包包,可我本來也沒出過國。
網上有個段子很火:我的智力不高,容易被騙,但是根據我的財力,很難被騙。
所以去年這波大漲,或者接下來漲幅是不健康的,本質是財富分化的擴大。
平均工資,或者說底層人民的工資并沒有明顯提升。
當然領導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共同富裕的提出正是基于這個背景。
在共同富裕實現之前,這些房源/區域房價依舊沒有上漲空間。
或者說隨著這些居民工資收入的提升,緩慢增長。
天天有人計算房價收入比,然后得出結論說上海房價太高。其實適合用房價收入比分析的,只有這些真正用工資買房的客戶/區域。
具體到上海,這些區域的代表是嘉定徐行、安亭、松江小昆山、車墩等等。
市區老公房部分買家是動遷戶/當地置換,所以漲幅要高于以上幾個區域,即使總價區間部分重疊。
最后送大家一句全國市場鐵律:用工資/積蓄買房的地方,房價都沒希望。
他們早被榨干了。
02
講到這,另一個嘴角上揚也容易理解了:
他們是財富分化的最大受益者。
小學時學過一句詞:亡;百姓苦;興,百姓苦。
現在看來,亡,富豪更富;興,富豪更富。
所以豪宅市場從來都不缺購買力。
而且上海2500萬人口上限名存實亡,持續吸引全國富豪前來置業。
最近被刷屏的是,不少明星都在辦理上海落戶/購房資質。
這些人收入基本不靠工資,所以工資漲幅跟他們購買能力關系不大。
當然這些人在數量上一定是少數,我們關心的是他們會選擇哪一小撮房源。
這部分房源,嚴格意義上講價格可能沒有上限,只要富豪財富繼續增加。
既然是明星,既然是富豪,選房邏輯當然跟我們普通人不太一樣。
普通人買房無非關心幾個因素:五大配套、小區品質。
小區周邊需要有商場、醫院、學校、地鐵、公園,小區越新越好,戶型要南北通透。
后來大家發現翠湖五集戶型并不好,綠城黃浦灣周邊生活也并不方便。
不過這些小區有一個共同點:通過各種元素的組合,讓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豪宅。
只要能在群眾心目中形成豪宅的共識,其他的都不重要。
這種共識就像奢侈品一樣,好像沒什么用,但是溢價卻高的驚人。
一件襯衫,如果只是滿足保暖、遮羞,可能100塊錢就足夠了;然而被定義為奢侈品后,卻能賣到幾千塊。
多花出的這部分錢,買的都是“沒用”的東西。不過這些沒用的東西,比商品本身更值錢。
都說陸家嘴濱江是價格洼地,其實價格低的都是沒有江景的房源。
以世茂濱江花園為例,沒有江景,房價通常12-14萬左右;一線江景,房價高達18-20萬。
按照套均150平計算,江景的價值也高達500萬以上。
花500萬就為了看一下江,你瘋了?
當普通人這么想時,江景房就初步具備了奢侈品因素。
當然這個市場需要強大的購買力基礎,在重慶,江景房就沒有這么高溢價,畢竟有錢人不如上海集中。
就像改革開放前,奢侈品在國內沒有市場一樣,大家都還在思考怎么吃飽的問題,誰去關心哪個品牌又發布了新款。
如果將視野放到全球,上海在房地產“奢侈品化”的道路上走的還不夠遠,倫敦、紐約等城市頂級豪宅“景觀溢價”比上海更高。
比如泰晤士河畔,一線濱江房源比其他房源價格高出一倍。
如果要在上海賭一把大的,這樣的房源是最佳標的。
標準前面提到過,需要具備一定的豪宅“元素”,能夠在群眾心中達成“這是豪宅”的共識。
如果沒有這個共識,仍舊是在實用角度計算房價,這樣的小區房價上限明顯低了一檔。
這個共識目前更加困難,即使你在黃浦區、靜安區,即使你在肇嘉浜路以北,如果小區品質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也不會被打上“豪宅”標簽。
房源是不是能夠站上這個臺桌,是否能參與這場游戲,是當下置業最該考慮的問題。
當然這條路也面臨相當的風險,官方一直強壓豪宅價格。
2015年綠城黃浦灣新房就創造了38萬/平的單價紀錄,后面連續遭遇新房限價,2021年新房最高單價被壓在14.7萬/平。
用意很明確,豪宅單價太高不利于房價調控,可能也會造成階層對立。
不過二手市場管控寬松得多,只要你們網簽價做低就行。
現在又提出共同富裕的口號,三次分配中富豪拿多少錢出來,也決定了豪宅價格上限。
你看許家印的兒子都在拋售豪宅了,其他富豪也沒那么果斷的買買買。
總體而言,這條路經濟規律上是對的,政治上有一定風險。
畢竟政治不講規律。
- 環二文章合輯 -
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極度不正常| 唐鎮憑什么“屢上熱搜”?| 有時,學區房是一場騙局| 長壽路的三宗罪|關于這次房價暴漲的反思-環二先生 | 新弘北外灘,是入駐北外灘的最后機會??| 當下背景,對房地產市場的十個重要判斷 |深度分析|徐匯濱江的價格上限在哪里?
李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