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歷史浩如煙海的記載中,更多是男人的世界,他們或建功立業,心懷天下;或仗義灑脫,周游各地;或清貴高雅,冷靜自持。如果歷史是一個舞臺,男性無疑是舞臺上的主角。他們盡情地表現著自己,卻讓很多人忘了,在舞臺的背后,是女性特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歷史浩如煙海的記載中,更多是男人的世界,他們或建功立業,心懷天下;或仗義灑脫,周游各地;或清貴高雅,冷靜自持。
如果歷史是一個舞臺,男性無疑是舞臺上的主角。
他們盡情地表現著自己,卻讓很多人忘了,在舞臺的背后,是女性特有的包容與付出。
正是因為她們料理著許多生活瑣事,照顧著家人,幫助男人撐起了一片天空,才能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奮斗。
訃告送達主席心痛
1962年,主席已經接近70歲的高齡。
人到七十古來稀,這位偉人一路在戰火與危機的鍛造下,已經擁有了一顆強大的心臟,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死,看淡別離。
可一張輕飄飄的訃告的到來,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主席,陷入了久久的沉默當中。
他是強大的,強大到可以憑借一腔堅定的信念,將一個小小的政黨發展壯大。
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披荊斬棘的氣勢,推翻了上千年的陳舊制度,結束了上百年的戰亂頻繁。
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國家,讓一個民族重新煥發生機。
他是無奈的,無情的時間,殘酷的環境,更加沉重的責任。
讓主席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照顧家人,沒有辦法阻止悲劇的發生。
他送走了與自己目標一致,感情深厚的妻子楊開慧,送走了意氣風發,勇敢擔當的兒子毛岸英,現在他要送走一位,如自己母親般親切的老人。
這位老人叫做向振熙,是毛主席恩師楊昌濟的夫人,也是自己妻子楊開慧的母親。
向老夫人去世的消息,送到毛主席面前,他的心痛難以復加,只能用抽煙來緩解。
一根香煙,接著一根,連綿不絕的煙霧,四處繚繞,在一片朦朧當中,主席提筆回信。
他認真地對楊開智囑咐到,要將向老夫人與自己的妻子楊開慧,葬在一處,表達了自己和楊家,親如一家的態度,隨信他還附送了500元。
這封信就像是打開了,時空隧道的閘門,回憶如同潮水般,將主席淹沒,他想起近半個世紀以前,見到向振熙時的模樣。
青年相遇家人關懷
那是1914年,主席不過21歲,帶著青年人特有的朝氣蓬勃,昂揚向上。
他喜歡讀書,熱愛在書籍的海洋中遨游,知識的力量,讓這個年輕人,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他善于思考,勤學好問,總是向當時著名的倫理學家楊昌濟,請教問題,成為了楊老師的得意門生。
就在一天拜訪恩師時,主席遇到了師母向振熙和13歲的楊開慧。
楊昌濟之所以取得,現在的學識和地位,離不開妻子的全力支持,為了讓丈夫心無旁騖的,前往日本留學,這個柔弱的女子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10年的時間,向振熙從未和丈夫抱怨過生活的不易,一邊潛心教育兒女,一邊在外努力打工,補貼家用。
她的身上帶著女性特有的博大與堅韌,為了自己的家人,愿意付出全部的努力。
也許對于很多人來說,讀書只是一個工具,是生活中的重要籌碼,可以幫助置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可對于楊昌濟來說,讀書有更加偉大的作用,要啟迪智慧,拯救國家。
學成歸國后,他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北洋政府提供的優渥條件,甘心做一個享受清貧的教書匠。
雖然10年間見面寥寥,但向振熙充分的了解,自己丈夫的遠大志向。
她從未提過,過分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人團聚,丈夫回到自己身邊。身為家人,當然要支持他的理想。
向振熙的博愛,不只體現在對自己的家人上,更體現在對待他人上。
楊昌濟喜歡邀請有志青年,來自己家中交流,女人就會貼心地做好后勤工作。
她尊重這些優秀的知識分子,貼心照顧著他們的生活。
所有年輕人,在和藹可親的師母面前,總是感到格外放松。
他們很多人都是遠離家鄉,艱難求學,向振熙的存在,給予了他們家人一般溫暖。
一生坎坷心懷大愛
經過多次的拜訪,愛情的萌芽逐漸成長,楊開慧與主席產生了感情,看著長大的女兒和值得信賴的學生,向振熙發自內心的歡喜。
女兒有了可以托付終生的對象,他們一家人可以,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可幸福有時候很調皮,它會在即將到來之前,突然消失,反手將人推入,絕望的深淵。
曙光才剛剛出現,向振熙的人生,面臨的就是接二連三的打擊。
楊昌濟去世了,一場疾病,奪去了他的生命。
向振熙盼了那么久,等了那么久,團聚才不過幾年,丈夫就永遠地離開了,自己身邊。
丈夫走了,他的意志卻依舊存在,楊昌濟很看好主席,向振熙也很喜歡這個青年。
詢問過年輕人的意愿之后,楊開慧與主席,結為了革命伴侶,共組成幸福的小家庭。
團聚的日子沒有過多久,主席在各地奔波。只能將懷孕的妻子與家中幼童,托付給岳母,這位自己最值得信賴的人。
家人的存在,不允許她倒下。這個操勞了一輩子的女人,努力從痛苦當中走了出來,細心地照顧著女兒,支持女婿的革命事業,迎接著新生。
就在革命欣欣向榮之際,蔣介石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
1930年,楊開慧被軍閥逮捕,期間受盡酷刑,依然不愿意向敵人屈服,被軍閥殘忍殺害,年僅29歲。
相繼送走了丈夫和女兒,向振熙的精神遭到沉重打擊,可哪怕在萬念俱灰之際,她想到的還是家人。
不能讓自己的兩個外孫,陷入危險,慘遭毒手。
這個60多歲的老婦人,拼盡全力,毛岸英兄弟二人送往上海避難。
遺憾的是,頻繁的戰亂,嚴峻的形勢,讓向振熙歸來后,與外孫女婿失去了聯絡。
可她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懷著對家人最美好的祝愿,堅定地生活著。
直到20年后,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傳遞在每一片土地上。向振熙與主席,再次取得了聯系。
結語
真心付出的愛,總會以另一種形式,返回到你的身邊。
這時的向振熙,已經80歲高齡,他的一生過得并不順遂,喪夫喪女,始終是老人心頭最深的傷害。
然而他從未抱怨過什么,依舊盡自己所能,照顧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記得失,不念回報。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無私,老人獲得了包括主席在內,身邊所有人的尊敬。
劉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