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明代金花銀二十五兩“金花銀”原意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銀兩。一提起“銀元寶”,大家腦袋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個大體的樣式,兩邊翅膀聳起,中間半圓高凸,四周光滑圓潤,底部安穩平整。銀元寶真的長這樣嗎?清陜西白河縣厘金局五兩銀錠(圓形錠)戳記:白河縣
明代 金花銀 二十五兩
“金花銀”原意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銀兩。
一提起“銀元寶”,大家腦袋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個大體的樣式,兩邊翅膀聳起,中間半圓高凸,四周光滑圓潤,底部安穩平整。銀元寶真的長這樣嗎?
清 陜西白河縣 厘金局 五兩銀錠(圓形錠)
戳記:白河縣 厘金局 忠信號
重151.9克,通長45毫米,通寬35毫米,通高20毫米。
長期以來,習慣思維禁錮了人們對銀錠的認知。一提起銀元寶,大家立刻就會想起年畫中的模樣,和藹可親的文武財神,憨態可掬的招財童子,當然更離不開金光閃閃的大元寶。或手里拿的,或幾人抬的,或聚寶盆中滿滿堆放的,貼于門上、堂中、店鋪,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南宋 武岡軍 僧道免丁銀 三十五兩九錢一分銀鋌
重1434.4克,通長163毫米,首寬84毫米,厚16毫米
其實,真正的銀錠造型是多種多樣的,并不像大家常見年畫中的樣式,唐朝時常見有圓餅形、長條形;至宋元時常見有平首束腰形、弧首束腰形;明朝時常見有船型;至清朝時,各個省份各種形狀更是千姿百態,除翅寶造型外,還有方形、圓形、牌坊形等各種造型。另外銀錠在鑄造過程中,還要經歷很多道程序,形成邊側的鑄紋以及底部的蜂窩,真正的銀錠表面并沒有年畫中的半圓凸起,而是在震蕩過程中表面有輕微下凹,四周還有多層波紋,與大家所見樣式相差很大。另外銀錠經過時光的沉淀后,表面會形成一種淺黑色的白銀包漿,緊緊的附著在銀錠表面,有的甚至不見銀色,不再有剛鑄造時的寶光奪目。所以當人們見到這樣的銀元寶后,要么不識,要么質疑,難以接受。
元代 平陽路 征收課稅所 五十兩銀錠
重1993.3克,通長150毫米,首寬88毫米,厚34毫米。課鹽是元代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該銀錠是公元1229年至1305年之間平陽課稅所征收的鹽稅銀錠。
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9月1日耶穌會傳教士彭加德神父在致印度和中國傳教巡區使神父的信(寫于南京省崇明島)中說:“商貿中使用的貨幣與全帝國通用的一樣,既有放在手提小秤(戥子—筆者注)上稱重量的各種形狀的銀塊,也有以百或以千為單位穿在細繩上的銅錢。銀子成色是不一樣的,有九成銀,也有最純的十成銀。甚至還能見到成色最低的八成銀,這種銀子是流行的,除非(支付時)增加分量,使其達到市面流通的銀子的價值。
清 湖南清泉縣 十兩銀錠(砝碼錠)
戳記:清泉縣 賀倬云
重359克,通長53毫米,通寬39毫米,通高33毫米。
銀錠的重量有的相當于我們2個埃居,有的則相當于6個、7個甚至50個埃居,另一些銀錠的價值達法國250古斤的銀價。這種銀錠是用以支付大筆款項的。但零星使用時就很麻煩:必須把它放在火上加熱,再用錘子敲扁,這樣才能將其分割成小塊,支付所需的銀兩。為此與購買相比,支付所需的時間總要長得多,也麻煩得多。他們承認,如果像歐洲那樣擁有固定幣值和規定重量的貨幣,那就方便多了。但是他們說若真是如此,他們各省中馬上會冒出大批偽造或篡改貨幣的人,像現在這樣根據購物所需的銀兩切割銀錠,就不會有假幣之慮了。”
唐代 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處置等使 裴璩 賀冬進奉銀 一百兩銀鋌
重3950克,通長325毫米,通寬89毫米,厚14毫米。“賀冬”即祝賀冬至日,此銀鋌為浙江鎮海節度裴璩(公元864年至904年)在冬至節給皇帝進奉的銀鋌。
英國人麥高溫,公元1860年來華,先后在中國的南方上海、廈門傳教,公元1909年時他在上海出版了《現代中國的人及其生活方式》一書,書中記錄了當時中國銀兩的一些情況。
明代 銀作局 永樂六年 銷熔花銀 五十兩銀錠
重1874.2克,通長160毫米,首寬112毫米,腰寬58毫米,通高64毫米。刻有“銀作局花銀”字樣的銀錠,是明代宮廷內府銀作局鑄造的皇室用銀。
銀錠的使用,在彭加德神父、耶穌會傳教士在福建記載中都有提及。使用銀錠進行交易時,可以簡單的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要辨認成色。其次要稱重量。最后,稱量結束,各取所需,完成交易。最重要的一步應該是看銀錠的成色,銀錠的成色不同價值也不同,成色高的銀錠相應的價值就高,反之亦然。
度牒銀 永州課 五十兩 船型銀鋌
重1860.3克,通長175毫米,通寬90毫米,通高50毫米。
雖然此書為一部騙術類的短篇小說集,也非正史集注,但是卻從側面反映出明代中晚期以后,記錄人們在正常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全部使用白銀,至清朝時,白銀作為貨幣使用已經在社會經濟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清 咸豐十年 安福縣 五十兩銀錠(方形錠)
重1841.9克,通長95毫米,通寬89毫米,通高53毫米。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開始、興盛、衰落、消亡的過程,銀錠自然也不能例外。從戰國時期的銀貝、銀布,到唐宋時期的銀鋌、再到明清時期的銀錠,直至中華民國時期廢除,伴隨著中國歷史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演變,真實地反映了白銀在各個時期貨幣結構中的職能作用,成為后人研究錢幣史料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為中國錢幣發展乃至世界經濟變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藏頭條號精彩內容:
中國陶瓷基因——解密歐美版銅紅釉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中國收藏》雜志App!更多干貨等著你
更多藝術賞析與收藏資訊,歡迎關注【文藏】頭條號!
陳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