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養娃,真是件錢堆起來的事兒不僅娃的吃喝拉撒玩要花錢生病跑趟醫院更是不菲的開銷更氣人的是被醫生開一堆毫無用處的檢測做吧,真的無大卵用不做吧,又心里不踏實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糾結真該好好看看今天的文再有無良醫生給你開出這些檢測別猶豫,你可以很有底
養娃,真是件錢堆起來的事兒
不僅娃的吃喝拉撒玩要花錢
生病跑趟醫院更是不菲的開銷
更氣人的是被醫生開一堆毫無用處的檢測
做吧,真的無大卵用
不做吧,又心里不踏實
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糾結
真該好好看看今天的文
再有無良醫生給你開出這些檢測
別猶豫,你可以很有底氣的說
不
需
要
!
微量元素檢測
◆◆不靠譜
微量元素檢測多年來深受家長追捧,甚至一度成為寶寶體檢的普查項目。所謂“關心則亂”,媽媽們就是因為太想知道寶寶的營養狀況,一定要查出點什么,心里才會踏實點!可是這項檢查,早在2013年就被叫停了!
2013年,國家衛計委就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有關工作發出通知,禁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針對兒童開展非診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檢測。
為什么不建議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先聽聽知名兒科醫生怎么說:
@張思萊醫師
國際上對于微量元素的檢測并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標準。所有檢測微量元素的方法所顯示的結果都不能真實地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的癥狀。
@兒科醫生崔玉濤
現在大家希望通過微量元素檢測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這是一個誤區。由于鈣、鋅、鐵等元素的生理效應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檢測微量元素根本沒有意義。特別是檢測頭發更沒任何科學道理。末梢血檢測,不能保證取血時不被組織液稀釋,所以連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
即使是靜脈取血獲得的微量元素值,也只是血液水平,不代表相應組織內的含量。比如鈣質主要沉著于骨骼,血鈣水平不代表骨骼內鈣質水平,如果是維生素D攝入不足,即使血鈣水平足夠,仍會出現佝僂病。鐵主要分布于紅細胞內,參與血紅蛋白攜氧,而血液檢測出的是血清游離鐵水平,不代表紅細胞內狀況。銅則主要儲存在肝臟。
@夏天的陳小舒(衛生學博士)
是不是缺這缺那,那個微量元素檢查查不準的,是毫無意義的檢測。這種檢測澳洲是不會給孩子做的。判斷孩子是否缺營養素,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生長發育達不達標,并參考ta的日常飲食情況。
@醫生媽媽歐茜(兒科主治醫生)
無論是通過頭發、指血還是靜脈血查微量元素都無法做為診斷依據,實際上測量微量元素對儀器和實驗室的環境要求非常高,一般醫院是無法做到的。另外判斷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還需要結合膳食分析、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等綜合判斷。
所以,無論是頭發、指血還是靜脈血檢測微量元素,都不靠譜!
6 個月以內的寶寶,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微量元素,足夠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
6 個月以后添加輔食的寶寶,及時添加營養豐富的輔食,并繼續以母乳或奶粉為主食,也不會缺乏微量元素;
更大一些的孩子,只要不偏食,營養均衡,同樣不會太缺。并且:
孩子乏力、多動、食欲差等
并不完全就是缺鐵的表現
孩子挑食、偏食、消瘦等
并不全是缺鋅的表現
孩子睡眠質量差、夜驚、枕禿等
并不都是缺鈣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發現孩子的各種問題,一定要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告訴醫生孩子近期的生活和飲食規律,醫生會結合孩子的飲食和癥狀,做出客觀的診療建議!
骨密度檢測
◆◆相當于吃輻射
正規的骨密度檢測
在注意事項第一條就赫然寫著
但仍有父母爭相給寶寶去做
無效
骨密度測試結果,使用的是成年人的骨頭大小、骨頭密度以及身材體態進行的計算;兒童的骨骼還沒長成,身材可能還很矮小,骨頭也可能很細,骨頭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比成年人低,這些因素全都會對結果產生巨大影響,想要確保檢測的準確性簡直是天方夜譚!
有輻射
現有的骨密度測試方法基本都采用的放射技術,就是都帶輻射!很多媽媽對于生活中微波爐、電視、手機對于寶寶的輻射危害都無比在意,卻根本不知道一次骨密度檢測,讓寶寶“吃”進了多少輻射。國外醫學界一致認為相比于成年人,輻射導致兒童未來患上癌癥的概率要大很多!
帶寶寶做骨密度檢測,無疑是擔心寶寶是不是缺鈣、身高發育慢了點會不會是因為骨骼有問題、將來會不會長不高等。而影響孩子身高發育的,不僅僅是鈣夠不夠,骨密度大還是小,更多的是受遺傳基因、生活環境、營養、生活方式、疾病等的共同影響。與其讓寶寶白吃輻射,不如給寶寶吃點好的!
母乳檢測
◆◆沒意義
母乳檢測美其名曰可以檢測出母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斷母乳的營養是否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但實際上,同一位母親在同一天的不同時候、甚至同一次喂奶的開始與結束,母乳的組成也都不相同。而且,母親的飲食構成與身體狀況,對于母乳的組成也有一定的影響。
更不靠譜的是,根本沒有“標準母乳”的指標存在,又何從比對和分析某一位媽媽的母乳,營養成為含量是否合格呢?關于母乳檢測,兒科專家們是這樣評價的:
@張思萊醫師
這種母乳成分的檢測一點意義都沒有,母乳中成分是很多的,大約上百種,還有一些我們未知的成分,很多成分的功能還不清楚,更何況母乳成分每天也不是恒定的,與母親飲食的質量關系也很大,通過化驗其中的五項沒有什么指導意義。
@兒科醫生崔玉濤
母乳成分檢測技術目前并無國家標準,且不說檢測是否準確,如果母乳中蛋白質偏低,應提示母親增加蛋白質攝入種類和數量,而不是推薦添加配方奶。母乳檢測不應是忽悠添加奶粉的工具。
@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
長期母乳喂養的優勢,在于有益嬰兒身心,減少多種疾病風險,并可能讓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受益,不是測幾個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之類指標所能表現出來的。對于嬰兒來說,母乳的營養素含量無需最高,只需適合。事實上,也只有母乳,可能按照嬰兒的需求調整成分。奶粉沒有這種可能性。
哺乳期媽媽是寶寶口糧的擔當者,媽媽吃得好,寶寶的營養就不會差。想要擁有“合格”的母乳,不是要靠檢測,而是該均衡自己的飲食。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哺乳期的媽媽這樣吃:
每餐飲食都該包含谷類、肉類、蔬果。
每周最好吃2次海魚,以提高母乳中DHA的含量。
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喝湯時將上層的油撇掉。母乳中過多的脂肪會讓寶寶拉肚子,反而丟失其他更多營養。
盡量吃得清淡,以免母乳中鈉含量超標。
基因檢測
◆◆純屬謊言
就在上周,我家娃爸帶兒子到某體檢中心做了“基因檢測”,號稱通過檢測孩子的唾液,就能預測出孩子未來容易生哪方面的疾病,孩子未來可能有哪方面的天賦優勢,孩子的性格氣質類型等。我一聽就知道,娃爸又被忽悠的當了冤大頭!
身邊有娃的朋友問了一圈,網上的信息檢索了一遍,原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天賦基因檢測,簡直火得一塌糊涂。
但孩子的成長
從來都不會只受基因影響
更多受到后天成長環境和教育的影響
即使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賦
也需要后天不斷的努力
才能有更大成就
基因檢測的危害,不僅僅是浪費錢財那么簡單,對孩成長的危害在于給了家長一個“期待”。當家長通過檢測了解到孩子有某方面的測試后,就會無意識的把孩子往這一方向培養,很可能就會錯過了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喜好。
更可怕的是,父母難免會對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只要孩子稍不如意,就會更加感到失望和挫敗。這種心態下育兒,我倒是可以預測,孩子一定長不好!
金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