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通過自己的學習摸索和不斷實驗,變成了如今的農業專家。她先是打開養殖大門,帶領鄉親們養雞致富,卻意外從功臣變成“罪人”。轉變創業思路后,潛心研究種植業,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家讓一塊塊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果樹林,并成功
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通過自己的學習摸索和不斷實驗,變成了如今的農業專家。她先是打開養殖大門,帶領鄉親們養雞致富,卻意外從功臣變成“罪人”。
轉變創業思路后,潛心研究種植業,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家讓一塊塊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果樹林,并成功地讓這塊果樹林成了薄殼山核桃基地,卻不賣果也不賣樹。
她在丈夫的反對下又轉型種植鐵皮石斛,一斤能賣上萬元,并且成功地做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她就是許建茹。
講述三農致富能手創富故事,挖掘草根人物致富經驗。本期子牙童趣三農致富能手就為大家講述女創業家許建茹的農業探索之旅吧。
學習養雞,致富村民
許建茹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蓮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在黃土里謀生,她18歲高中畢業后跟隨父親學習養雞技術,花一樣的年紀本應該去追求詩和遠方的,但她的青春卻在撿拾一顆顆雞蛋、一遍又一遍掃雞糞中度過。
過了十幾年,她從父親那里已經學到了豐富的養殖技術,她不再依靠父親,打算出來單做。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大多數人對養殖業還抱有懷疑態度,不敢輕易嘗試,許建茹卻大膽地邁出第一步,有著十幾年豐富經驗的她把養雞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之后又帶動村民們一起養雞致富,成為當地養雞行業的領頭人。
這一干就是24年,她親自參與養殖的每一個環節,甚至自己動手解剖病雞,查找資料診斷病情,盡量做到親力親為,不出一絲差錯。
許建茹還積極研究有利于雞的生長環境,率先在雞舍中安裝“濕簾”水空調,把每一步做到極其細致,讓雞生長在一個優質的環境里,她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雞的產蛋率迅速提高。
還記得許建茹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每天騎著自行車馱著雞蛋翻過楊溪嶺,經過水路送到淳安去銷售,路途遙遠,雞蛋在路上顛簸隨時可能有碎的危險,下雨天水路更是不好走,可她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了。
隨著效益和技術的提高,她有了現代化的養雞場,設備先進,客戶更是源源不斷,養雞規模也從當初的五百多只增加到三萬多只。
許建茹自己發達了,也沒有忘記蓮花村的鄉親們,無私地把自己的技術奉獻出來,帶領村民們一起養雞,蓮花村也成了當時著名的養殖村,村民們在她的帶領下,年收入不斷上升,人人都富了起來。
看到這一景象的她更加堅定了養殖的決心,更加堅信養殖這條路的正確性,她說,養雞是她的老本行,會一直干下去。
放棄養雞,種植核桃
可是好景不長,蓮花村的河道發出陣陣惡臭,以前清澈的河水不復存在,轉眼間變成了黑河,調查過后發現原來是養殖過多,生態環境建設沒有跟上,許建茹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變成這樣。
無奈之下,她第一個帶頭放棄養殖,她邊抹眼淚邊拆掉雞舍,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養雞場就此消失,養雞對于她不僅僅是一份生計,更是她奮斗幾十年的事業,可是為了自己腳下這片土地,她只能放棄,并且發誓以后再也不養雞了。
被迫關閉養雞場的許建茹并沒有就此消沉,反而另外尋找商機。有一天,她來到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拿出一種堅果招待她,她無意中拿起來品嘗,味道十分可口,便詢問朋友這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堅果到底是什么。
經過交談得知,這是薄殼山核桃,原產于美國和墨西哥北部市,比普通的山核桃口感更香脆,當時的市場價在30元一斤左右,深受消費者的歡迎,但是當地無人種植,這種堅果多數是靠進口引入,她就在想我為什么不能做第一個種植的人呢?
回到家后,種植薄殼山核桃的想法在她腦海中不停出現,想得多不如做得多,她迅速開始著手研究薄殼山核桃的種植了。
2012年的夏天,許建茹流轉了蓮花村一百多畝的荒山,這片荒山海拔五百多米,雜草叢生,從來沒有人在上面種出過東西。
但她把這些年養雞所得的積蓄全部投入薄殼山核桃的種植,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十分瘋狂的舉動,貧瘠了幾百年的荒山怎么可能被她一個女人就此改變,除非她有愚公移山的本事。
雖然她沒有愚公移山的本領,但是她卻有著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勇氣,別人越是否定,她偏偏要創造奇跡給別人看看。
許建茹先是找了當地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咨詢,工作人員實地考察之后發現這塊荒山的陽光充足,土壤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深厚的,種植薄殼山核桃還是有可能的。
這番話毫無疑問給了她希望,她與丈夫討論過后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而且之前養雞忽略了生態保護,這次荒山種樹還能防風固沙、保護環境,經濟生態能夠雙獲益。于是,當年她就買了3000顆薄殼山核桃樹苗。
但是山上沒有路,樹苗以及石子水泥的運輸又成了問題,車無法上山,所有的材料都要人工背上山,如果恰巧碰到雨雪天氣,剛剛修好的路又要毀于一旦,他們只能一次次修補,半夜還會有野獸吃掉他們的樹苗,這一切的難題在許建茹的眼里仿佛只是一粒粒沙,總能夠戰勝過去。
花掉四年時間,以前荒無人煙的山地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樹林,路也修好了,可是樹上的果子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豐盛,偌大的樹林只有稀稀拉拉的果子,許建茹百思不得其解,她又找到浙江農林大學研究薄殼山核桃的專家請教,得知真相之后的她徹底懵了,原來薄殼山核桃的盛果期基本上在15年之后,生命周期很長,百年之后依然可以結果。
投入全部身家的她已經無法再等了,于是她開始尋找一個見效快的產業來支撐薄殼山核桃的種植。
種植石斛,大力致富
2005年蓮花鎮黨委、政府全面啟動畜禽污染整治工作,借著這股東風,2006年許建茹了解到鐵皮石斛一斤能賣上萬元,并且市場廣闊根本不愁賣不出去,但是她的丈夫這一次并沒有像以前那樣支持她,以前的遭遇已經不敢讓她的丈夫隨意冒險了,可是許建茹的兒子卻很支持,在她兒子的勸說下,她的丈夫才勉強同意試一試。
2006年6月份,許建茹迅速投入種植,購買了10萬顆鐵皮石斛苗,又流轉了100多畝地。她雖然從搞養殖轉變為搞農業,但是以前的親力親為以及研究精神卻沒有變,種植出來的鐵皮石斛不僅質量好,而且迅速銷售出去了,不久便有了長期的合作商和銷售渠道。
但是到了2014年,在人工種植鐵皮石斛能發財的信息廣泛流傳下,浙江省建德市種植鐵皮石斛的企業從以前許建茹一家迅速擴展到四五十家,種植人數一多,市場供大于求,價格自然就下降了
許建茹的生意毫無疑問受到了影響,她得知野生鐵皮石斛比人工種植的品質更高,價格自然也就更貴,便迅速轉變思路,用稻草把它固定在薄殼山核桃的樹干上生長,鐵皮石斛在溫差大而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功效成分得到有效積累,品質也大幅度提高。
一塊地獲得了兩份收益,并且價格也提高了三倍,許建茹成功地在市場上占了一席之地。
但她并沒有滿足現有的發展思路,她想到了農旅結合發展的新道路。她推出了鐵皮石斛種植基地三天兩夜的“養生吃夠游”的旅游路線,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年旅游團,還帶動了當地的農家樂和民宿產業的發展。
三十年多年來,許建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到現在的企業家,但她并沒有執著于金錢名利,反而更多的為人民謀利益,致力于鄉村振興,帶領人民群眾一起致富,并且注重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她把自己一生獻給了這片廣闊的土地,我們為她而感到驕傲自豪。
你們怎樣看待許建茹的致富道路呢?讓我們一起在評論區討論吧。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為我關注點贊并轉發,你們的每一次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動力。
—END—
小喵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