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薩!關于他的佛教經典有多少?佛為文殊說的有4種,以文殊為主體或參加問答的有8種,文殊所說部分者有3種,以經文體裁長行或偈頌誦出的以文殊為主體的有42種,文殊所說一部分的有74種。現根據佛家經典檢索整理的,顯教的經典有83種,密教的經典有41種。其中,顯教內佛說文殊菩薩的有28種,文殊菩薩說法的有14種,(經》中提到文殊說法的有39種,有關文殊史傳的有15種;密教內佛說文殊菩薩的有7種;文殊菩薩說法的有14種,(經》中提到文殊說法的有20種。總之,有關文殊的顯密經典有123種。這個數字也僅僅是一個粗略的統計,恐怕還不止這些的多少倍!
文殊菩薩名文殊師利,亦名曼殊室利,意譯分別作妙德,妙吉祥。一般稱文殊菩薩,或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童子。其過去曾為七佛之師,作菩薩母。他在過去久遠劫已在南鄉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如來”。新譯《華嚴經》說,他是它方世界教化眾生的佛,在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的金色世界教化眾生,佛號不動智。《放缽經》說,他是釋迦佛之師,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他的弟子,他如同佛道中的父母。<文殊處胎經》說,他雖早已成佛,但因一佛土不能有二佛,于是以方便力現為菩薩,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司智脅侍,助佛度化眾生。在大乘佛教中,文殊有很高的地位。是菩薩之首,為智慧的化身。
因佛經中有文殊菩薩居住在清涼山,五頂山之說,而中國山西五臺山也正好有五峰頂平,氣候清涼,早有佛寺的特點。佛教界便公認為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由于大智文殊菩薩常住五臺山演教度化眾生,所以五臺山歷代以來寺廟繁多,朝山拜佛,觀光旅游的信眾常來常往、香火特別旺盛。有“人到五臺開智慧,足踏清涼煩惱丟”之說。五臺,亦名五峰,表文殊大士,五智已圓。五眼已凈,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其東南西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一山連屬勢若游龍。東臺望海峰,山高2796米,頂若鰲脊,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鏡,東溪之水,北注滹沱,臺頂有望海寺,塑有聰明文殊圣像。
偈頌贊日:“東臺望海觀日輪,朝陽出海放光明,文殊菩薩演教場,多有來人拜聰明。”南臺錦繡峰,高2474米,上有普濟寺,智慧文殊菩薩常顯靈,偈贊日:五臺靈跡紀南臺,夜見金燈萬盞開。般若智光生佛具,峰前悲喜共徘徊。西臺掛月峰,2773米,上有法雷寺、獅子吼,文殊菩薩常住教化。偈贊日:西臺佳氣郁蒼蒼,干峰競秀異殊方,喜看掛月巖開鏡,滿林都散紫金光。北臺葉斗峰,3061米,是五臺山最高之山峰。頂廣平,上有靈應寺,是無垢文殊菩薩道場。有廣濟龍王護法。偈贊日:山高風猛厲,行人登圣地。護法有龍王,朝圣保祥瑞。
中臺翠巖峰,2890米,儒童文殊菩薩教化,有寺名演教寺,偈贊日:巔巒雄曠擁奇觀,翠靄浮空積翠巒,儒童文殊演教場,登臨身已在云端。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方,古稱清涼山,群巒起伏,五峰聳出,猶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五峰環周五百余里,境內山泉甚多,寺廟林立,它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合稱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歷代修造寺廟繁多、寺院鱗次櫛比,金碧輝煌,殿宇巍峨,佛塔摩天,是我國各代建筑薈萃之地,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確是一個游覽和消夏的好地方,好稱金色界。五爺廟在臺懷鎮中心,香火最旺,寺內有萬佛閣和五龍王殿。傳說,龍王兄弟五位,五爺是其中的老五,專管五臺山,民間俗稱五爺,也說是文殊菩薩化身。
心誠則靈,有求必應。殿宇雕刻富麗,柱礎雀替,欄額斗拱等,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鑲刻而成,顯示出高超的技藝。塔院寺在臺懷鎮中心,寺廟群之中,五爺廟的左上方,寺前有木牌坊,玲瓏雅致,寺內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大白塔、文殊發塔,布局完整,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特別是大白塔高大、雄偉、壯觀,是五臺山景觀之最。塔高56.4米,高聳入云,宏偉壯麗,懸銅鈴252枚,清風徐來,叮當作響,清音宜人,極富古剎風趣。這座白塔看作五臺山的象征標志。文殊發塔,在大白塔東側,昔有文殊化為貧女乞齋,遺發藏此。后來,到萬歷年間,方廣道人重修此塔,發色變若金絲,此為菩薩化現之證據。
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