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 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元·張養浩)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屬山東)人。歷任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等職。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因上書諫元夕放燈得罪辭官,隱居故鄉。至順二年(1331),追封濱國公,謚文忠。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有《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
點評:
此曲作于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作者赴陜救災途中。雖然題為“懷古”,實際上重在“傷今”,主旨是慨嘆王朝的興亡實際上都給老百姓帶來了痛苦和災難。其批判的鋒芒,既指向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指向當時的元朝統治者。
作者開篇以雄渾的筆調描寫了潼關險要的地理形勢,“聚”“怒”兩字不僅動態十足,還使山河具有了感情色彩,而這感情正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投射。在這樣一個險要的關塞前,回顧歷史風云,作者不禁心潮起伏。“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句通過曾經華麗壯觀的秦漢宮闕如今早已灰飛煙滅的現實場景,引申出一幕幕興亡盛衰的歷史圖景,凝練地概括出歷史上所有王朝的共同命運。結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作者對千百年歷史的哲理式沉思:那些如走馬燈般一個接著一個更換的王朝,不論是強盛還是衰微,帶給百姓的永遠都是無休無止的苦難。一個新王朝建立,意味著百姓要為新的宮殿樓臺再擔負起繁重的勞役;一個舊王朝的覆滅,相當于百姓又要經受一次戰亂流離之苦。這擲地有聲的呼喊既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歷史的真相,又表現出作者為天下百姓的痛苦命運而不平的強烈的民本思想,悲愴沉郁,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摘自《長安吟詠》,中華書局,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