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啟:
現在自媒體,已如“舊事王謝庭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興致勃勃地加入Vlog達人的行列,樂此不疲地用手機記錄生活。
在沒有手機之前,Vlog達人也是層出不窮的。比如寫游記的徐霞客,寫家書的傅雷,還有寫日記的雷鋒。
唐代大詩人李白,不僅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楷模,更是用詩歌記錄生活的Vlog達人。
攜一本李白的詩集,沿著這位大詩人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誕生的軌跡,云游四方,走遍天下。
李白: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701年——762年)祖籍為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出生于碎葉城(今屬吉爾吉斯斯坦,唐朝時為我國疆域),4歲隨父遷居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綿陽)。
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詩人在舟中所見夜景、所生感受。。
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猶如打開了一副美不勝收、目不暇給的畫卷。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兩山峰相對聳立,望之宛如蛾眉,由此而得名。
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自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注入岷江。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省犍為縣,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樂山縣志》謂當指四川省樂山縣之嘉州小三峽——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清溪在黎頭峽之上游。
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峽,指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結合該詩的上下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下渝州”說明詩中“三峽”在渝州上游,為嘉州小三峽更為合乎情理。
清溪,在黎頭峽之上游。
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即今重慶市。
28字中地名凡五見,共12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被視為“絕唱”,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爐火純青的詩歌天賦。
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覽廬山,創作了這首氣勢磅礴的七言絕句。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
廬山的瀑布被稱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聞名于世。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美譽。
李白一生曾經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尤以《望廬山瀑布》廣為流傳。
《望廬山瀑布》中所言“香爐”,指廬山香爐峰。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
《望廬山瀑布》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李白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的寫作手法,構思奇特瑰麗、天馬行空,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不愧為寫景、狀物和抒情的經典范例。
北宋詞壇豪放派掌門蘇東坡十分贊賞李白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山由此得名。李白詩中“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
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生動形象,畫面色彩鮮明,給人以一種瀟灑壯麗的美感。
我們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青年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與湖北頗有淵源頗深,包括安陸、武昌和江陵,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跡,同時也留下了李白的名篇佳作。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
李白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生育有一兒一女。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間,以文會友,發奮創作,寫下了《山中問答》、《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等篇章,達100余首之多。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碧山,一說是碧綠的青山,一說為安陸壽山或者白兆山。
《山中問答》表現了李白隱居安陸時的恬淡閑適心情,與他后期“安然摧眉折腰事權貴,與我不得開心顏”的心態相比,雖非一脈相承,但仍有相似之處。
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山水田園詩名聲大噪,李白也喜歡創作山水詩,因此二人一見如故,一起結伴同游,成為忘年之交。
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蛇山黃鶴樓相會。
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臨別時,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中的“故人”,毫無疑問就是李白非常尊重的孟浩然。
至于“孤帆遠影碧空盡”中的“碧空”,有人認為是“碧山”,卻是有些牽強附會。
雖然安陸碧山確實是李白非常有感情的地方,但它在黃鶴樓西邊,而孟浩然所去的揚州是黃鶴樓東邊,明顯是相反的方向,不可能出現在送別的視野里。
李白是那樣一個喜歡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全無一般送別詩的離愁別緒。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有道是:“李白斗酒詩百篇。”在酒精的刺激下,詩仙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但由于年代久遠,失散很多。
在李白現存1010首傳世之作中,山水詩占比最大,送別詩也有不少。
除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也是李白眾多送別詩中的精品。該詩中所提到的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桃花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李白用桃花潭水比喻汪倫與自己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這也是李白慣用的寫作手法。
饒有意思的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現在還成了一個謎語的謎面,謎底是一個四字成語。
筆者無意故弄玄虛,及時來公布一下“桃花潭水深千尺”這個謎語的答案吧——就是“無與倫比”,其意思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與他相比的同類東西。
結合詩句的下一句,得到正確答案應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聰明如你,答對了嗎?
李白: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該詩全稱是《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一次游覽洞庭湖,一口氣吟詩五首,由此可見詩仙并非浪得虛名。
南湖,全國各地有很多叫南湖的湖泊,詩中指的是洞庭湖,由于位于動庭湖以南,故名。
詩仙酒鬼須臾不可分離,此次出游洞庭湖斷然不可缺少美酒助興。酒酣耳熱之際,詩仙再度詩情大發,寫出膾炙人口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李白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山,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遙遙相望。
巴陵,就是岳陽的古城。古往今來,李白、孟浩然、范仲淹等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登樓臨湖,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
李白在《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中突發奇思異想,居然要把君山給挖掉,好讓湘江水平鋪直入浩淼洞庭。
然后詩人“不打自招”:我是在巴陵喝了很多美酒,醉倒在這洞庭秋色之中啦。
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朝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經四川。
不久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李白行至巫山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自己被朝廷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李白在58歲的人生暮年,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漫漫長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團聚,心里自然十分高興。
該詩寫的是李白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著重突出“輕快”。
江陵,古代又稱荊州城,即今湖北荊州市。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有“七省通衢”之稱。
江陵雖然不是李白的故鄉,但一個“還”字,反映了李白赦免后如釋重負、王者歸來般的輕快,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句還衍生出了“一日千里”這個成語。
小結:
時下旅游屆有這么一句俗語:“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
李白一生萬水千山走遍,一路萬水千山總是情。我們攜一本李白詩集,就可以云游四方,飽覽神州勝景。
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自成一家。讀了那么多詩仙名作之后,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你對旅游癡不癡,全靠李白一本詩?”
是的,祖國山山水水里的李白詩歌,美輪美奐,嘆為觀止;李白詩歌里的祖國山山水水,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朋友,你還有什么壓箱底的真知灼見呢,歡迎在文末評論區留言分享!
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