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小伙伴們
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第一次走進某個地方,第一次遇見某個人
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好像很久之前就經歷過
這是為什么呢
圖源網絡
賈寶玉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時說:“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如同故地重游;這些場景,其實都可以用“似曾相識”來解釋。
似曾相識的學術名稱源自法語“Déjà vu”,可以翻譯成“既視感”、“既視現象”,或“幻覺記憶”,指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給人一種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熟悉之感。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既視感”屬于什么范疇?
產生似曾相識的原因有哪些?
這種狀態(tài)是否需要治療?
圖源網絡
既視感
既視感是指人類在相對于生理夢境而言的現實世界中,面對沒見過的場景、事物,卻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處親見此畫面或親歷過此事”的感覺,即屬于錯覺范疇的似曾相識感。
1983年,美國科學家弗農?內普在《既視感心理學》一文中,將這種“既視感”定義為“過去的某段經歷對當下經歷造成的錯誤印象”。
人的印象和視覺、時間、記憶等有關,而這種似曾相識感很可能與我們的童年記憶、成長環(huán)境、家庭以及基因遺傳有關。
圖源網絡
當我們看到某個東西時,大腦中會形成圖像,并與以前曾見過的物品的圖像進行連接,所以這相當于是對我們見過的東西的再現,或者是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但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在《新科學家》雜志發(fā)表報告稱:即使沒有真實的記憶,也可能產生“似曾相識”的錯覺。
科學家認為,大腦識別出一個熟悉的物體或場景要經歷兩個過程:首先,大腦從記憶檔案中搜索,看看這個場景的內容以前是否看到過;然后,如果以前看到過,大腦的另一部分會將這個情景或者物體識別為“熟悉”。
圖源網絡
還有學者認為,我們生活中接觸的事物以代碼化形式存貯在大腦里,只是我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藏在了潛意識里,這些信息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蹦出來,例如氣味、聲音、燈光照明、與相似情景的瞬間遭遇,都會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仿佛之前曾有過類似的境況。
“似曾相識”的多種解釋
關于Déjà vu,至今還沒有唯一的權威說法,但存在著多種較為科學的解釋:
1、記憶儲存錯誤
我們的經歷會先被儲存在短期記憶里面一段時間,然后印象深刻的部分會被轉為長期記憶。如果一個記憶轉為了長期記憶的話,就會給我們這件事情是很久之前發(fā)生過的感覺。
圖源網絡
發(fā)生Déjà vu,大致就是因為第一眼看到某個場景(人或事)的時候,你的大腦沒有把這件事按照一般情況,記錄在短期記憶里面,而是進入了長期記憶的模式。
等你過了一兩秒,反應過來之后,這段場景又改為了正常模式,回到了短期記憶。但是因為之前曾經在長期記憶中有儲存,所以會讓人有一種曾經發(fā)生過的錯覺。
2、信息傳遞延時
當人看到、聽到、聞到、摸到、感覺到某些事物時,身處于某個陌生環(huán)境時,或經歷某件事情的時候,這些感官信息會分別傳遞到負責思考的大腦,和負責記憶的小腦,注意是分別傳遞,而不是同時傳遞。
圖源網絡
如果大腦先于小腦收到信息,或大小腦同時收到信息,那很正常,不會有任何特別的感覺。但如果小腦先收到信息的話,那么在大腦收信息時,會再從小腦中提取記憶,并對不完全的記憶進行修補,因而造成似曾相識的假象。
3、大腦運算結果
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即便我們處在睡眠中,大腦仍在對現實中的一些參數運算,得到許多種結果。
似曾相識的情景就是大腦運算的結果之一,當我們遇到現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即夢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導致似曾相識的感覺產生。
圖源網絡
是否需要治療
既視感的極端情況是顳葉癲癇,這是一種隨機發(fā)作在大腦顳葉的神經系統(tǒng)慢性紊亂,經常表現為局灶性意識清醒的癲癇。
出現這種情況時,人會繼續(xù)保有基本的意識,但是會產生類似于既視感的反常感受,有些科學家認為既視感是這種神經紊亂的輕癥版本。
偶爾產生既視感是十分平常的現象,只要與癲癇無關,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感覺并沒有任何壞處。
圖源網絡
事實上,有些科學家認為既視感可能是有益的。如果它的出現確實是因為大腦在重新整理被錯誤歸置的記憶,這可能表示我們的記憶在好好地工作,這一理論也解釋了為什么15—25歲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既視感。
因此,只要不會影響日常生活,那就沒什么好擔心的,不過是身體有些“失控”,但如果“既視感”給人帶來的是焦慮,就需要找醫(yī)生進行咨詢。
|本文內容來源:
[1].http://mp.weixin.qq.com/s/T1eB2fI23MLa5IF0JMF6rw
[2].http://mp.weixin.qq.com/s/MBzTZGQqypK-vJms0QbFug
[3].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4/03/c_1125807465.htm
[4].http://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654091577942372352
| 編輯:小科
| 審核:科普菌
劉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