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打小喜歡讀史,工作之后更甚,一晃30年矣。都說,讀史使人淡然寧靜,于板凳而言,卻不盡然。夫子講,五十而知天命。早過天命之年,每每讀史,卻依然是,一頭扎進故紙堆里,就出不來了。既能為機緣巧合歡欣鼓舞、亦能為人物命運扼腕嘆息。讀至高興處,可以縱聲大笑;讀至憤怒處,可以半夜罵娘。歸結起來,還是定力不足,修為不夠,凡夫俗子一個。
閑來無事,信手翻閱蔡東藩先生所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不知不覺,又是一聲嘆息。此番嘆者,非為別人,卻是為了歷史上,與囊螢映雪、牛角掛書齊名的鑿壁偷光主人公——苦學楷??锖庀壬?。
全書共10卷,此為第一卷
小學課本里,就教育我們,讀書要勤奮刻苦,要學匡衡;現在學習,依然有山東推薦的一道題:成語“鑿壁偷光”是出自 匡衡 的苦學故事。
山東出這樣的題目并推薦,理所當然。原因是,匡衡本來就是東海郡承縣——現在山東棗莊人(也有一說,是山東鄒城人),小時候家里忒窮,念不起書,沒辦法,只能是,幫人干活換書讀,無錢買蠟燭偷光讀。后來,因學而仕,一路高升,到漢元帝時,官至丞相,封樂安侯。
搜索君推薦的圖片,據稱是免費正版的
如果僅此而已,實在是一個完美的勵志故事。問題是,做官后,這老先生都做了些什么?載入史冊的都有哪些?
平心而論,匡衡在當丞相之前,史書中的記載還是相當正面的,也是很敢于直言上諫的。他的很多建議,甚至是不太順耳的意見,都得到了漢元帝的首肯,甚至提拔他做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也就是給后來的漢成帝當老師。做帝師,這是多大的信任、多高的榮譽?為此,詩圣杜甫在《秋興八首》里,還夸他是“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當然了,匡衡和劉向同朝為官,二人根本就不對付,另當別論。
然而,在做了丞相之后,畫風突變。且看蔡東藩先生是怎么說的:
廖廖數語,躍然紙上
匡衡當了丞相后,“但見石顯權勢鞏固,也不敢與他反對,只得順風敲鑼,做一個好好先生”。看看,一個雖尚正直、做過御史大夫的人,立馬成好好先生了。這也罷了,接下來,面對陳湯,也就是那個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面對甘延壽和陳湯襲斬郅支單于這樣的驚世偉業,竟然也趨炎附勢,被石顯聯同起來,阻止為二人請封。原因竟然是,附和石顯和甘延壽之間的個人恩怨。一句“輿論遂不直匡衡”,想來,“鑿壁偷光”的好名聲也該折損殆盡了,這真是哪多哪少?
阻止請封全過程
至于阻止的全過程,那真是,不依不饒,兩次三番。話說,石顯聽說甘、陳二人立了大功,很不高興,“先使丞相匡衡奏請”,把匡衡當槍使;后來,見漢元帝沒聽,匡衡自己臉上也掛不住了,于是,由被指使變成主動找石顯密商,而且給陳湯加了一條私取財物的罪名,這一招,倒是沒忘了御史大夫的老本行(當然了,陳湯自己屁股底下不干凈,也是事實,后來也沒得善果,此處不論)。又趕上漢元帝自己沒主意,雖然想加封,但又顧慮太多,這事就算拖下來了。若不是前面杜甫詩里提到的那個劉向——西漢文學家、目錄學鼻祖,實在看不下去,積極為甘、陳爭取,二人賞封這事兒,說不定還真就黃了。
接下來,更加讓人不可理喻的一幕出現了。卻說,漢元帝去世,漢成帝即位,石顯失勢,王鳳得勢,于是,匡衡等此前阿附石顯之人,竟然又立即跳出來,彈劾起石顯及其黨羽的種種罪惡了。翻臉比翻書都快,實在是令人忍俊不禁。
幫王鳳扳倒了石顯,匡衡以為自己有功,就沒事兒了,誰知又被王尊奏了一本。聽到消息,立馬嚇得屁滾尿流,又是謝罪,又是辭官,又是乞請骸骨。好在漢成帝照顧他的面子,讓他照舊行事。這下,更引起朝臣不屑,呆在朝廷,估計這老臉也沒剩多少了。具體情形,請看下圖。
翻臉比翻書都快
面對匡衡先生的種種表現,連蔡東藩先生都不得不說:“匡衡號為經儒,乃甘媚權閹,妒功忌能,讀圣賢書,顧如是乎?”這樣的評價,可以算是蓋棺定論不?
蔡東藩先生的評語
至于匡衡的最終結局,更加令人唏噓。緣于兩件事。
其一:教子無方??锖獾膬鹤咏锌锊斄嗽津T校尉后,喝醉了酒,殺了人,被抓起來了。結果呢?匡昌的部下和弟弟合謀,準備劫獄救人。事情泄露后,匡衡自知難逃罪責,于是,再次脫下官帽朝靴,赤腳去向皇上請罪。漢成帝大概是考慮到,畢竟是老臣,畢竟不是匡衡本人犯法,畢竟還是自己的老師,又饒了他這一回。這一下,不光是面子,估計是里子也沒剩多少了。
其二,律己不嚴。作為樂安侯,食封土地31萬畝,已經不少了。但匡衡貪得無厭,利用郡圖上的錯誤,竟然又非法擴大了4萬多畝。被告發后,漢成帝也實在是沒法再罩著他了,被免為庶人。沒幾年,就病死了。
讀史至此,惟有撫卷長太息。
李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