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遲也叫陵遲,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用小刀將人慢慢割死的極刑,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
凌遲之刑大約出現于五代時期,正式以“凌遲”之名出現在法典中的是在遼代。此后的金、元、明、清都將之定為正式的刑罰。
五代時期,因政權更迭頻繁,統治者時時擔心叛亂,因此多用極刑,凌遲之刑隨即出現,當時稱作“剮刑”。
后來的金、元兩朝,異族統治者為威嚇漢族人民,將凌遲之刑寫入法典。
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暴戾,經常使用凌遲這種殘忍的刑罰。其不僅僅針對那些犯了十惡不赦之罪的罪犯,而且在《明大誥》中明令以之懲罰各種一般性的犯罪,其中特別針對官員的貪污行為。明代的凌遲也是歷代執行的最為殘忍的,一般都要割幾千刀受刑者才會死去。
清乾隆時期,凌遲刑罰進一步擴展到大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等觸犯倫理道德的犯罪。太平天國林鳳祥、李開芳、石達開等不少將領,以及捻軍首領張洛行、賴文光等均受到了凌遲之刑。
清代的凌遲刑罰執行得沒那么殘忍,一般割幾十刀犯人就會斃命。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朝廷模仿西方法律改革法制,凌遲等酷刑被永久刪除,俱改為斬決。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