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詩經·衛風· 碩人》
“葇荑”一詞你們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柔荑”是什么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長大的孩子,由于物質匱乏和經濟條件的原因,不會像如今的孩子那樣可以享受豐富多樣的零食,但是,他們總會從大自然中尋找各種野生的美味。尤其是陽春三月以后,各種植物相繼開始萌發嫩芽,開花結果。于是,大自然的饋贈就會將田間山野變成了孩童的樂園,從薔薇的嫩枝到紅紅的覆盆子、山莓等等,那些在如今孩子眼里不屑一顧的植物,都會成為那時孩童相互分享的零食。
在藥師兒時的記憶中,每年春天,都會和小伙伴們相約一起來到村后的那片山崗,“三月三拔茅氈(針)”,記得那兒有成片的白茅草地,初春以后,白茅開始抽穗,拔取剛抽出的嫩穗,剝開以后就可以看到里面白色的鮮嫩的花序,散發一種特有的清香,放進嘴里香香甜甜的,我們稱之其為“茅氈(針)”。拔茅針很講究時節,過了那個時段以后,茅針就會變老抽出花穗,那樣就不能吃了。每年的三四月份,那片山崗就會留下了藥師童年的美好回憶。今年,藥師又來到了那片山崗,發現那兒已經被種滿了安吉白茶,再也難覓兒時的茅針。本期,藥師想和你聊一聊這種來自茅針原植物里的一味中藥-白茅根。
茅針的原植物叫白茅,是單子葉植物禾本科的一種草本。禾本科在單子葉植物中可算得上一個大家族,安吉的特產竹子,糧食的原植物水稻、小麥、高粱、玉米,河邊的蘆葦、茭白,田里的甘蔗,山間的芒草,公園的草坪等等均屬于禾本科。白茅,為中國南北常見的一種野草,其生命力非常強,其萌發的時候甚至可以頂起一些小石塊,穿透一些瓜果類植物的外皮、樹根,從一些混凝土的縫隙間穿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中就包括白茅。
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描述“茅葉如矛,故謂之茅。其根牽連,故謂之茹。”由于白茅生命力強,難以根除,在農作物園里被視為一種雜草。但是,白茅在古代原是浪漫的象征,關于白茅最傳世的詩句,恐怕還得是詩經《衛風. 碩人》中形容美人的那幾句:“手如柔荑(róu tí),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其中“荑”就是指白茅的嫩芽(就是茅針里的那嫩白的花序),浪漫詩人常喜歡用“柔荑”代指女子柔嫩潔白的手。(將“荑”讀成yí的請在留言欄里叩個“1”,看看有多少?)
白茅,三四月份開出白色的花穗,其地下根莖橫向生長,常連接成片,白色而有節,味甘甜,這就是白茅根。白茅根在饑荒的年代也是人們充饑的食物之一,挖草根指的就是它。
白茅根,是一味傳統的中草藥,最早記載于中國第一本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其在中藥學中歸類于止血藥。
白茅根,其性味甘、寒。主要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主要用于血熱吐血、衄血(鼻血),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可鮮用或干品煎湯入藥,生品長于清熱,炒炭后長于止血。
作者:江南王藥師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