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經過76天的風雨,2020年4月8日武漢重啟。今天,武漢重啟一周年武漢重啟,英雄的武漢、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充滿了活力,正敞開懷抱迎接八方來客。
圖源:天地圖 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位居中華腹地的湖北,不僅有醉人的秀麗風光,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整理了幾首和湖北有關的詩詞,讓我們從詩詞中,一窺“九省通衢”湖北的人文積淀。
0 1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宜昌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解說: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四川,順著萬里長江,一路東下,“仗劍去國”,開始周游祖國的大好河山。
從八百里三峽的崇山峻嶺中出來,到了今天湖北宜昌,此地一片開闊,年輕的詩人不禁感慨“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水交融的景象,如同李白的人生,將從湖北宜昌,展開壯闊的畫卷。
當然,在詩的最后,李白還不忘故鄉:身后的滔滔江水,仿佛自故鄉四川而來,奔流萬里,送別自己。
湖北宜昌,圖源:宜昌政府網
0 2
《黃鶴樓》
[唐]崔顥@武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解說:
據說,大詩人李白有一次經過武漢黃鶴樓,見到眼前的美景,詩興大發。可一看樓上的詩,搖著頭擱下了筆,還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崔顥其人,并不很出名,但這首《黃鶴樓》卻流傳千古。直到今天,游人們但凡登臨黃鶴樓、見到長江兩岸的風景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崔顥這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千載以降,崔顥與黃鶴樓,都因為這首詩,成為人們心中的傳奇。
李白見到這首詩后,久久不能忘懷,仿照此詩,在南京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來與崔顥的千古絕句相頡頏。
武漢黃鶴樓,圖源:網易
0 3
《詠史詩·江夏》
[唐]胡曾@武漢
黃祖才非長者儔,禰衡珠碎此江頭。
今來鸚鵡洲邊過,惟有無情碧水流。
解說:
禰衡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大才子,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有一個大毛病——恃才傲物。孔融與他關系很好,向曹操推薦了禰衡。沒想到禰衡竟然當眾羞辱曹操。于是曹操便把禰衡推薦給劉表。
劉表知道禰衡恃才傲物,便順水推舟,將禰衡推薦給當時的江夏太守——黃祖。禰衡見了黃祖,依舊是恃才傲物,一點都不給黃祖面子。最后,黃祖忍無可忍,在今天武漢的長江邊,殺了禰衡。可剛殺禰衡,黃祖就后悔了,但事已至此,只有厚葬禰衡,以為紀念。
中晚唐時期的詩人胡曾,身過武昌(江夏),想起東漢末年的這段史事,不禁感慨萬千,提筆寫下這一首詩,如今,不論是恃才傲物的禰衡,還是才非長者的黃祖,都已化為塵土,只有這滔滔江水還在黃鶴樓外流淌啊。
武漢鸚鵡洲,圖源:新浪博客
0 4
《登鹿門山》
[唐]孟浩然@襄陽
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
沙禽近初識,浦樹遙莫辨。
漸到鹿門山,山明翠微淺。
巖潭多屈曲,舟楫屢回轉。
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
金澗養芝術,石床臥苔蘚。
紛吾感耆舊,結纜事攀踐。
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白云何時去,丹桂空偃蹇。
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解說:
鹿門山在今天的湖北襄陽境內,東漢末年,著名的隱士龐德公曾隱居于此。孟浩然素有歸隱之心,對龐德公心向往之。
清晨,詩人乘船自漢江而至,隨后舍舟上岸,登上昔日龐德公隱居的鹿門山。此地清幽雅致,為難得的方外之地。
孟浩然作此詩時尚年輕,只是對龐德公及其隱居之地心向往之,但詩人依然懷著濃烈的進取之心,希圖在仕途上大展拳腳。不過,到了晚年,孟浩然卻真的在鹿門山隱居下來,不禁讓人感嘆,襄陽與孟浩然是否有著宿世的緣分呢?
襄陽鹿門山,圖源:國匯優游
0 5
《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黃石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森森蘆荻秋。
解說: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劉禹錫從四川調任安徽,沿長江東下時,途徑湖北黃石境內的西塞山。劉禹錫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想起數百年前,西晉滅吳之戰,欣然命筆。
當年,指揮西晉滅吳之戰的王浚,沿長江順流而下,面對吳國設在江面上的鐵鎖,西晉大軍巧妙地將其焚毀,自此,對西晉大軍來說,長江不再是天險,而位于長江下游的的石頭城(今江蘇南京),不得不放棄抵抗,君臣出降。而數百年后,面對滾滾長江,歷史隨著流水而去,剩下的,只有秋天的蘆荻了……
據說毛澤東極愛此詩。1975年,為毛澤東伴讀古籍的蘆荻剛進門,毛澤東就讓她背誦了這首《西塞山懷古》,當念到最后“故壘森森蘆荻秋”時,兩人會心一笑,自此,蘆荻開始了文學侍講的生涯。
黃石西塞山,圖源:騰訊
0 6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黃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解說: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有2年,當地人傳言,此地便是當年赤壁之戰的戰場。遙想當年,蘇東坡不禁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這闋千古絕唱。
與演義小說中記述的不同,歷史上真正指揮赤壁之戰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這位“大都督”,羽扇綸巾,神閑氣定,面對百萬曹軍沒有絲毫慌亂。只見周公瑾運籌帷幄、排兵布陣,疏忽之間,便打得曹軍丟盔棄甲、倉皇北遁。
回到現實,蘇東坡想到自己,受“烏臺詩案”牽連,人生步入逆境,甚至兩鬢已然斑白。不過,蘇東坡就是蘇東坡,謫居黃州,非但沒有消沉,反而在這里,進入了人生新的境界。
黃州赤壁(東坡赤壁),圖源:百度
0 7
《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武漢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解說:
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并暢游長江武漢段。當時,武漢長江大橋即將建成,長江由天塹而成通途,真令人陡升豪邁之概。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如此氣勢雄渾的詩句,也只有毛澤東的筆才能駕馭,而整闋詞所彰顯的那種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氣息,也正是50年代中期共和國所給予世界的印象。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感慨,如果當年的巫山神女仍在,也會驚嘆這天翻地覆的變化吧!
武漢長江大橋,圖源:網易
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湖北。疫后重振的湖北,也比以前更加楚楚動人。當疫霾散去,我們看到的是春暖花開,繁華如昨。
是時候再來這片土地上走一走了。
-END-
編輯整理丨藝旅文化 triac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藝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東方傳統文化,專注在文化游學、城市走讀、文化沙龍、文化講座、博物館導覽、文化體驗、文化課程、青少年研學、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的文化藝術綜合服務機構。 我們跨界在文化、藝術、旅行之間,讓文化活起來,讓生活更有趣。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