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人工耳蝸是一種能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的電子裝置,將環境中的機械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傳到耳蝸,直接刺激參與的聽神經產生聽覺。人工耳蝸利用植入內耳的電極,繞過內耳受損的部分,用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可使患者重獲聽覺。在過去二十多
人工耳蝸是一種能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的電子裝置,將環境中的機械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電信號傳到耳蝸,直接刺激參與的聽神經產生聽覺。人工耳蝸利用植入內耳的電極,繞過內耳受損的部分,用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可使患者重獲聽覺。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人工耳蝸技術及外科技術在不斷發展,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目前在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
那么,先前報道的男子丟失了價值20萬人造耳蝸,為什么人造耳蝸會這么貴呢?
首先,技術原理及工藝水平相對復雜。與傳統助聽器“放大”聲音的原理不同,人工耳蝸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器官”,主要涉及到了芯片、獨立電源、電極設計、加工工藝、免疫材料、電池控制、語言程序處理、聲音包絡程序等等技術難點。其他小技術難點也有很多,比如防水性能、佩戴方式。此外,作為管制程度最高的三類醫療器械,還需要動物實驗、臨床實驗(分成人和兒童)、還需要上市許可。
其次,產品研發成本高。一般來說,人工耳蝸的研發過程中從研發出來第一代可以用于做實驗的產品,需要全世界最頂級的專家至少2年研發,到臨床實驗做完,取得上市許可,累計投入資金至少要2個億美元,時間至少3-5年,另外還有后期處理器工藝提升和新產品研發,幾乎是流程重走一邊。目前市面上有的產品上市周期都在3年左右。
再次,適用與其他輔助設施無效的人群。人工耳蝸適用于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聾患者,在這些患者中,多數為成人語后聾患者,這些患者在耳聾之前,他們曾經有正常的聽力,并且獲得了正常的語言,在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后,重新獲得了聽力,能夠喚起他們過去對語言的記憶,因此這類患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語言能力,對于一些老年語后聾患者,植入人工耳蝸能增進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獲得很好聽力語言效果。這類患者使用時間長,患者術后需要終身使用,因為本身對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服務周期也很長,所以自然而然的價格相對較高。
最后,人工耳蝸植入的過程需要多團隊的共同協作進行,對人工耳蝸植入要有正確的意識,即人工耳蝸植入不是單指外科醫生將電子耳蝸植入到病人體內的外科手術。它需要包括患者本人、家庭、學校、聽力師、言語/聽覺培訓師及外科醫生在內的整個團隊去努力協作完成。
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雖然人工耳蝸價格較貴,但其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方面有著其他方法無可比擬的地方。
作者:何旭 藥事網
藥事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藥事網——全國領先的醫院藥學服務平臺,看醫生、找藥師、下文獻-上藥事網!
劉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