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英文中的help,是個簡單樸素的四字母單詞,就像love一樣,其意思貌似簡明,誰都以為自己再了解不過,任何解釋、研究純屬多余,更不必大費周章去專門省思和練習,這實則謬矣。love也好,lead也罷,若干“四字哥哥”已經證明了,司空見慣才不意味著人人都明白、都會,反倒是錯拿耳熟當擅長,俯拾即是就以為能手到擒來,才真誤人誤事不淺。
很多文化都賦予了幫助行為以某種天然的正當性、高尚性,而將幫助產生的低效、無效甚至意想不到的糟糕后果盡數栽在受助者的頭上。還有不少傳統暗含著對于接受幫助的警惕和不情愿,把無需受助、無意受助與無緣受助混為一談。
更多的情形則是,人們覺得幫助的兩方生來就具備幫助與受助的本領和本能,而全然不顧如此多的人對幫助之道其實相當懵懂無感且自以為是。
以幫助而言,“幫你是為我滿足”與“助人成就彼此”表面有些微差異,內里卻有天壤之別。幫助,幫助,多少關系強暴,假汝之名以行。而以受助來看,自尊心與領地感在受助的過程中影響著平等與信任的建立,不安全感的纏繞與情感賬戶的負債預期也讓雙方對融合多有顧忌。
長期以來,人們在幫助的過程中,跟著感覺走,看運氣收獲,其中所涉及的心理動態過程和人際關系本質,一直是混混沌沌的“灰箱”乃至“黑箱”。
對有效幫助的研究為什么會長期缺位,其原因,一是唯恐一不小心就陷入“你這是高尚情感庸俗化”或“你這是真誠互動技術化”的批評乃至道德指摘中,二是沒有打通作為不同角色的人在不同場景的幫助過程中的普遍共性——不少研究集中于咨詢顧問、心理治療等正式專業服務中的幫助,但是對于作為日常人際交往中隨處可見的幫助,卻因為其非正式、成果隱性、樣貌多變而缺少足夠的重視與揭示。
這讓沙因教授這本針對通用性幫助理論而深入淺出寫作的新經典,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和歷久彌新的價值。選擇針對普通大眾讀者而非學術界和專業咨詢人士的娓娓道來、好讀有感的寫作風格,就有了自覺踐行幫助之道的風范。
相信很多讀者閱讀時,會不時地有一種感受,就是沙因教授把我們心里一直有的某種直覺,自己通過經驗教訓進行復盤后形成的一些小結,以非常條理化、系統性的方式,抽絲剝繭地給說明白了。
這是沙因教授的魅力,正視房間里的大象,巧妙捅破那層窗戶紙,幫我們戴上洞察人類行為的有效透鏡。
雖然沙因教授的專業領域是組織管理,但本書給出的大量鮮活生動的例子來自企業組織之外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很多互動,讀著就不斷有共鳴。親密關系中的伴侶,飽含愛意的親子,為什么在一次次的互助中,演變成為“看來容易卻難以入戲的角色”,走向抵觸、憎恨與試圖逃離?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里是否也常有“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這么不識好人心呢”“為什么你總是享受幫助而不想著回饋”“什么幫我,不過是你顯擺(或控制)”之類的潛臺詞呢?回想一下,有沒有哪些“好心幫倒忙”的經歷?
沙因教授說,這些生活中的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許就需要個舉手之勞或者5秒鐘的口頭交流,及時做對了,是家庭融洽、關系健康的重要基礎;忽視了或做錯了,卻會在家庭和關系中挖下一個個的坑——之后幸運的人可以靠著有效的覺知并付出更大力氣去填補,有些人則難以挽回。
這雖然不是一本專門針對家庭關系寫作的讀物,但是富含著指導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實踐智慧。
“無幫助,難成長”,以這句話來評價教育中幫助的巨大價值應該是不過分的。沙因教授用一章的篇幅從幫助的視角來重新定義團隊,我們同樣可以從幫助的視角來深入剖析課內外教學與指導過程中的師生關系,研究生教育中的導學關系,大學生活當中的輔導與被輔導關系,以及組織“傳幫帶”機制中的朋輩同儕、前后輩關系。
助人成長,是一項負有很大責任的工作,也是一個“良心活兒”。要干好這個良心活兒,不光得有滿懷善心暖意、積極主動投入,更得練好“幫助”這個基本功,讓自己的幫助達至專業水準——不僅愿助,而且善助。
特別推薦本書給被人們以“老師”稱呼、擔著“顧問”責任、給予的指導常有長遠影響的助人者,我們要從讀這本書做起,修好(補好)“幫助之道”這門基礎課。
求助與受助,則是更多的人,尤其是學生、年輕人、挑戰者和創新者,應該想得更清楚、做得更主動的另一個方面。
“助人為樂”是我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的贊譽,而把握求助價值、勇于且善于求助、得體有效受助、遷移傳遞幫助,卻是我們從小到大重視不夠、培養不足的本事。求助可開啟人際關系的很多新窗戶,“幫助”助人者收獲更多的自我實現,也可讓知識和幫助在社群中得以更快速地流動——求助更坦然,幫助更謙遜,受助更得體,互助更持續。
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于人生中許許多多的場景,“幫助”這把刀,我們磨得都還太不夠,或者壓根兒就沒磨過。并不必要再開一門叫作“幫助學”的專業課來,需要的是,以本書所呈現的幫助之道的分析框架和行動建議,將自己活潑潑的生活帶入,在實干中習得,在磨礪中提升。
幫助之道,越早學習,越善實踐,幫助越大。
作者:楊斌 教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你是否有過“好心辦壞事”的經歷?助人是人類極為基本的相處之道,盡管幫助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我們對幫助關系中情緒層面的互動過程知之甚少。
提到幫助時,求助者自覺“處于下風”,幫助者往往“自恃高明”,從而失去實現有效幫助的機會。
在本書中,斯隆商學院沙因教授基于丈夫和妻子、醫生和病人、咨詢師和客戶等許多類型的關系,對建立成功的、相互滿意的幫助關系所需的條件和相關的心理因素進行了簡明的分析,并給出了幫助的原則和技巧。
這些原則和技巧不僅可以有效地應用于個人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應用于團隊合作和組織領導。本書可以幫助你打造互相幫襯的氛圍,從而建立受益一生的人際關系。
高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