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岫巖玉雕,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玉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岫巖被稱為“玉鄉”,岫巖玉以其質地細膩純凈、儲量多而聞名中外。岫巖玉雕生產始于道光初年,岫巖玉雕以小件制品為主,岫巖玉雕經過歷代藝人的努力,不斷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岫巖玉雕工藝品主要有素活、人物、花鳥、獸四大類。
據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期到明清時期,歷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巖玉雕琢的玉器。如新石器時期的《有孔玉斧》、夏商周時期的《鳥獸紋玉觥》、《玉跪人》、戰國時期的《獸形玉佩》、秦漢時期的《玉辟邪》、東晉時期的《龍頭龜鈕玉印》、南北朝時期的《獸形玉鎮》、唐宋時期的《獸首形玉杯》、元代的《玉貫耳蓋瓶》、明代的《龍頭玉杯》、清朝的《哪吒玉仙》等。這些古玉器經專家化驗,原料都是岫巖玉。1968年在河北滿城陵山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經化驗確認2498片玉片大部分是用岫巖玉雕制而成。
北京博物院所珍藏的屬夏家店文化的兩件出土玉器《碧玉螭佩》和《青玉鳥獸紋柄形器》,經化驗鑒定,均是岫巖玉雕制而成。在距今8000年的中國北方最早的人類村落遺址查海中出土的玉塊、玉匕等近百件玉器,經化驗鑒定,也是岫巖玉琢成。這些玉器,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也是最早的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玉”。出土于遼寧建平縣的“玉豬龍”和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鉤龍”,都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產物,經化驗鑒定,也是岫巖玉雕刻而成。遠在江蘇、浙江一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鑒定有岫巖玉。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700余件玉器,經鑒定,有40多件是用岫玉雕制而成。據傳,清朝皇太極刻有“皇帝奉天之玉”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刻有“國朝傳寶記”的玉璽,都是用岫巖玉雕制而成。
岫巖近古玉器生產初起于清乾隆年間,漸興于道光咸豐時期。清末民初,岫巖地區形成了有三百多人從業的玉石街,出現了以江保堂為首的玉雕“八大匠”和以李得純為代表的“素活二李”。當時玉雕有人物、花鳥、動物、花卉、素活等五大類產品,特別是素活工藝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素活工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作品岫玉塔薰《華夏靈光》高3.15米,是迄今中國玉雕史上最大的一件瓶素工藝品,在全國百花獎評比中獲“金杯獎”,并被定為國家珍品,藏于人民大會堂。
張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