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
在每個人心中
也許都有一個“煙雨江南”
今年自進入五月以來
南方的雨就踩著節(jié)奏來了
不但鋪天蓋地
而且還下出了
轟轟烈烈的氣勢
雨水沒完沒了
雷電、大風也來“湊熱鬧”
雷雨天氣,大家一定要注意防雷啊!
雷電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雷擊雖然是小概率事件
但對于被雷擊中的人或建筑物來說
都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為了減少和避免雷電造成的災難
科學家富蘭克林發(fā)明了“避雷針”
“避雷針”防雷的技術已存在了200多年。在世界各地,處處可見“避雷針”的蹤跡。但是,古代并沒有現(xiàn)在的高科技避雷方式,那么古代人類都是如何讓古建筑防雷的呢?
翻看中國浩瀚的文史資料后,人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不但有造紙、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這四大發(fā)明,同時也是直擊雷防護技術上的領先者。
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屋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屋頂上所設置的魚尾開頭的瓦飾,實際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認為是現(xiàn)代“避雷針”的雛形。
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以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不論何時,防火都是故宮建筑安全的重中之重。
為了防雷避火,古人們在建筑設計上也是用心良苦。在明代的紫禁城中,一些尖頂、錐形的建筑上就出現(xiàn)了類似于“避雷針”的設計——也就是寶頂和屋架內的雷公柱所組合而成的裝置,其避雷方式首先由寶頂接收雷電,再由寶頂連接隱藏在琉璃瓦下的的雷公柱將電流引向地面。
中和殿的“避雷針”
而隨著故宮保護工程的開展,故宮匠人們采取了現(xiàn)代防雷技術。故宮的“避雷針”除了考慮實用外還要保證美觀,因而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太和殿的“避雷針”
對于有寶頂?shù)慕ㄖ瑒t沿用了古人的智慧:利用金屬寶頂做“避雷針”,再把線路隱藏在瓦片下,達到最佳隱蔽。大型建筑正吻上的“避雷針”做不到完全保護。(屋頂中央部分前后兩面坡頂相交的屋脊稱為“正脊”,處于正脊左右兩端與垂脊相交的節(jié)點稱“正吻”。)對于這類建筑,則架設避雷帶,有時還會將脊獸的角或者仙人頭改為金屬制造,作為“避雷針”使用。
沒想到吧!我們也是“避雷針”
當你在故宮參觀拍照時是否嫌棄過這些不起眼的金屬桿和金屬線?
千萬別忘記:它們可是古建筑名副其實的“生命線”,它們也在很努力地與我們一起守護著故宮的平安。
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裝置
結構上是否已和現(xiàn)代避雷針基本相似
那么,“避雷針”是如何避雷的呢
“避雷針”剛出現(xiàn)時,人們認為這種裝置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擊,所以把它叫做“避雷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中,已經放棄了這一稱呼,而代之以"接閃桿"。
事實上,“避雷針”本身就是一個引雷針,它是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組成的。由于它比建筑物本身高一些,所以雷電一般先打到避雷針上,通過引下線跟地相連的導體,把雷電的大電流引到大地中去,來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
安裝了“避雷針”就再也不怕雷電了嗎?
“避雷針”是不能百分百保護建筑物
因為引下線本身就是一個雷電的通道,所以強大的電流經過引下線,還會產生強烈的電磁輻射,這種電磁輻射,對建筑物內的電子設備還是會產生影響的,不是說裝了“避雷針”,這個建筑物內就安全了,對于一些電子設備還要安裝浪涌保護器,以防感應雷害的發(fā)生。“避雷針”也不可能百分之百保護建筑物本身,雷電繞過“避雷針”而打到建筑物上的繞擊現(xiàn)象還是會發(fā)生的,只是說打到“避雷針”的概率大一些,擊中建筑的概率減少一點。
此外,避雷針的保護作用是有選擇性的,只能對直擊雷起防范作用,對感應雷卻無能為力。
—END—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等
來源: 六盤水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