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早“年”的含義來自農業,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來判斷月,后來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年”的幾種說法
舜繼天子位后,帶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將這一天當做一年的第一天,后來稱“春節”。不過中國古代春節的時間也不是統一的。
夏朝以春節所在之月為正月。
殷商以臘月為正月。
秦朝以十月為正月。
漢代沿襲秦的做法。
隨著夏歷不斷完善,以元月為正月,春節也就在元月。
魏晉時,出現了除夕守歲習俗的記載。
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
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
《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
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
春節還有上古的“臘祭說”,“巫術儀式說”,“鬼節說”,“古代豐收祭祀說”,“萬年青年創萬年歷說”,避“年”獸的傳說等等。
民間傳說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現在的春節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辛亥革命以后,改用公歷紀年。
把農歷一月一日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祝:春節快樂!
李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