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潘平
單位:杭州市婦產科醫院檢驗科
婦產科醫院的常規血液檢驗中,最常見的異常結果基本是妊娠期生理性貧血引起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分娩前后出現的白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節律性變化、腫瘤術后放化療過程中白細胞降低、新生兒外周血涂片中出現一過性的生理性有核紅細胞等。雖然日常標本以正常結果為主,但對異常結果的把關與特殊細胞的鑒別我們時刻沒有松懈。今天就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我們是如何從這些常規的血液檢驗數據中憑著練就的火眼金睛,發現一位更年期門診女性的極早期M3型白血病。
案例經過
患者,52歲,女性,因月經不規則等就診于我院更年期門診。血液常規檢驗結果:白細胞1.54×109/L「正常女性參考區間(3.5~9.5)×109/L」,且以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降低為主。同時伴有紅細胞減少(2.67×1012/L)、血小板下降(78×109/L)(圖1)。
圖1
儀器顯示散點圖和直方圖提示異常,報警信息提示“異常淋巴細胞/原始細胞”(圖1)。
考慮該患者已有52歲,盡管病史中未提到有發熱等特殊癥狀,但還是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按實驗室的復檢規則,對該患者的標本進行血涂片染色鏡檢,借助顯微鏡的力量來查看一下真實的情況。同時,對血小板進行光學法和手工顯微鏡計數復核。
涂片鏡檢顯示,該患者顯微鏡下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且可以看到極少量的疑似幼稚粒細胞(圖2a);此外,相比正常的紅細胞,該患者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擴大明顯,說明確實有貧血存在;與此同時,顯微鏡下患者的血小板體積大小不一(圖2b)。
血涂片復核顯示,盡管由于患者白細胞總數下降,在顯微鏡下能計數到的細胞數很少,但最終通過仔細掃描全片,還是在顯微鏡下找到了典型的幼稚細胞,并隱約能看到胞質中含有Auer小體(Auer小體常出現在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可作為白血病的鑒別特征)(圖2d-2f)。
圖2
注:圖2a白細胞數量減少;圖2b大小不一的血小板,方框處為大血小板,圓圈處為正常大小的血小板;圖2c-2f早幼粒細胞,箭頭所指處為Auer小體(圖2a:×100;圖2b-2f:×1000)。
案例分析
綜合以上結果,基本確定該患者的血液常規結果要考慮白血病的可能。隨后第一時間電話聯系首診醫生,告知患者的血常規結果異常情況,并請醫生建議患者盡快去綜合性醫院血液科就診。門診醫生兩天后電話告知該患者至外院檢查后確診為極早期的M3。由于發現得早,給患者爭取到了早診斷和早治療的寶貴時間。
總結
M3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以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的急性白血病(AML)。APL易見于中青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44歲,除白血病常見的特征外,M3以其嚴重的并發癥而使其異于常規白血病的治療。
M3極易導致DIC,出血以皮膚、粘膜為主,若未及時進行白血病類型的甄別,及早獲得準確的治療方案,死亡率極高。
目前,治療M3以全反式維甲酸(ATRA)及砷劑的規范化臨床應用為主要手段,也正因為該方案的實施,APL已成為基本不用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是目前醫學上認為治療效果最好的白血病類型,治愈率常常高達90%。
談到白血病,大家都是避之不及,其實部分白血病若能早期發現,早期精準治療,可大大提高治愈率。提醒大家不要對常規檢查掉以輕心,需重視每一次的檢查結果。
參考文獻:
1. 中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