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咳嗽漏尿治個盆底功能障礙要10萬塊?激光治療盆底靠譜嗎?凱格爾鍛煉至少要練3個月,有捷徑可走嗎?有約君請教了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婦科盆底專科學劉敏主治醫師,為大家一一解答。10萬塊激光治盆底?33歲的劉女士生娃后,運動時會有輕微漏尿的現象,
咳嗽漏尿治個盆底功能障礙要10萬塊?
激光治療盆底靠譜嗎?
凱格爾鍛煉至少要練3個月,有捷徑可走嗎?
有約君請教了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婦科盆底專科學劉敏主治醫師,為大家一一解答。
10萬塊激光治盆底?
33歲的劉女士生娃后,運動時會有輕微漏尿的現象,“查資料了解是盆底功能障礙,生過孩子的女性很常見,治療也不困難復雜”。
怕公立醫院排隊麻煩她選擇了一家民營醫院檢查、準備治療,“醫生開出的治療方案是鉺激光治療,說是激光照一下,就能讓肌肉收縮,不用做幾個月的盆底康復訓練,可價格高達是10萬塊!”
讀到這里,難免又出現了這個表情
記者看到,該醫院給劉女士的關于鉺激光治療的介紹寫到:“非剝削鉺激光用于治療陰道松弛。它利用激光燈熱效應與組織黏膜相互作用,從而達到膠原蛋白重塑和增生的作用。治療后陰道收緊的效果平均可以持續16個月,特別是壓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的患者也得到明顯改善。”
劉女士很疑惑:究竟什么是鉺激光治療?療效真這么神奇嗎?物有所值嗎?與漫長的盆底肌鍛煉相比,應該選哪個?
產后及50歲以后,70%女性有盆底障礙
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婦科盆底學專科劉敏主治醫師介紹,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DF)包括:臟器脫垂(子宮、膀胱、直腸等);尿失禁(壓力、急迫性、混合性)、糞失禁(大便失禁及便秘);性功能障礙(困難、冷淡、無快感和無高潮等);反復泌尿、陰道感染;腹部松弛、腰肌損傷;盆腔疼痛等。
發病原因有妊娠、分娩、肥胖、長期便秘、慢性咳嗽、雌激素降低、手術損傷、感染、炎癥等。“產后、婦科手術后及50歲以后是盆底障礙性疾病的高發階段,如女性生娃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5年發病率超過30%,50歲以后的發病率更是高達70%,已經成為女性常見病。”劉敏醫師說。
“但就診率比較低,只有7%左右的病人就診”,她解釋,原因“一是病人也不了解這是病,而且表現的癥狀比較隱私,病人或不好意思訴說。
二是婦科盆底學亞專科近10年國內才有較全面發展,盆底疾病是一個影響女性生活質量的疾病,并非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其專業知識的普及近十年才在業內逐漸推廣。
隨著二胎政策及中國人口老年化等這些社會現象,該疾病的發病率預計會逐年升高,希望患者及婦產科醫師一起對它進行早意識,早防治”。
激光只是短期刺激膠原蛋白增生
對于激光治療盆底障礙,劉敏并不支持。
首先,“在世界各國對盆底障礙疾病的規范治療建議或指南中,都沒有激光治療這一項。”
她認為,所謂激光治療,更多的是女性私密整形的一個項目,介于婦科和整形科交叉之間,近2-3年不少女性整形美容專科醫院有所開展,主要針對一些陰道松弛、對性生活要求又比較高的女性。
激光治療盆底是否靠譜?
劉敏解釋,激光治療的原理是刺激成纖維細胞合成及分泌膠原纖維等,使其短期內增生,“就好像臉部除皺紋一樣,某個部位彈性拉一拉,瞬間會有效果,但細胞如膠原纖維細胞是有衰退凋亡期的,過一段時間就又恢復原狀。”
而PDF的發病涉及盆底肌肉、韌帶、筋膜、神經內細胞的生物化學、電生理、盆底力學的病理改變,并不能通過簡單的所謂陰道緊縮而治愈,比如陰道緊了,肯定不能把尿失禁一起治愈。
盆底恢復沒有捷徑可走
劉敏醫師強調:“國內外醫學界公認的、輕中度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一線療法還是盆底肌鍛煉。”
有的女性怕老跑醫院耽誤時間、每天做凱格爾鍛煉麻煩。劉敏介紹,“通過問診及評估,醫生判斷為哪種類型的PDF,盆底情況屬于幾級,會根據情況制定治療方案,一般輕中度的病人,僅僅需盆底肌鍛煉,不需行手術治療。多數輕度PDF,醫生教會之后在家自行鍛煉即可。”
“實在不會的、或情況嚴重的,才需要按療程到醫院治療,一般一周兩次,一月后再次評估,有提升即可指導在家鍛煉就行了,無需天天跑醫院。”
她強調女性別想走捷徑,“就像我們鍛煉外部肌肉一樣,要長期鍛煉肌肉才會又力量、彈性,身體內部的肌肉也一樣,沒有捷徑可走。至少要堅持三個月,而且越年輕治療恢復效果越好。”
篩查治療的黃金時期:
產后、有癥狀時、體檢發現時
她提醒女性,生產后42天除常規產后檢查一定要做盆底功能的篩查,因為產后治療是防治PDF的最佳黃金時期,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已經普及了產后婦女盆底肌肉功能的篩查及康復治療,從而大大減少了該疾病的發生。
此外,當出現輕微癥狀時或體檢發現時,應及時根據醫生的指導進行進一步篩查及治療。總之:“早發現早治療效果更好,不要拖到生二孩了或者老了,治療效果會打折扣。”
而且價錢方面,規范的盆底功能治療,一般只需要一兩千塊,“不會天價。”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婦科盆底專科學劉敏主治醫師文/信息時報記者 蔣雋 通訊員 譚毅 宋莉萍編輯/吳婉虹 實習生 張生婷圖@視覺中國、網絡圖片
劉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