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直做農業或者關注農業的人都意識到,我們在農業增產的過程中,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功不可沒,但是隨著需求的變化,隨著環境系列問題的爆發,農業有害生物種類在不斷的變化,綠色防控技術也逐漸成為農業品質生產的主要途徑。說起綠色防控,應該有很多人都
一直做農業或者關注農業的人都意識到,我們在農業增產的過程中,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功不可沒,但是隨著需求的變化,隨著環境系列問題的爆發,農業有害生物種類在不斷的變化,綠色防控技術也逐漸成為農業品質生產的主要途徑。
說起綠色防控,應該有很多人都知道,在綠色生產和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方面非常重要,通過防控能夠解決很多作物問題。下面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介紹農作物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
一、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發展動態
病蟲害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可以把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大致分為四種情況:
1、多種重大病蟲草害發生依然嚴重
比如說今年在長江流域以及黃淮地區南部,頻繁發生的小麥赤霉病,以前小麥赤霉病多發生在長江流域,但是現在隨著氣候變暖,秸稈還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在小麥赤霉病在黃淮流域也成為一個主要的病害。
小麥紋枯病也是在河南省發生面積比較大的,8200萬畝小麥有4500萬畝都有這個病,只是發病程度有所不同,在種植比較密,施氮肥比較多的地方發生較多。
再一個是小麥銹病,一種是條銹病,一種是葉銹病,條銹病是我國農業部每年重點關注的一個對象,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防控,其實在生產上條銹病沒有葉銹病嚴重,但是葉銹病發生時間短,大家對它的重視不夠,在后期灌漿期,它上升的會很快,會導致葉面的迅速干枯。
小麥的病蟲害主要有蠐螬、螻蛄、金針蟲三種,小麥蚜蟲是最重的病害,從灌漿期到小麥成熟期,都能夠看到很多穗蚜,它會造成小麥品質的下降。
玉米青枯病又叫莖基腐病,它會造成玉米大量枯死以及倒伏、減產;玉米螟,一方面會造成玉米的減產,更重要的是它會帶來籽粒的霉變,使籽粒毒素超標。
惡性雜草危害依然嚴重,會給農作物帶來比較嚴重的損失。
除此之外,農作物的有害生物發展動態還主要表現在這三方面!
第一,一些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
小麥土傳花葉病,在豫南發生嚴重,面積不斷擴大。
玉米南方型銹病,原來只是偶發,現在是頻發,每當玉米收獲前,葉面就布滿了銹堆,導致葉面干枯,影響灌漿。
玉米穗腐病,這個病害以前也是非常少的,但是近幾年有可能也是由于品種的原因,病害逐年加重,不但會帶來品質的下降,更重要的是無法作為原料和飼料食用。
玉米粗縮病,在春玉米及早茬夏玉米上發生比較嚴重。
花生白絹病,以前很少見,但現在已經成為了花生種植過程中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比如駐馬店、南陽、開封等地,已經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花生田蠐螬危害,在開封有這樣一句笑話"一畝地收的花生還沒有收的蠐螬多",一顆花生挖出來,下面都有幾十個蠐螬。
第二,新型病蟲害不斷涌現
小麥鐮刀菌莖基腐病,以前在我們國家并沒有這種病蟲害,而是多出現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2012年在我們國家首次報道,目前在黃淮小麥區發生比較普遍。
玉米灰斑病,在豫西山區比較嚴重,現在已經成為河南省的新病害。
水稻黑條矮縮病,已經成為開封的一個新的病害,在局部地區危害比較嚴重,造成絕產。
花生果腐病,之前也很少被報道,這幾年已經成為花生老產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病害,產量雖然沒有降低,但是收上來的花生就不能吃,大量的花生會發霉。
第三,部分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小麥散黑穗病,過去在田間非常常見,最高有百分之十幾的發病率,但現在在田地里幾乎找不到,主要是通過長期拌種,得到了控制。
小麥吸漿蟲,是原來在生產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害蟲,它主要在土里面進行越冬,過去在河南發生比較多的時候能達到七八百萬畝,但現在發生這種病害的地塊已經很難找到了。
二、有害生物對農業安全生產的影響
第一,直接減產
據FAO統計,全世界每年因有害生物損失約占糧食總產量的1/3,其中因病害、蟲害、草害損失各占10%、14%、11%。
我國有害生物近2000種,每年能夠通過防治挽回糧食1600多億斤,但是沒有被統計的,沒有挽回損失的,我們很難進行統計。在防治后有一個直接產量損失估計,在糧食作物上15%-20%,嚴重地塊50%以上;在經濟作物上20%-30%,嚴重地塊80%以上;在果樹作物上30%-40%,嚴重地塊80%以上;在蔬菜作物上30%-40%,嚴重地塊80%以上。番茄晚疫病,在多雨的時間幾乎會絕產,雖然有產量,但是都爛掉了,不能夠創造價值。
第二,影響農產品品質
小麥的出粉率、花生大豆的出油率會下降,產品的等級下降,國家小麥收購標準為不完善粒超過6%降低一個等級。商品性能下降,如果是一個品質好的蘋果,可能3、4塊錢一斤,但是當蘋果上出現病斑,如果一兩塊錢一斤,你可能都不愿意買。
由于病害造成的真菌毒素超標問題非常普遍,小麥赤霉病病粒中產生多種真菌毒素,比如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類(ZEN,類雌性激素),國標要求為赤霉病病粒率最大允許率為4%,超過4%就不允許食用,小麥玉米及其面粉中DON限量為1mg/kg,一些地方小麥籽粒及面粉毒素嚴重超標。
以前玉米上的真菌毒素大家還關注不夠,這幾年越來越重。
對于黃曲霉素,玉米及其制品中限量標準為20mg/kg(花生相同,小麥堅果等5.0mg/kg),玉米機收后若無法及時干燥,黃曲霉素超標問題將突出,有些地方超標數十倍無法銷售,一些品種玉米穗腐病嚴重,造成鐮刀菌毒素超標。
第三,農藥施用造成殘留及環境問題
農藥殘留超標,危害使用者健康。像山東毒生姜、毒大蔥事件的發生。還有農藥不科學的使用造成農藥污染問題,田間地頭的農藥瓶污染環境,使用噴霧機施撒農藥,造成農藥利用率低;土壤農藥殘留問題,像除草劑殘留,會造成下茬作物受到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大豆田,花生田來說;水田農藥污染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生態環境惡化,主要在南方稻田非常常見。
第四,顯著增加生產成本
包括防治用藥用工、難以機械收獲、產品分揀用工、病株病果處理。
三、農業生物綠色防控技術
現在對于病蟲害的防控,我們提出綠色防控的概念:綠色防控是指以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為目的,優先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技術。
綠色防控技術主要通過六個方面來實施:
第一,樹立現代植保理念
現代植保理念包括綠色植保、公共植保和科學植保,綠色植保和前面提到的綠色防控其實是一回事;而公共植保理念,是將植保上升到政府、有關部門來主導的公共行為,統防統治;科學植保是指我們在植保的過程中要科學化。
除了三個理念之外,植保還有"六化"作為抓手:防治觀念-綜合化,防治決策-科學化,防治技術-無害化,防治手段-現代化,防治面積-規模化,防治人員-專業化。
第二,重視抗病品種的利用和推廣
對病蟲害的防控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就是抗病,簡單有效,農民也容易接受,不用花太大的成本,只需要改變品種,但是目前很多病蟲害還缺乏既高抗蟲病又高產優質的品種。使用過抗病蟲品種的玉米產量1200斤,沒有使用過的抗病蟲品種產量六七百斤。
第三,加強農業防治工作
合理輪作、合理施肥、灌水,合理密植(適時、適量播種),田間衛生,鎮壓,對于病害的防控都有一定的效果,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無需額外投入。
比如開封、豫東、山東等地,玉米粗縮病非常嚴重,會造成玉米的減產,甚至絕產,這個病害其實很容易解決,玉米推遲半個月播種就可以,原來在6月上旬播種的推遲到5月下旬或者6月中旬,6月中旬以后,病蟲率能夠從5月份播種的100%降到10%以下,為什么會有這么明顯的差別呢?在6月1號前播種小麥的灰飛虱就會向外遷移,小麥成熟后它就要尋找新的寄主,如果在6月初播種,當玉米苗出來后,小麥的灰飛虱就會對玉米苗造成危害,等到6月中旬,它的遷移已經完成了,玉米苗的毒源就會減少,發病率自然會減少,但是農民總是想早種,他們認為早種產量就會高。
第四,推廣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的特點就是無毒無害,主要方法包括選種曬種,燈光誘殺,彩板誘殺,防蟲網隔離,高溫處理(悶棚、土壤消毒、種子消毒等),但是這些需要一定的設備條件來保證它的實施。
第五,強化生物防治工作
這符合農業綠色生產的發展方向,主要措施有利用天敵昆蟲、利用活菌制劑(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利用植物源農藥、利用抗生素、利用生態制劑(生物肥、增產菌、有機改良劑等)、生態防控。現在的生物農藥產品也越來越多,在市場上非常容易買得到。生態調控措施有非常多,比如說用有機肥防治病蟲害、稻田養鴨防蟲。
第六,科學合理的使用化學農藥
現在對于病蟲害的防控,無法完全離開農藥,我們需要一定的化學防控,但是現在農藥要科學的使用,精選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對癥下藥,明確防治對象;適時用藥,掌握防治關鍵時期,比如小麥赤霉病的最關鍵防治時期就是起穗期,看到病穗再去打藥的時候就已經晚了;安全用藥,避免藥害和人畜中毒,很多高毒農藥已經正在淘汰;輪換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合理復配,提高藥效,降低成本。
植物保護事關我們農業的安全和健康問題,涉及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等等,我們應該重視起來,并為之獻力。
王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