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F-14“雄貓”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備三代機(西方稱之為四代機)性能的戰斗機,它由著名飛機制造商格魯曼公司(現已被諾斯羅普并購)開發,于1970年2月21日首飛,1974年正式入役美國海軍,司職遠程攔截、艦隊防御、偵察等任務!F-14是美國三代
F-14“雄貓”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備三代機(西方稱之為四代機)性能的戰斗機,它由著名飛機制造商格魯曼公司(現已被諾斯羅普并購)開發,于1970年2月21日首飛,1974年正式入役美國海軍,司職遠程攔截、艦隊防御、偵察等任務!
F-14是美國三代機中研發費用最高、空重質量最大的戰斗機,同時它也是三代機中為數不多采用可變后掠翼的戰斗機。鑒于其綜合性能十分強大(與同時代戰斗機對比),在服役期間多數飛行員都對其贊不絕口,有人將其稱之為是戰斗機中的“凱迪拉克”,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對它難以忘懷!當然,個人也相當喜歡F-14這款戰斗機,確實是漂亮!
性能彪悍,但性價比不高的F-14“雄貓”
若單論性能而言,F-14“雄貓”在當年無疑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可以匹敵任何對手。可是作為一款艦載機來說,昂貴的造價、復雜的結構和頻繁的維護成為了“壓死”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款戰機在當時的采購單價大約為3800萬美元,看著似乎也不是太貴,不過請注意,這是1973年的價格,如果換算成今天價格,該機的單價相當于2.34億美元左右,堪比F-22!同時根據美國海軍的統計,一架F-14艦載機的全生命周期中僅花在維護方面的費用就要遠遠超過戰機的采購價格;
此外該機由于采用的是可變后掠式機翼,其維護難度要大大高于常規機翼戰機,加之在海上惡劣的環境影響,所以這款戰機每飛行一小時所需的維護工時大約為60小時,是F/A-18的三倍以上。
因此F-14就是這樣一款性能強悍,可性價比卻不高的戰機,美國海軍總的采購數量也不過600多架而已。因為價格太貴、維護困難,F-14艦載機的主力位置從蘇聯解體之后便開始被邊緣化,最終在2006年被性能不如它的F/A-18“大黃蜂”所代替,F/A-18雖然性能很中庸,可人家便宜啊!采購和維護一架F-14的費用足夠美國海軍購買三架F/A-18的了,在沒有緊迫作戰任務的情況下,美國人當然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了。
F-14唯一的海外買家——伊朗
正常來說這樣一款性價比不高的戰斗機在軍火市場上是不容易找到買家的,除非它是“巨富”,比如伊朗!
伊朗是F-14“雄貓”戰斗機的唯一海外用戶,也是現在唯一一個仍然在運行F-14戰斗機的國家。而且伊朗采購F-14戰斗機的時間基本與美國海軍相同,美國海軍是在1974年9月接收的第一架F-14,伊朗是在1976年1月拿到了這款“雄貓”,前后相差僅1年多一點。
那么為啥伊朗會采購美國這款剛剛下線不久且極為昂貴的戰斗機呢?
這就要從當年美國和伊朗的親密關系說起了!盡管現在這兩個國家是一對見面就要“你死我活”的生死冤家,可在70年代的時候,美國和伊朗好的跟一個人似的!
兩國關系自1953年之后就迅速升溫,到了巴列維時代雙方“如膠似漆”的友好關系達到了巔峰;
那段時期,美國和伊朗都有著共同的敵人,蘇聯。在伊朗國內美國設立了不少的軍事基地和情報機構用以對付蘇聯,雙方軍事人員還經常同駕一架偵察機對蘇聯領空進行偵察活動;
在軍購方面,美國盡可能地去滿足這位“親密”戰友的需求,而伊朗也不客氣,在當時巴列維甚至向美國求購過YF-12戰略偵察機(黑鳥的變體)、E-3“望樓”預警機和軍事衛星等即使是放在現在也可稱之為頂級的武器裝備;
當然了,這些裝備別說是伊朗拿不到,就算是英國似乎也沒有這個面子。在美國委婉回絕之后,伊朗空軍就開始打起了F-14“雄貓”的主意!
70年代隨著美伊前往蘇聯執行偵察任務的RF-4經常被防空系統擊落,加之蘇聯的米格-25也對該國領空虎視眈眈,伊朗空軍僅憑手里那些小巧的F-4“鬼怪”和F-5“虎”式戰斗機已經開始力不從心了。
為了能夠驅趕這些來犯的米格-25戰斗機,同時也為了增強本國空軍的實力,伊朗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搜索與之匹配的戰斗機,此時的伊朗就如同現在的印度差不多,軍火供應商多得很,誰都想在伊朗這塊“肥肉”上來割一刀嘗嘗鮮!
不過伊朗人卻有著自己的追求,伊朗空軍和國家元首想要一款能夠至少在20年時間里領先于世界的戰斗機,而且還要適合本國國情;
除了受蘇聯米格-25戰機的影響之外,左右伊朗引進F-14戰斗機的因素還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北部與蘇聯接壤的地區伊朗雖設有前哨雷達站,可是此處地形主要為山地,雷達的覆蓋盲點過多,想要守住這里必須要有一款可以長時間在空中巡邏的戰斗機;
第二,南部波斯灣沿岸伊朗也設有美國援建的雷達站,可受氣候影響,雷達大部分時間都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對該地區空中的預警能力伊朗是欠缺的;
為此,伊朗空軍認為只有列裝一款“飛行雷達”才可以彌補地面雷達的缺失,但這款“飛行雷達”還必須具備足夠強的自衛能力,這就有點不太好找了;
在咨詢美國人時,美國拿出了F-4“鬼怪”的改進型、F-5的改進型、F-15戰斗機供其參考,至于F-14戰斗機只給了一份粗略介紹,可是伊朗人認為F-4與F-5不適合此類任務,F-15和F-14倒是很適合;
為了深入了解F-15和F-14戰斗機,巴列維在1973年7月特意邀請了麥道公司、格魯曼公司和美國海軍攜帶自己的戰機來德黑蘭進行性能展示。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場景,既美國軍方開發的先進戰機在未進入到本國軍隊服役之前就先跑到別的國家進行性能展示,由此可見當時的伊朗在美國人那里擁有多么大的面子。
在一場壯觀的空中表演之后,伊朗人有了自己的答案,他選擇了F-14“雄貓”作為本國的主力戰斗機。
而F-15A的落選伊朗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F-15很強大,飛行控制增強系統非常出色,但它不如F-14靈活,此外,F-15A+AIM-7F的組合不如F-14A+AIM-54的組合致命,F-14戰機上配備的AWG-9脈沖多普勒雷達也更適合于伊朗的國情!
1974年1月,距離F-14入駐美國海軍尚有8個月的時候,伊朗與美國簽訂了首批30架F-14戰斗機和424枚AIM-54“不死鳥”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合同,采購總價約為20億美元。在幾個月之后,這份合同的戰機和導彈數量被追加到80架和714枚,以及這些戰機10年的備件和替換發動機等設備,總金額高達150億美元,絕對的大手筆。
后來美國格魯曼公司董事長在自己的《F-14“雄貓”》一書中是在這樣描述伊朗為何采購F-14戰斗機的:
F-15和F-14都是一流的戰斗機,它們都非常好,只是二者傾向的任務有所不同,伊朗選擇F-14非常正確,因為該國領土多為山脈和沙漠,對地任務很少,而以色列只為了守衛自己的家園,所以它選擇了F-15。
當年的伊朗到底有多富有?
值得注意的是150億美元即使放在今天那也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可當時的伊朗很輕松地就掏出了這筆錢,可以想象當年的伊朗到底有多么的富有!
那么70年代的伊朗多有錢呢?
跑一下題來看看,在70年代伊朗一年的石油收入大約為200億美元左右,如果沒有概念的話,那就看看咱們國家在當時的GDP和財政收入是多少吧?
以1978年為例,我國GDP為3645.2億元,折合成美元(按1:8.8計算)約為414億美元,財政收入約為1132億元,約為128億美元。
人家賣一年石油的錢就比咱們全國的財政收入還要多,而且當時伊朗的總人口才僅有2000萬,我國為9億多,這差距!所以當年的伊朗可謂是“巨富中的巨富”,資金根本就不人家采購F-14需要考慮的問題!
與之相對比,70年代末包括日本、英國和沙特都曾考慮過引進F-14,不過最終這些國家因為該機的價格和維護過于昂貴而放棄!
劉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