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背景提示:8月11日,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新華社、遼寧日報、沈陽日報、沈陽電視臺、鳳凰網等國內40余家新聞媒體一同前往沈陽市遼中區,對遼中區域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生態環境、旅游發展、政府營商工作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采風活動。媒體為何要集中采
背景提示:
8月11日,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新華社、遼寧日報、沈陽日報、沈陽電視臺、鳳凰網等國內40余家新聞媒體一同前往沈陽市遼中區,對遼中區域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生態環境、旅游發展、政府營商工作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采風活動。
媒體為何要集中采訪遼中區?遼中區域發展究竟給人們的生活和企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改變?又給地方基層政府的施政帶來怎樣的啟迪?
1、基本情況。遼中區位于沈陽市西南部,氣候特征屬中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區,耕地面積130萬畝,水域面積46.9萬畝、林業面積40萬畝。
2、糧食生產。2016年糧食播種面積109萬畝,比2015年(106.78萬畝)增加2.22萬畝。糧食產量63.6萬噸,同比(2015年59萬噸)增加7.8%。其中:水稻播種面積 46.7萬畝,產量 20.5萬噸(單產600公斤/畝);玉米播種面積 61.3萬畝,產量32萬噸(單產580公斤/畝)。目前,糧食價格普遍下降。水稻銷售價格為在1.3-1.55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0.05-0.1元/斤;玉米為0.57-0.62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0.15-0.2元/斤。
3、設施蔬菜生產。全區蔬菜播種面積 13.58萬畝,其中露地蔬菜播種面積 3.48萬畝,設施蔬菜 10萬畝(3.5萬個棚),總產量達 88萬噸,總產值30億元。其中設施蔬菜產量 70萬噸,露地蔬菜產量 18萬噸。
4、特色種植生產。特色農業種植面積 11萬畝,特設產業產值6億元。其中花生 4萬畝,寒富蘋果等水果4.77萬畝(在耕地上種植的面積),花卉0.5萬畝,兩瓜 0.55萬畝,棚葡萄 0.5萬畝。,大豆0.3萬畝,薯類0.35萬畝。
5、寒富蘋果生產。全區種植總面積為12萬畝,結果面積4萬畝,產量預計4萬噸,目前平均單價2元/斤。
6、畜牧業及水產養殖。到2016年底,全區生豬存欄48.1萬頭,出欄91.1萬頭,能繁母豬存欄3.34萬頭,連續多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區肉牛養殖平穩發展,肉牛存欄16.1萬頭,出欄19.6萬頭;羊存欄4.96萬只,出欄9.9萬只;肉雞存欄268.1萬只,出欄964.8萬只;蛋雞存欄352.4萬只,年產蛋6.2萬噸;奶牛存欄942頭,產奶3425噸,畜牧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人民幣。全區池塘養殖面積8萬畝,6家省級良種場繁育鯉魚、德國鏡鯉、草、鯽等水花魚1.8億尾;引進黃顙魚、彭澤鯽等10個名優品種魚苗3.5億尾,并擴大了鮰魚、武昌、鮊、丁魚歲、黑魚等名優品種養殖。全區名優新品種養殖面積 5.35萬畝,其中:德國鏡鯉主養面積27000畝,草魚22000畝,鯰魚、武昌、烏鱧及南美白對蝦養殖等面積4500畝;鯽魚套養面積60000畝。2016年水產品產量11.3萬噸,同比(15年10.65萬噸)增加6.1%。目前,水產品價格:鯉魚4.0元/斤、德國鏡鯉5.0元/斤、草魚4.5元/斤、鯽魚價格6.0元/斤。
7、農業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家。農業品牌使用情況為:遼中寒富蘋果使用企業6家,遼中鯽魚使用企業5家,遼中玫瑰花使用企業5家。(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供)
8、農業保險。種植業保險面積共57.38萬畝,包括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及小麥等大田保險面積57.02萬畝,設施蔬菜保險僅0.36萬畝。養殖業保險預計到12月末,參保牲畜數量達到15萬頭(只),保費金額達到450萬元。
9、農產品出口。初步統計2016年出口額達到 1664萬美元。
10、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全區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已達到991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811家、家庭農場180家,注冊資金達到23.5604億元。種植百畝以上種糧大戶1079家,全區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48.6389萬畝,占農戶承包土地面積的44.22%。
在全區8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203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89家、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130家、食用菌栽培專業合作社7家、中草藥種植等專業合作社12家、農機專業合作社105家、淡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72家、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44家,肉牛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31家、種雞、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33家、貂貉狐貍等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家17家,服務型專業合作社35家、其它專業合作社33家。
在180家家庭農場中,有糧食種植家庭農場125家,果蔬種植家庭農場20家,農機服務家庭農場4家,淡水魚養殖家庭農場15家,生豬、蛋雞飼養家庭農場4家、其它類型家庭農場12家。
11、農業機械化。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 48.5萬千瓦,擁有拖拉機 9649臺、聯合收獲機械949臺、配套農機具11220臺(套)、插秧機1739臺。全區玉米、水稻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到 115萬畝、 111.16萬畝、 86.12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 92%,主要農作物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被農業部確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
12、農田水利設施。遼中區位于遼繞澇區和遼渾蒲澇區,包括賀家澇片、王回窩棚澇片、袁海亮澇片、民畎澇片、王家崗澇片、黑魚溝澇片、烏伯牛澇片、于家臺澇片8個澇片,控制面積1183.4平方公里,易澇耕地面積93.62萬畝,排水站93座,315臺機組,排水流量368m3/s,總裝機3.17萬kW,其中裝機容量在1000kW以上的有8座,200KW以上的有36座。自排干16條,長約220公里;機排干約95條,長約500公里。其中控制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排干23條,長度約420公里,萬畝橋1100余座。支溝及以下排水溝道1萬余條,長約6500公里。2016年,我區共建設農田排澇工程8項,維修養護工程2項,共維修改造排水站34座,建設農橋8座,清淤溝道14條溝道,道路4條等,總投資1.12億元。
2016年夏,全區排水站開機71座,運行機組156臺,總排水時間8300余小時,面對連續的超標準降雨及較大的汛情未決一處口,未澇一畝地。
13、農村安全飲用水。全區現有農村安全飲水193處,覆蓋人口39.6萬人。區政府每年籌措資金334.8萬元用于186個行政村飲水工程維修管護,并納入地區財政預算。
14、秸稈綜合利用。遼中區年生產秸稈量約73萬噸,通過肥料化、燃料化等多種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秸桿綜合利用率達到90%。
15、農產品加工園。遼中區精細農產品加工園總體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控詳規劃區1平方公里。起步區670畝,核心區345畝。目前以土地整理、地上物拆遷、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逐步有序的開展。
16、扶貧工作。2016年,省下達指標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73戶、1322人脫貧銷號,4個省定貧困村脫貧摘帽。我區經過篩查后最終確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40戶、1254人,篩查出的貧困人口為自然脫貧。區委、區政府落實全區396名市管干部、區管干部包保貧困戶,全年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 、部門扶貧資金及定點幫扶資金共計1.05億元,實現了全區 673戶、 1322人國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銷號,4個省定貧困村脫貧摘帽。
《遼寧省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退出辦法》中的貧困戶脫貧衡量指標共五項,安全住房、安全飲用水、因貧輟學學生、參加新農合等四項指標均達到脫貧標準,貧困戶年人均存收入指標包括:家庭工資性收入(基本沒有)、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家庭轉移性收入(低保、五保、殘疾人補貼、糧食直補、玉米價格補貼、到戶扶貧資金等政策性收入)和家庭財產性收入(基本沒有)。按照貧困地區人均4.5畝耕地(玉米、水稻)計算,玉米田按平均每畝400元收入,水田按平均每畝收入600元,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為1800元—2700元、轉移性收入為3640元人均為2900元-3500元(不包括低保、五保、殘疾補助),僅這兩項平均年人均存收入就達到5300元-5600元,在入戶調查中,最高年人均存收入8848元,最低年人均存收入4265元,均超過國家級貧困線3330元標準,達到了脫貧要求;評價省級貧困村退出標準包括村通油板路、村有衛生室等八項指標,通過協調區交通局、衛計局等8家單位進行入村核準認定,8項指標均達到了退出標準。通過入戶、入村核準認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省級貧困村各項指標均達到退出標準,同時完成了各項退出工作程序。
2017年一季度主要任務是評選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下市標貧困人口8000人,并建立電子檔案。市標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在 6月20日前結束。
高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