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分眾傳媒再次尋求二次上市,企圖在港股市場再造千億市值,但資本市場依然“不給面子”,分眾傳媒的股價2021年一直下跌。文丨BT財經十里1月7日分眾傳媒融資融券數據顯示,融資買入7394.06萬元,融資償還1.25億元,融資凈償還5119.52
分眾傳媒再次尋求二次上市,企圖在港股市場再造千億市值,但資本市場依然“不給面子”,分眾傳媒的股價2021年一直下跌。
文丨BT財經 十里
1月7日分眾傳媒融資融券數據顯示,融資買入7394.06萬元,融資償還1.25億元,融資凈償還5119.52萬元,當前融資余額為18.29億元。背后的原因是近期沉寂多年的傳媒股爆發,分眾傳媒等獲主力資金青睞。
此前2021年12月,分眾傳媒發布公告,計劃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并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
分眾傳媒謀求H股上市,可能是跟A股市場此前不佳的資本表現有關,2021年以來,分眾傳媒的股價跌跌不休,市值從高點1889億跌至1060億,跌幅超過40%。
梳理發現,分眾傳媒銷售毛利率高達67%,凈利潤率也接近40%,現金流也較為健康,這家傳媒龍頭的公司為什么不受投資者的待見呢?為什么現在市場突然開始關注傳媒股?到了港股會改變現狀嗎?
分眾傳媒,是被低估了嗎?
2021年10月底,分眾傳媒給出了一份較為亮眼的三季度報。
財報顯示,分眾傳媒2021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111.48億元,同比增長為41.5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4.23億元,增速更為明顯,同比增長達到100.81%。
此外,可能是出于對財務表現的自信,分眾傳媒還發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預告,預計全年凈利潤為60.2億元至62億元,增長幅度為50.36%至54.85%。
如此來看,分眾傳媒下半年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增速放緩,很難繼續前三季度的高增速,可能是跟下半年廣告市場需求承壓有關,而且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凈利潤預計在15.97億元至17.77億元,這一數字也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8.01億元。
具體來看業務,樓宇媒體依然還是扛起分眾傳媒營收的大梁,2021Q3季度,梯媒收入為36.13億元,同比增長11.6%,單三季度的營收占比已經達到94.54%。
第三季度,影院業務同增422.49%,不過占比卻下降到了7.61%,在有暑期檔的情況下,三季度的表現竟不及二季度,分眾傳媒稱主要還是受到影院業務復蘇不及預期影響。
總的來看,分眾傳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財報。無論是第三季度的環比還是同比,分眾傳媒營收增速明顯提高的原因,還是因為財報期內迎來廣告傳統的投放旺季,而去年也是因為疫情,廣告主大幅減少了投放力度,2021年市場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而已。
所以,分眾傳媒的高增速并不能說明更多的什么,實際上,樓宇廣告投放市場接近飽和已是業內共識,除了樓宇廣告之外,分眾傳媒還需要找到更多的新故事可講才是。
目前市場競爭依然激烈。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大環境緊縮,但對手的表現依然不容小覷,最近,分眾傳媒的老對手新潮傳媒,剛剛獲得京東領投的4億美元。
拿到融資的新潮傳媒,在下半年預計又要來一場點位爭奪戰,分眾傳媒2021下半年的點位拓展,重點位于社區場景,這是新潮傳媒擅長的領域,而與此同時,新潮傳媒也在積極有序的加大優質資源點位的拓展。
目前,對手新潮傳媒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10個城市擁有70萬部電梯智慧屏,日均觸達2億中產家庭人群,分眾傳媒并沒有拉開與對手的差距。
對廣告主的競爭,也是一個重頭戲。這兩年,廣告主投放需求有向頭部電梯媒體平臺集中的趨勢,即主要聚焦在分眾傳媒與新潮傳媒的斗爭,日用消費品、互聯網、娛樂及休閑、商業及服務、包括正在崛起的新消費,都是兩家企業爭奪的目標。
分眾傳媒還有什么故事可講?
這些年,分眾傳媒一直沒離開過資本市場。
2005年,分眾傳媒沒錯過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大潮,成為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廣告傳媒股,并于2007年入選納斯達克100指數;2013年,分眾傳媒完成私有化,2015年分眾傳媒通過借殼上市,回歸A股,市值破千億,成為中國傳媒第一股。
如今,分眾傳媒再次尋求二次上市,再次沖擊港股市場,企圖在港股市場再造千億市值,但資本市場依然“不給面子”,分眾傳媒的股價2021年一直下跌。
市場不看好分眾傳媒的原因,第一是成長性,大部分人的質疑是,在如今廣告流量越來越集中在互聯網頭部的情況下,電梯樓宇廣告還有生存空間嗎?
在相對效果更加明顯的互聯網廣告面前,線下廣告原有的優勢正在被削弱,市場對于分眾傳媒具體的業務效果一直存疑。
此外,現在不少房地產企業也開始盯上電梯廣告蛋糕,分眾傳媒的對手可不止于同賽道玩家,早在2018年,碧桂園服務就成立了“社區生活服務事業群”,其中有一個板塊就是社區傳媒,經過兩年布局發酵,去年8月正式公告了對城市縱橫的收購事宜。
而且從2021年的中報來看,社區傳媒已成為碧桂園服務的六大業務中增長最快的一項,增長高達551%,房企們快速崛起的傳媒業務正在分走分眾傳媒的蛋糕,對分眾傳媒來說,顯然是不小的壓力。
分眾傳媒這兩年已經改變策略,從過去主要聚焦大客戶,到現在開始爭取更多的中小型客戶。另外,分眾傳媒這兩年也沒少尋找新故事。
比如分眾傳媒提出的國際化戰略,在海外布局方面,截至7月31日,分眾傳媒電梯電視媒體中自營設備約75.6萬臺,覆蓋國內105個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30多個主要城市。
但目前來看,至少從營收上看,分眾傳媒的海外業務并沒有太大的水花,而且海外的擴張需要投入不菲的成本,從投入到回報還需要不斷的時間,這也會進一步導致分眾傳媒的利潤承壓。
第二是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影響營收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
有數據顯示2021年大多數廣告主的預算至少砍了20%,其中樓宇媒體平臺的一個重要的廣告主—-K12教育因為政策原因全軍覆滅,這也導致分眾傳媒少了一個收入支撐。
關于公共區域管理的政策,也是影響分眾傳媒營收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物權法》之后,2021年各地迎來了關于公共區域的歸屬及運營管理的整頓,2021年僅北京一地,拆除了多個社區包括梯媒、快遞柜等侵占公共資源的項目。
受物業公共收益相關新規直接影響的,就是分眾傳媒在內的公司,分眾傳媒在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高端住宅社區設立了幾千個點位,一旦拆除,對分眾傳媒的影響不言而喻。
此外,疫情加重導致人們閉關在家,也會影響樓宇媒體和影院媒體業務的發展。
點位優勢暫不明顯、市場競爭激烈、影響營收不確定因素居多,意味著分眾傳媒目前能講的故事有限,這或也導致目前資本市場對分眾傳媒并不積極。
電梯樓宇廣告還有生存空間嗎?
曾經,線上媒體的過度競爭,讓企業的目光轉移到線下生意,關于如何搶奪人們在封閉空間里的幾分鐘,率先提出此問題的分眾傳媒講出了不少新故事。由于彼時的線下廣告市場還是一片藍海,相比于傳統廣告,梯媒有著諸多競爭優勢,這也讓分眾傳媒一度過的極為風光。
在2006-2007年的一系列收購,分眾傳媒借此更是拿下了中國95%的梯媒市場份額,徹底成為這一領域的寡頭。
但誰也沒想到,幾年之后,分眾傳媒一家獨大的格局受到挑戰,對手新潮傳媒在初期進入市場時,為了快速搶占市場份額,首先就是選擇差異化路線,重新解構電梯場景。
一直以來,分眾傳媒是將電梯媒體設置在電梯里,在電梯的三面墻做展示,而新潮傳媒則找到了分眾傳媒忽略的地方——電梯正門。
此外,在布局上,在分眾傳媒“霸占”了商務寫字樓以后,新潮傳媒則開辟了新的大陸——下沉市場的社區,也就是三四線城市,廣告主也不止于中高端品牌,而是數量上更多的小客戶。
靠以上策略,新潮傳媒很快崛起,2017年5月,就部署了8萬余部電梯電視,新潮傳媒的成功,讓分眾傳媒也看到了社區的希望。
一二線城市的電梯位置基本已經達到飽和,三四線城市,則成為新潮傳媒與分眾傳媒目前爭奪的焦點,也是分眾傳媒的增量。
在如今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正如之前所說,梯媒企業的護城河優勢,就變成了點位與廣告主的爭奪,更深層來看,其實就是價格戰。
誰能占據更多的廣告點位,誰能爭取更多的廣告主,背后的邏輯其實還是“錢多力量大”。這也是近幾年兩家頻頻打價格戰的原因,2018年,新潮傳媒對分眾傳媒公開“宣戰”,選擇一補貼、打五折等方式,“打一場千億級的群架”。
2021年以來,傳媒板塊累計漲幅5%,處于下行趨勢,市場對后疫情時代的傳媒行業較為悲觀,熱衷于燒錢戰的梯媒行業,已經很久沒有新故事了。
在產品、玩法同質化之下,智能化或是梯媒下一步發展趨勢。
對于梯媒企業來說,如何能更精準的幫助廣告主實現品效合一,需要有更深層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領先同行的研發技術儲備。就像當年的新潮傳媒,如果抓住了市場趨勢,照樣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市場或許總會出現寡頭壟斷的格局,但攻城容易守城難。總之,分眾傳媒想在港股再造一個千億分眾,還得看是否能有更多的創新。
#分眾傳媒#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張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