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三生有幸。因為今日頭條無條件寫作競賽,我聽到了來自清華大學SEmotion人聲樂團的阿卡貝拉清唱,樸樹校園民謠《生如夏花》。清華大學SEmotion人聲樂團在中信書店清唱《生如夏花》如此幸福,今天每一個元素,都讓我這個理想主義傻瓜的滿意。1
三生有幸。
因為今日頭條無條件寫作競賽,我聽到了來自清華大學SEmotion人聲樂團的阿卡貝拉清唱,樸樹校園民謠《生如夏花》。
清華大學SEmotion人聲樂團在中信書店清唱《生如夏花》
如此幸福,今天每一個元素,都讓我這個理想主義傻瓜的滿意。
1.清華大學:
這個曾經清政府的留美預備學校,因為《辛丑條約》庚子賠款而成為中國頂級學府,經過多次戰亂的死里逃生(1912年清華學校,1928年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清華大學),它居然奇跡般存活下來,成為世界級百年名校,也成為中國精英理想主義者們集中營。
一百年來,清華園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校訓下,可謂大師輩出: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著名學者聞一多、王國維、陳寅恪、朱自清、馮友蘭、金岳霖等等等等,曾經這里是中國五四運動中心,曾經無數清華學子懷揣追夢之心來到這里,自強不息,永不服輸,揮灑汗水,青春無悔。
清華,在那個理想主義年代,是理想主義的拓荒者。
清華百年校慶電影《無問西東》,影片中時為清華大學教務長的梅貽琦回答吳嶺瀾的問題:
什么是真實?
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惱,也不后悔的平和與喜悅。這就是真實。
生命是一本不忍猝讀的書。如果我們每個人可以提前了解自己所要面對的人生,我們是否還有勇氣背井離鄉來赴約?
這,真還不好說。
生命如此忙碌,它不肯為每一個人停留駐足。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就忙碌到麻木,還談什么理想?
堅持自我,愛我所愛,享受生活,無聞西東,有時候如此艱難。
但是,總有那么一小部分“理想主義者們",他們天生異類,他們不屬于規律,他們敢于從束縛的生命中解放出來,只跟著心的感覺走,去尋找生命幸福的歸宿:
一個人真正想要的,其實并非物質,而是心靈的富足。
2.無條件寫作:
范雨素曾說過一句話,真棒:“作為一個人,總要做一些和吃飯無關的事情,滿足自己的精神欲望?!?/strong>
這個46歲的農村婦女說,她寫作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榮耀,她寫作是為了自己心靈的富足。她說讀書和寫作的時候,她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階層的精神滿足。而人人都可以寫作,寫作如此容易,寫作是無條件的。
除了熱愛金錢,我們還能熱愛什么?
真理。
你看,一個看似一無所有的底層素人,其實比我們都奢侈,她才是真正的精神貴族。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講:私有制出現,階級產生,導致人類出現不平等。如今3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的階層固化日益加劇,上流社會的通道從來都個窄門。一個底層人想要真正跨越階級,一般至少需要3-5代人的努力。
而無條件寫作,實現了精神層面的階級平等,所以無數人為精神世界的自由王國而寫。
只要你是真的想要,你就會快樂。
追夢之人,沒有財富、外貌、身份、地位等高低貴賤之分。追夢之人,誰都了不起。每一個人的夢想都一樣金貴,一樣值得被尊重。
無條件寫作是什么?
打個比方,就像一個活著的人,能夠呼吸。只要活著就可以寫。
那寫作是什么?
再打個比方,像一個藝術家創作作品,雕塑家做雕塑,歌唱家唱歌,畫家畫畫。
為什么說寫作不需要條件?
天賦。天生的。不寫不行。文字從筆尖自動就往外流。止都止不住。
《無問西東》陳光耀的母親對他說:我希望你享受人生,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
無條件寫作,就是最樸素地享受人生,最高級地活著。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時候,無心插柳柳成蔭,當真正投身于自己所熱愛的,生命接下來就會有奇跡發生。
“純粹”和“美好”是一對孿生兄弟。
3.阿卡貝拉:
什么是阿卡貝拉?
阿卡貝拉(A cappella),起源于14世紀文藝復興中心意大利,意大利語意思是“中世紀教會無伴唱素歌合唱”。
意思就是:NO架子鼓、NO吉他、NO小號、NO貝斯、NO薩克斯、NO鋼琴、NO任何樂器!
只有純人聲清唱。
出身高貴的“理想主義者”阿卡貝拉,在短暫輝煌后,經歷過漫長時間的寂寞。
17世紀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之后,西方樂器迅速發展,小提琴、鋼琴成為了上流權貴階層的摯愛新寵。19世紀,管弦樂大盛,歌劇、藝術歌曲、合唱歌曲“囂張”到了頂峰,它們全部都應用了“時髦”的樂器伴奏。這時期的那些音樂大師們,像巴哈、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居然沒有一人留下他們的阿卡貝拉曲目。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一時曲高和寡,可謂落寞至極,被徹底雪藏。
可是,樂極生悲,物極必反是宇宙的規律。到了20世紀,“膨脹”至極的人類終于開始懷念和諧樸素的純人聲合唱了。1909年,美國耶魯大學Whiffenpoofs成立,為阿卡貝拉全球復興拉開了序幕,之后復古之風又席卷到了歐洲,最后是全世界。
在上世紀80年代,阿卡貝拉校園民謠又回到人生巔峰。
香奈兒·可可曾說:流行稍縱即逝,而風格永存。
什么意思?
經典就是經典,真理就是真理。
黑夜黑色的眼睛應該用來尋找光明。不管黑夜多么漫長,真理終有一天會看見曙光和天亮。
追求真理之路,注定路途漫漫,但理想主義者們甘愿上下求索。
一個人雖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應該全力以赴去拓展生命的寬度。
可是,生命的廣闊不經歷磨難,怎能得到?
命運,它永遠無法讓理想主義者們跪地求饒。
4.生命:
我所理解的生命,絕不僅僅是簡單生物意義上的“活著”,我所理解的生命是不斷地萬物生長,生命應該是朝氣蓬勃年輕和青春的模樣。
所以,哲學意義上講,很多人雖然活著,但其實已經死了,而很多人雖然死了,但其實他還活著。
年輕和青春,不只是生物意義上的年輕,它應該還是所有充滿狂喜、熱血、渴望的生命的圖騰。
像SEmotion阿卡貝拉樂團的那首歌《追夢赤子心》所唱:
充滿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要去。
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
不在乎它是不是懸崖峭壁。
用力活著,用力愛,哪怕肝腦涂地。
不求任何人滿意,只要對得起自己。
關于理想,我從來沒有選擇放棄。
即使在灰頭土臉的日子里。
你看,真正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主義。
多美。
5.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是泰戈爾《飛鳥集》中的詩歌名篇。
英文原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鄭振鐸譯為“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夏花”具有絢爛繁榮的生命力,在盛夏陽光最飽滿的季節綻放,它們如同奔馳、跳躍、飛翔的生命精靈,象征著生命的輝煌燦爛,也象征著生命的短暫匆匆。
人生短暫,滿打滿算不過短短幾十年,所以一定要閃閃發光,過璀璨絢爛的人生:
愛想愛的人,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活著,或者去死。
要么就轟轟烈烈,釋放出生命所有的美麗與激情,那么,真不如去死。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作為生命的精華和中心,簡直誘惑極了。
羅素曾在《我為什么而活著》中居然講,愛情帶來的強烈狂喜,可以讓他愿意為了這幾小時歡愉而放棄生命中的其他一切,他說愛情可以讓他解除孤寂,看見天堂。
一個人如果一輩子,沒有真正愛過,那該是多么遺憾的事。一個人如果至死都找不到愛情,我想他死都不會甘心。
樸樹這個音樂天才,每一首歌都直擊生命的心臟。
《生如夏花》:
我是這耀眼的瞬間
是劃過天空的剎那火焰
我為你來看我不顧一切
我將熄滅永不能再回來
我在這里啊
就在這啊
驚鴻一般短暫
像夏花一樣絢爛
你們生命中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一件事,可以讓你不遠萬里不負勇往,甚至犧牲生命,只為一個諾言,一面之約。
我們到底有多久,沒有如此“瘋狂”地活過了?
我們到底沉睡了多久?
我們總是學會了說話,卻忘記了表達,嘗試著哭泣,卻不知道感動它來自哪里。
在這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我們到底該如何度過此生,才能不會遺憾?
蕭伯納說:“僅僅是活著,就值得感謝了,不是嗎?”也許當我們傾其所能活一次,當我們老了,就會發現沒有遺憾的生命,才能了無遺憾。
我多么希望,在這個美麗又遺憾的世界,每一個生命都能像夏花一樣怒放,永遠充滿希望,永遠輕舞飛揚,永遠熱淚盈眶。
當我們跨越山和大海,穿過人山人海,經歷過波瀾壯闊,就一定會找到平凡世界的人生方向。它應該像大師泰戈爾的那句詩一樣美:“天空中沒有飛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從今天起,做一個熱情的人,呼吸、記錄、愛,做一個簡單純粹的追夢人,理想主義過一生。
生如夏花。
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