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0月7日下午16時,江蘇淮安,下午16時許,一母親來到當地消防站求助,稱家中小孩將改過密碼的新鎖套在了自己脖子上,被卡1個多小時無法取下。消防員緊急幫忙化解危機??吹竭@里我有點愣了,咋了,改寫“搞笑小說”了?如果當時套上就過緊,呼吸困難,
10月7日下午16時,江蘇淮安,下午16時許,一母親來到當地消防站求助,稱家中小孩將改過密碼的新鎖套在了自己脖子上,被卡1個多小時無法取下。消防員緊急幫忙化解危機。
看到這里我有點愣了,咋了,改寫“搞笑小說”了?如果當時套上就過緊,呼吸困難,母親還會有這樣的表情嗎?搞不好我們就在法治新聞里看到這一幕了。這樣的玩笑開不得,父母跟孩子相處的邊界感也很重要。
01、沒有“邊界意識”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還記得德陽那個摸女醫生屁股的男孩嗎?那個男孩也是覺得好玩,而且不肯道歉。他的父母不僅不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毆打辱罵女醫生,各種鬧事,最后逼得醫生自s。
還有熊孩子把別人停在小區車位的新車刮花,父母卻說“小孩子懂什么?修一下花不多少錢!”車主新提的車,自己開門都小心翼翼,這是招誰惹誰了?
把電梯挨個樓層按,就是覺得“好玩”,全然不顧周圍人的感受,反正我覺得好玩,我就按。
和家里人一起聚餐,親戚來了很多,但有個親戚家一歲多的孩子,吃飯時總是用瓷勺敲擊桌子,聲音很大。孩子的爸爸要管,媽媽卻拽了下,說沒事兒,這說明寶寶有力氣!
身邊的人們明顯被吵得很煩躁了,但又不好說什么,畢竟好不容易團聚在一起。但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實在不敢茍同!只能慶幸是遠房親戚,平時走動少,自己的孩子別被影響了就還好。
沒有邊界意識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上面的這些例子就是結果,晾在眼前。只要我喜歡,我只要我喜歡,想怎么玩怎么玩,想怎么作怎么作,反正我還是“小孩”,爸媽也沒怎么管。就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的表現“臉上透露著開心的笑容”,孩子怎么會怕呢?
02、邊界意識是孩子成長的奠基石
有人說,教育孩子最高的境界,叫做“溫柔,但是有邊界”。
如果父母沒有邊界感,就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或者我的遠方親戚,這其實就是在給孩子混淆邊界感的定義,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你或許會說,也要看孩子的年齡。年齡小的孩子,確實聽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沒必要較真。
但事實上,即使是幼兒,也能通過對表情、動作的觀察,了解一個人的大致情緒,進而做出自己認為妥當的行為。即使孩子不會說話,他也會用哭鬧、微笑等方式傳遞出來自己的感受。
一位網友認為,如果父母不懂邊界感,不跟孩子進行邊界意識的教育,孩子長大后也很難懂得,甚至可能走向兩個極端:
我是非常贊同的,這兩點對孩子來說,影響都極其惡劣,尤其是前者,這種人走向社會也很難被接納,他們可能擁有糟糕的人際關系。
而后者呢,更是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很多人會說,我是內向,不愿意去爭取,但事實上,在面對自己的邊界一點點被侵占時,他只是不知道如何發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也有人說,這和原生家庭有關。我承認,確實有一定關系。但更多是來自童年的影響,如果童年是不幸的,沒有邊界感的,成年后也大抵如此。很多心理學家,也只是在做表面功夫。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寫道: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是一個自卑的孩子。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也認為沒有邊界感的孩子,其實很多時候也是自卑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心智不成熟,自我不完善,幾乎都是窩里橫,到了集體生活中,就很難自處,更別提良好的社交關系了。
碎碎念: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溫柔且堅定的告訴他;當孩子越界時,請你也要堅定的跟他說“不”。這不是展示你父母的權威,而是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不可為”,有清晰的邊界感!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丁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