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66年,山東煙臺一個老漢正在田間干活,無意間挖到一個烏不溜秋的瓶子。老漢有點意外,心想:“這是什么東西?”便去到旁邊的小溝里,用水洗了洗。洗完后,瓶子露出了它的真實面目,只見它通體碧綠色,表面還印有花紋。老漢覺得這不是一般的瓶子,一看四
1966年,山東煙臺一個老漢正在田間干活,無意間挖到一個烏不溜秋的瓶子。
老漢有點意外,心想:“這是什么東西?”便去到旁邊的小溝里,用水洗了洗。
洗完后,瓶子露出了它的真實面目,只見它通體碧綠色,表面還印有花紋。
老漢覺得這不是一般的瓶子,一看四下無人,就把它揣進兜里悄悄帶回了家。
1、瓶子被藏十年
老漢名叫李煥一,是當地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村書記。回家后,他再次把瓶子認真清洗了一番,然后拿到油燈下仔細觀摩。
洗干凈的瓶子顯得晶瑩剔透、泛出光澤,上面的花紋更是顯得十分精美、作工精細。
李煥一以前從沒有見過這種瓶子,研究了半天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但憑直覺,他感覺這瓶子不是俗品。
然而,這東西畢竟來歷不明,李煥一也不敢拿出去問其他人。因為,一旦被其他人覬覦,那不就沒了嘛!
帶著這樣的考慮,李煥一就把瓶子藏在家中的一個箱子里,而這一藏就藏了近10年。
10年后的一天,李煥一所在的村里想集資買一臺拖拉機,方便大家種地,當時他們那里還是“大鍋飯”時代。
可大家七拼八湊湊了半天錢還是不夠,這時,李煥一想到了家里的那個瓶子,想著能不能拿去換點錢,給村里出點力。
另外,十年過去了,這事一直是他心里的一個疙瘩,他也早就想弄清楚那瓶子到底是何來歷,到底值不值錢。
2、瓶子是何來歷
李煥一經過多方打聽,了解到青島的一個外貿工藝品部能做古玩鑒定。于是,他把瓶子包裹好,第二天就趕向青島趕去。
到達青島后,他按照朋友的指示找到了一個古玩鑒定專家,在與鑒定專家交流一番后,他才從包里掏出一個嚴實的包裹,然后一層層打開。
緊接著,一個碧綠色的小瓶就呈現了出來,鑒定專家看到后眼前一亮,先是打量了一番,然后又把它拿起來仔細觀摩和研究。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專家臉上的表情越來越凝重。這期間,李煥一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
過了好半晌,鑒定專家才開口說道:“這東西是從哪里來的?”聽聞這話,李煥一直支支吾吾,不愿吐露。
之后,在鑒定專家的一再追問下,李煥一才慢慢說出實情。
與此同時,鑒定專家也告訴李煥一:“這個瓶子叫翡翠鼻煙壺,是個寶物,價值連城。”
聽聞這個消息,李煥一樂壞了,雖然他此前曾想過這東西值點錢,但沒想到竟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寶物啊。
接著,專家又拿出放大鏡和一些專業工具,繼續對著瓶子研究了一番,期間還翻閱了一些典籍,李煥一不敢打擾,只是靜靜等待著。
過了很久后,專家才又告訴他,那個翡翠鼻煙壺產自清代,極有可能出自于皇宮,至于到底價值幾何,他一時也說不好,建議他找更權威的鑒定機構鑒定一下。
確定那瓶子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李煥一已經非常滿足了,便帶著寶貝回到了煙臺家中。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鼻煙壺是個什么東西?怎么就那么值錢了?這里筆者給大家科普一下。
3、鼻煙壺為何物
要了解鼻煙壺,首先得要了解鼻煙。鼻煙,顧名思義,就是用鼻子吸的煙。而鼻煙壺,就是用來盛裝鼻煙的容器。
所謂鼻煙,就是將煙葉烘烤、去莖、發酵,然后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摻入香料、冰片、薄荷等藥材,并在密封保存幾年或十幾年而成,最后用鼻嗅服,不需燃點,輕輕由鼻孔吸入。
眾所周知,現在人們吸煙都是用嘴巴吸煙,但在明末至清末這段時期,卻流行吸鼻煙,這期間大概有兩三百年的時間。
吸鼻煙的習慣,最早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17世紀開始在歐洲開始流行,當時法國宮廷里上至國王下至仆從,都競相吸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明朝末年流傳至我國廣東一帶。
后來,康熙開放了海禁,西方人便把鼻煙帶進我國,吸鼻煙漸成風尚。鼻煙流行了,鼻煙壺自然也就流行了。為了便于攜帶,鼻煙壺就像現在的一包香煙的大小,通常長度在10厘米以內。
最初,我國的鼻煙壺都是玻璃制品,后來逐漸發展到了,很多材質都可以做鼻煙壺,比如,金屬、玉石、陶瓷、琺瑯、木材、果核等等。
再后來,鼻煙壺不僅僅用于裝鼻煙,還發展成了一種工藝品,具有送禮饋贈、身份象征的功能。一時間,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鼻煙壺成了顯示身份的東西,材料越好的,代表身份越高貴。
并且,在制作鼻煙壺的過程中,還加入了我國的各種傳統元素,比如書法、繪畫、雕刻、鑲嵌等等。鼎盛時期,鼻煙壺的圖案之豐富、用料之廣泛、工藝之博雜不輸于任何其他工藝品。
順治年間,順治帝命人制作的銅雕云龍鼻煙壺,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鼻煙壺。
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非常喜歡西方的工藝品,就專門招攬了一批西方工匠,在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
乾隆朝時,鼻煙壺藝術達到極盛,并且乾隆皇帝還常把鼻煙壺賜賞給王公大臣,以示恩典。
到了慈禧時代,慈禧雖然不喜歡吸鼻煙,但對材質珍貴、造型精美的鼻煙壺卻十分喜愛,經常拿在手中把玩,而大臣們為討得她歡心,也常常進獻各種價值不菲的鼻煙壺給她。
到了清代末年以后,鼻煙和鼻煙壺漸漸就少了。鼻煙壺在我國雖然只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但因其小巧精致、造型精美,因而一直受到博物館及收藏家的青睞。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知道鼻煙壺為何物了吧!
4、翡翠鼻煙壺是何來歷
接著前面講,李煥一回去后,仔細想了想,覺得還是放不下,因為鑒定專家雖然告訴他那是個寶物,但它到底是何來歷,到底值多少錢,他還是不清楚?這事不弄清楚,他睡覺都睡不好。
為了弄清楚翡翠真實來歷,最終李煥一和煙臺博物館取得了聯系,煙臺博物館的專家聞訊,立馬去到李煥一家中。
經過博物館的專家鑒定,最后確定那個翡翠鼻煙壺是清朝晚期的清雕花翡翠鼻煙壺,曾是慈禧太后十分喜歡的一個把件,預計價值超過200萬元。
在當年那個時代,“萬元戶”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更別說200萬元了,要是放到現在,起碼就是6000萬元了。
那這樣一件寶物又怎么會出現在田間呢?這又牽扯出了一段塵封的往事。
原來,光緒年間,有一個叫王懿榮的大臣任職國子監祭酒,入值南書房,其書法和文章都相當好。每次慈禧太后作畫時,都會命王懿榮等人給她題志,因而深得慈禧太后賞識。
有一次,王懿榮給慈禧太后的畫作題志后,慈禧太后一高興,就賞了王懿榮這樣一只精美的雕花翡翠鼻煙壺。
而這個王懿榮啊,不僅僅是書法好,也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學家、鑒藏家。除此之外,他還有兩個特別的身份:一是,晚清名臣張之洞是他的妹夫;二是,他是世界上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當年,王懿榮曾買到一批叫龍骨的藥材,上面刻有圖形和文字,王懿榮多方研究和考證后,最終首次發現了甲骨文,并將其斷為商代。當時,這一發現直接轟動了中外學術界,王懿榮也因此成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然而,王懿榮的結局卻比較悲壯,怎么回事呢?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皇帝與慈禧出逃。當時,聯軍攻打東直門,王懿榮奉命抵抗,可不久后東直門就被攻破。最后,王懿榮便同夫人一起投井殉國了。
王懿榮死后,他的兒子王崇烈來北京,為父母親辦理后事,他把父母親的靈柩,運回老家山東煙臺福山縣古現村安葬。而當年慈禧賞賜給父親的那個翡翠鼻煙壺,他便留在身邊當作紀念父親的信物。
1919年,王崇烈去世,那個翡翠鼻煙壺成了他的陪葬品,隨他一起葬在了福山縣古現村。
后來,經過戰火和時間的洗禮,王氏墓地也被毀了,那個翡翠鼻煙壺也從此下落不明,直到47年后的一天,福山縣的一個老漢李煥一在田間干活時撿到了這個寶物。
李煥一撿到的這枚清雕花翡翠鼻煙壺,整體高5.3厘米,寬3.7厘米,重約50.5克。它的外形呈小口、短頸、廣肩、扁圓腹、凹底,頂部還帶一個粉紅色碧璽蓋。
另外,壺體色澤通身翠綠,配以淺浮雕山石芝蘭,刀法圓潤,質地瑩潤,宛如一幅生動的花卉圖,具有濃郁的清代工藝風格,對研究清代文化和藝術有著重要考究價值。
結語:
最后,煙臺博物館的專家鑒定此為國家一級文物,并耐心地向李煥一普及了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和政策,并要求李煥一上交,李煥一最終主動將這枚雕花翡翠鼻煙壺上交給了國家。
文獻和文物是專家學者們研究古代歷史和人文的重要途徑,現如今,這枚清雕花翡翠鼻煙壺被收藏在煙臺博物館中。
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