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代文人筆下的長江三峽,"夔門天下雄,巫峽天下秀,西陵天下險",各有各的特色,有"瞿塘三峽山波險,棧閣連云行路難"的艱難險阻,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殤"的悲傷哀愁,還有孟良娣、神女峰
古代文人筆下的長江三峽,"夔門天下雄,巫峽天下秀,西陵天下險",各有各的特色,有"瞿塘三峽山波險,棧閣連云行路難"的艱難險阻,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殤"的悲傷哀愁,還有孟良娣、神女峰等無數的動人傳說。
長江三峽早已不止是地理意義上的三峽,更是融合了無數的傳說和文人的情感寄托,形成了特有的三峽魅力。可是如今,只能從只言片語中體會這種魅力了。
歷史上的三峽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長達193公里,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個大峽谷組成。這些峽谷的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最窄的地方居然不足百米,是因為這一地區的地殼由于運動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才形成的三峽。
自古以來長江中下游就是是洪水多發地帶,不然也不會有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了。可惜古代沒有電,沒有辦法利用江水下切帶來的能量。其實早在1918年,孫中山先生就提出要建設三峽工程的想法,提出"以水力生電"等挽救民族危機、安邦定國之道,還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后來美國派遣專家來三峽進行考察、設計方案,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派工程人員赴美參與設計。然而連年戰爭,國內經濟每況愈下,加上國民政府戰敗,這一工程的設計工作全部停止。三峽工程兼顧發電、航運、防洪、灌溉等多個功能,每一項都利國利民。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繼續這一項目,國家領導人也曾先后多次乘船到長江上進行視察。于是50年代,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開展對長江水域的綜合治理工作。1954年,長江爆發了特大洪水。
導致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江西5省嚴重受災,讓人意識到三峽工程的重要性。1955年到1957年,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對長江流域規劃和對三峽工程的勘測、調研工作。
到1970年12月,國家批準長江葛洲壩工程的建設,采取的是"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的做法,果然開工后遇到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后來的三峽工程上也出現過,但是有了葛洲壩工程的經驗,三峽工程上的問題解決起來就簡單多了。
三峽工程的正式開建
三峽工程項目從成立之初開始,一直都存在反對的聲音。之前的黃河的三門峽水庫就是因為建成不久就出現水庫泥沙,不少人也擔心長江三峽水庫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但是長江不是黃河,長江三峽的水量是三門峽的15倍,但是泥沙卻不到三門峽的三分之一。有了三門峽的前車之鑒,設計時自然會重點考慮這一點。
直到1992年,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三峽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三峽大壩的地址最終定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境內,葛洲壩工程上游40公里左右。1993年12月,正式開工。
1993年至1997年這5年年間,為工程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主要是土方石開挖和大江截流,完成永久船閘、臨時船閘和升船機、左岸大壩和電站這三個主要建筑。工程的第二階段是從1998年到2003年,主要是完成混凝土澆筑和金結機電安裝。
2002年時,三峽大壩的泄洪壩段全部完成,達到設計的185米高度,此時水位已經達到了135m,張飛廟被淹沒,再也見不到長江的激流險灘了。同時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開始組裝,一年后,左岸電站的2號機組正式投入使用。2003年成功完成驗收,三峽工程此時已經基本完成了,永久船閘開始進入試通航階段。
2003年后,工程進入收尾階段。2006年,全線修建成功,水位上升到156米,屈原祠被淹沒。三峽大壩工程總投資達2千億,讓上百萬人永遠的失去了自己的家鄉,更是讓無數文化遺跡淹沒水底。付出了無數的代價,終于完成了這個集發電、航運、防洪、灌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峽工程到底值不值得
長江上游是山區,中下游以平原為主,上下地勢落差太大,一旦降雨過多勢必會導致洪水的發生,明清史書記載,長江流域平均每10年就會出現一次洪水潰堤事故。僅靠分區蓄洪或者引流是遠遠不夠的,在上游的水進入下游河道的"咽喉"處需要一個大型的工程建筑進行水量的調蓄,三峽大壩工程正起到這樣一個作用。
防洪是三峽大壩工程的第一要務,在防洪之余還兼顧了發電、航運、供水等其他功能。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平穩的運行了13年。建造之初提出的那些反對觀點,三峽大壩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切都是可行的。粗略估計,三峽大壩工程已經為我國創造了將近3千億的超高收入,遠超當年的投資。
因為三峽大壩工程的完工,長江流域最容易爆發洪水的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讓萬噸級別的船能夠從武漢直接到重慶,運輸成本下降將近一半,事故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二;每年還能提供一千億千瓦時的電能,減少五千萬噸煤的燃燒,也是西電東送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淡水存儲庫,大大改善了枯水期長江中下游的生產、生活用水。
三峽大壩工程帶來巨額的利益,并不意味著它是完美無缺的。更何況現在中國正在快速發展,早已超出三峽大壩工程的需求,雖然再也沒有出現過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但是近年來南方許多地方依然出現了河堤潰口事故,抵御洪旱的能力還不到歐美國家的一半。不能因為"是否導致某種未曾發現的魚滅絕"、"某個歷史景觀的消失"等徹底否定三峽大壩工程帶來的好處。
文/古凌
陳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