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市面上的各種復刻或改版M65。本篇主要討論幾款在影史上最具存在感的軍品外套,同時根據銀幕影響力進行排名,至于設計細節啥的并不會太深入探討(若有,那是因為筆者忍不住)。眼看又一部新007電影上映了,現在各社交媒體都開始安利主角佩戴的某牌腕表,
市面上的各種復刻或改版M65。
本篇主要討論幾款在影史上最具存在感的軍品外套,同時根據銀幕影響力進行排名,至于設計細節啥的并不會太深入探討(若有,那是因為筆者忍不住)。
眼看又一部新007電影上映了,現在各社交媒體都開始安利主角佩戴的某牌腕表,相關的男裝品牌也在外網上爭著搶占首頁。畢竟,大部分觀眾都買不起阿斯頓馬丁,但又樂意砸錢追個同款造型。
人類是一種擁有模仿本能的動物,偶像崇拜+從眾心理就會導致爆款的誕生。尤其在這個影視及網絡十分發達的年代,我們隨便一個人都試過上某寶手動搜索“____(某明星)同款”的情況。
好萊塢的贊助商們很早就了解到了這點,他們樂意拿出自己的產品贊助各種大制作,并期待該影視作品火起來后能引來更多的消費者。
然而軍品的情況有些不同,它們很多時候最早都是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或者劇情需要貼合相關時代背景而被作為道具。但結果卻意外獲得歡迎,而且不只是在軍迷圈子內獲得小范圍喜愛。
從越南到好萊塢,從德尼羅到施瓦辛格,誰還記得這當初是為了戰場而誕生的衣物?
在1960年代末的美國反戰浪潮中,部分人認為穿著舊軍品也可算某種形式上的“要做愛不要戰爭”,而約翰·列儂就是這部分人之一。
比如時常被將之與硬漢劃上等號M1965夾克。很多人不管是不是軍迷,不管是不是真的了解這款外套的背景,多少都會入手或考慮入手過。
M65的經典影視造型分別出自《出租車司機》和《第一滴血》,只不過當時選用M65并不是因為“硬漢”也不是為了廣告植入,而是僅僅只為表達出主角是越戰退伍老兵這個特點。
結果如今很多服裝及快時尚品牌都推出了復刻或改版,使得M65已經普及到了近乎泛濫的程度。因此我們也先從排名第一位的M65開始說起——
M1965 野戰夾克
1965年,美國軍方對作戰穿著實行MIL-C-43455J標準,替換掉原先在朝鮮戰爭充分驗證過的M1951。
M1951本身就是M1943和M1950的修改,內部有嫁接防寒內膽的紐扣,外翻領也有可固定兜帽的紐扣。
一開始,M65在美軍士兵中的受歡迎程度并不比M51高,只因有人認為M65的立領設計容易顯得呆板,而且(尼龍和棉混合材質使得其)漿洗后的外觀不如前者9盎司棉緞材質般鮮亮。
奇怪的是,因為太多電影有M65出場的關系,以至于我們有些時候忘記了這本來是作戰服。
但M65的優點還是顯而易見的:它外殼更柔軟且相對輕盈,兜帽能收卷入衣領內,使用魔術貼粘合的衣領和袖口有更舒適的調整空間,而且可拆卸的防寒內襯和最主要的大容量四口袋設計保留了下來,美軍士兵沒用太多時間就適應了新作戰服。
對于晝夜溫差較大的戰區,可隨時拆卸的內膽有著重要意義。
誰都想不到能先讓M65證實自身御寒抗風性能的地方竟是個東南亞熱帶國家:越南戰爭期間,駐扎南越中部高海拔地區的美軍不得不面對野外夜間環境的失溫風險。M65的配發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幫助他們抵御了季候風時節的惡劣暴風雨。
自此之后,M65參加了冷戰下半葉美軍每一場海外行動。
早期的M65只生產OG-107橄欖綠此款色號,最“正統”的生產方為總部位于田納西州的Alpha,另外John Ownbey、Propper、Golden Manufacturing、Sportsmaster等衣企也拿到了美軍的訂單。
隨著好萊塢把這款“猛男標配”帶熱后,各個快時尚品牌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家的改版,這里不一一細說,反正我們都知道因為常年的渠道特色宣傳,追求原汁原味的中國軍迷們都認定Alpha才是首選。
可收納入衣領內的防風帽,尺寸不會妨礙到同時佩戴鋼盔。
首先得清楚的是,在《出租車司機》和《第一滴血》之前,M65在民間的聲望有些復雜:人們看到這種四口袋的軍用大衣無一不聯想到越戰歸國老兵、嬉皮士、自暴自棄者、待業青年、小混混等,甚至乎有上一代的中產階級稱之為“土匪衫”——
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辣手神探》系列里,穿M65的是打劫商店或策劃暴力事件的歹徒;
1973年阿爾·帕西諾在《沖突》中扮演了正面人物,可他身穿M65出場時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備受壓迫、無力改變現狀的落魄形象;
羅伯特·德尼羅在《出租車司機》中的造型的確讓觀眾對記憶猶新,但他扮演的角色可是一名對社會不滿、企圖刺殺總統候選人的反英雄形象。
阿爾·帕西諾,《沖突》。
史泰龍,《第一滴血》。
那的確是個越戰老兵極其容易跟社會邊緣人士劃上等號的年代。
正因如此,M65能有今天的名聲必須得感謝史泰龍。他飾演的蘭博不僅成功把美國觀眾拉到了同情老兵的一方,而且還成功讓人們從此將M65與硬漢或肌肉猛男聯系起來。
自此之后,不止是美國,連世界其他國家的銀幕硬漢也喜好將M65披上身。
阿諾德·施瓦辛格,《終結者》第一集中的朋克款。
詹森·艾克斯,《邪惡力量》
皮爾斯·布魯斯南,《黃金眼》(道具組將肩章絆割掉,顯得更有潛行著裝的味道)。
某本·斯蒂勒主演的電影中見到的女性穿M65場景,寬松的軍外套穿在女生身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林正英,《驅魔警察》
時至今日,伴隨主角身份出場的M65在電影中閃現的次數實在太多太多,穩居本文排行榜的首位。
不過,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原來最早給予M65“英雄”待遇的電影并不是《第一滴血》,而是1974年的日本武打片《激突!殺人拳!》——
如圖。
主角的M65造型(該演員今年8月份去世)。
日本曾幫助美國生產了許多非武器類軍用物資,是著名的“越戰工廠”,受美軍文化影響濃重,最早在亞洲引領外軍軍品的潮流。
各位80后的讀者一定還能記得,《龍珠Z》的作者鳥山明就是受這個時期熏陶出來的軍迷,他的漫畫扉頁里時不時都會整上一兩張筆下角色身穿二戰軍服的插圖。
戰壕大衣 Trenchcoat
美軍M1951,選這張顯得軍味比較明顯。
比起M65最早在民間受到的非議,Trenchcoat的名聲則一直相對正面得多:與之伴隨出現的銀幕形象幾乎都是偵探、大情圣或深沉堅毅的男子漢,直到現在都還是時尚展中必須登臺的單品。
之所以叫Trenchcoat,全因它成名自一次大戰期間那的西線戰壕——1914年,開赴法國前線的英軍本有信心能在圣誕節結束戰事,偏偏那個時代的雙方都已裝備自動武器,而指揮層手上拿著的還是當年打拿破侖總結出的戰術指南。
無數步兵在正面平推中化作冤魂,接下來的戰場形勢更毫無懸念:英法與德軍都轉而挖掘復雜的塹壕體系陷入僵持。
雨季降臨,英國兵們在愈加變深的戰壕積水中挨凍受冷。而羊毛材質的軍服和俗稱“英國暖”的保暖背心只會像海綿般不斷加劇種種煎熬,士兵們跟赤身裸體無異。
歐戰造就了巴寶莉的名聲巔峰。
一戰結束時,如今所見的Trenchcoat樣式也基本定型了。
就算基欽納為首的高層再遲鈍,也決不愿坐視軍隊在寒冷中損兵折將。他們向雅格獅丹和巴寶莉這兩個制衣巨頭發出了大額的雨衣訂單,前者早在克里米亞戰爭時就有過與英軍合作的經驗,而后者則是“華達呢”的專利擁有方。
所謂“華達呢(Gabardine)”是一種用精梳毛紗緊密織制、能達到一定防水性的斜紋面料。它手感結實,紋路清晰,是巴寶莉在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為了與雅格獅丹爭奪英國雨衣市場而研發的拳頭產品。
除了華達呢,府綢也是一種常用的物料。
巴寶莉所做的可遠不止這:他們一邊將庫存里的雨衣清倉給英軍,一邊記錄前線官兵的反饋,并作出了適合戰場需要的修改——
另外還有縮短下擺長度以便于奔跑、衣背加上開口以增強透氣舒適度、固定內襯改為可拆卸式內襯等有別于傳統雨衣的變動。儼然就是專為塹壕戰環境打造的大衣,真真正正的Trenchcoat。
由于采購價格相對高昂,英軍幾乎沒啥考慮就放棄了人手一件的打算,整個戰爭期間Trenchcoat的最主要消費群體還是軍官們。
戰爭結束后,這種大衣跟著復員軍人回國,巴寶莉也趁機利用好戰場上積攢的人氣,把它打造成塑造精英男性氣質的必備服飾。
若要論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首選服飾,Trenchcoat必須排名第一。圖為《北非諜影》。
黑色電影(Film Noire)流派里的典型偵探形象。
至于比軍人更熱愛Trenchcoat的,還有好萊塢。
從1920年代起到1960年代這稱為“黃金時代”的數十年中,身穿卡其大衣登場的主角多到讓人接應不暇。甚至可以說,任何了解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影迷,頭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形象就是禮帽+長風衣的組合。
紳士或偵探,淑女或蛇蝎美人,漢弗萊·鮑嘉或邁克爾·凱恩,葛泰嘉或奧黛麗·赫本,貫穿了無聲電影到彩色寬銀幕電影的變遷過程。
Trenchcoat是電影史上首款達成全球影響力的衣著,如今也在衣飾界內普遍到每個成衣品牌都要制作的程度。
奧黛麗·赫本,《蒂凡尼的早餐》。
保羅·紐曼,《巴黎藍調》。
邁克爾·凱恩,《國際諜報局》。
阿蘭·德龍,《獨行殺手》。
有趣的是,因為Trenchcoat在電影中實在太常見了,007電影系列的制片人干脆下了死命令“絕對不要讓007穿長風衣”免得顯俗套。唯一算挨邊的,只有羅杰·摩爾在在制作特輯里穿過的那次。
只不過相比起功能性更加“親民”的野戰夾克,Trenchcoat對穿著者的身材和保養要求稍微有些苛刻,價格也往往更加昂貴。且近年來的銀幕登場數也越來越少,因此在這個排行榜上屈居第二。
A-2飛行夾克
A-2,肩章絆的設計據說是為了方便迫降后讓營救者能把受困的飛行員拽出來。
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飛行夾克經歷了一系列的標準化和制式化演變,出過不少兼具造型和實用性的經典款,而最具代表意義的還是美陸軍航空隊的A-2。
A-2號稱“飛行夾克之王”。雖然以今天的目光看來多少有些簡樸,可是別忘了,試裝于1930年9月20日的A-2是繼1927年來美軍第二次嘗試標準化飛行夾克的產物,開創了諸多飛行夾克的基本制作標準——
除大容量置物口袋和首創用拉鏈取代有安全隱患的紐扣外,為不影響穿著者在狹小的機艙內活動或剮蹭到儀器,A-2被設計成短上衣的款式,這也成了如今很多皮衣的必要特征。
該外套袖口和下擺均采用針織束口,保持緊湊的同時還能緊貼皮膚,達到了同類型衣物中前所未有的抗風性。
二戰爆發后,A-2統一發放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引航員及投彈手(1943年改為有限供應)。特別是同盟國反復轟炸納粹德國腹地的那段時間里,身穿A-2的軍人頻繁出現于電影放映前的戰爭新聞簡訊中,賺足觀眾眼球。
領口、擋風襟和針織衣袖細節。
戰爭前半部分的A-2發放不怎么挑人,連滑翔機機組也拿到了。
在戰爭的最后兩年,美軍打算用棉質飛行夾克取代即耗工時、造價又高的皮革,不再對飛行員遺失或受損的A-2進行替換。可陸航的全體上下已深深癡迷著這身皮衣——上頭不發就自己動手。
他們轉而向民間作坊(也就是所謂的“Cottage-Industry”)掏錢訂做以A2為樣板的飛行夾克。所以二戰原品市場上的A-2有不少并非依照陸航標準制作的,細節上也時常存在差異。
這些作坊的存在也導致地下市場交易的存在。二戰還沒結束,英國本土和美國東岸就已經形成民間愛好者的購買鏈。
戰后,A-2也變成了影視舞臺上的常備道具,不只在描繪戰時美軍的作品中,在時裝劇、體育片、動作片、冒險片、公路片中也多次登場。
比如《陋巷風云》中,史泰龍的A-2形象讓人醒目,《奪寶奇兵》里的哈里森·福特也認為A-2最貼合上天入地、萬般本領的印第安納·瓊斯。
史泰龍,《陋巷風云》
哈里森·福特,《奪寶奇兵》系列,穿的是無針織袖、無肩章絆的改版。
年輕時的馬龍·白蘭度常扮演叛逆青年形象,算得上是飛行夾克及皮衣專業評測戶(因此也包括了各種版本的A-2)。
更別忘了,二戰后的年輕一代陷入重新思考社會定位的時期,很多人公開反對上一代的道德準則束縛,以身穿皮衣來表示抗衡西裝革履的老派價值觀。飛行夾克和二戰老兵帶熱的皮衣圖騰文化在當時大行其道,A-2的民間銷售正好迎合了這個需求。
回到美軍那邊,MA-1在冷戰時代成為新的飛行著裝主流,但空軍及海軍航空兵要求重新發放A-2的呼聲從未消退。1980年代中期起,美軍決定恢復A-2的訂購,我們也因此在《壯志凌云》和美國總統視察三軍的新聞中屢屢見到它的存在。
接下來我們必須得提及MA-1。
MA-1
隨著噴氣機時代到來,機艙內要容納更多精密儀表,駕駛者的穿著也得更進一步輕量化,這撼動了傳統皮夾克的地位。
另外,美國人也總結了北太平洋戰區驅逐日軍時的教訓,即惡劣天氣中出勤的飛行員,沾濕衣物的雨雪會在高空環境再次凍結,嚴重影響御寒和舒適度。
1950年代末,美軍開發出以杜邦防水尼龍面料取代皮革的MA-1飛行夾克,其外形與B-15相似,主要區別為采用針織束領而非外翻式毛領。至于袖口及下擺與A-2同樣是針織束口,一樣強調緊貼皮膚的功能。
至于填充物,早期的MA-1使用羊毛與棉絨混合,后期改為重量更輕的聚酯纖維。
取消毛領的最大因素,是為了不妨礙硬式飛行頭盔的佩戴。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注意B-15的領口。
小批量分發駐歐飛行部隊后,官兵們的積極反饋讓美軍更加肯定這是一款能同時滿足空軍及海軍航空兵的衣物。
1963年,Alpha接過了MA-1的生產訂單并作出更改,把內襯改成救生衣上常見的高可視度橙色,并將拉鏈換成雙向式,此舉的目的是讓墜落在野外的飛行員可講外套反穿,提高自己被友方搜救人員發現的概率。
橙色內襯。(左袖上的拉鏈為工具袋)
Alpha和Rothco要到1980年代才解除限制,生產面向民間生產的商業版。而在那之前,流入地下市場的原品,和和被視覺敏銳的商家作出的各種仿版,早就大行其道。至于在電影畫面中的MA-1,那就更不說了。
1960年代起西歐各地就已經有穿類似MA-1款式的年輕人,問題是當時Alpha根本還沒開放商版。
史蒂夫·麥昆,《獵手》,這是第一部有角色穿“正版”MA-1出場的非軍事類電影。
非常少見的阿蘭·德龍MA-1造型。
湯姆·克魯斯,《壯志凌云2》。
互聯網上最不缺的,就是穿MA-1的名人照片。
這款輕便、舒適,容易搭配的短上衣,從誕生的當天起就注定要成為備受年輕人青睞的精品。即使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兩個十年,喜歡MA-1的紅人也是有增無減。
揭曉第五位之前,再點名幾款近幾年才漸漸再受重視的“榮譽提名”——
英國皇家空軍1938式埃爾文飛行夾克,湯姆·哈迪在《敦刻爾克》的片場對此一見鐘情,遂決定自己也去整一件。
M1943夾克,湯姆·克魯斯,《木乃伊新傳》。
M51/M65魚尾服,費爾·丹尼爾斯,《四重人格》。
M41坦克乘員服,布拉德·皮特,《狂怒》
至于筆者情有獨鐘的M41風衣因為只有在戰爭片里出現的份,所以無緣于這個排名。
雙排扣海員大衣Peacoat
俗稱“740大衣”的Schott出品Peacoat。
說實在的,怎么可能還會有人對此驚訝?
Peacoat跟Trenchcoat的情況類似,屏幕前的大部分讀者都有過入手或者想入手的經歷,這種雙排扣毛呢大衣都已經是普及得數不清有多少個生產商的地位了。用維基相關詞條里的描述說便是:
“Peacoat在今天被視為經典款,被各種形式的人穿著,還衍生出了附帶兜帽的版本。”
幾年前還有過時尚雜志誤把Peacoat錯譯成“豌豆大衣”的,殊不知此Pea非彼Pea,而是從荷蘭語或西弗里西亞語“Pijjakker/Pijjekker”的借音,原指使用帶內襯的藍色絨面材料所做的大衣。相同的情況還有英語中牛肉Beef一詞來自中古法語的Boeuf。
萬變不離其宗,即使再怎么更改,Peacoat離19世紀誕生時的模樣差不了多少。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雙排扣毛呢大衣最早為航道引水員(Maritime Pilot)的專用著裝,因此取“引水員”的首字母P得名“P-Coat”,后面再漸漸演變成Peacoat……總而言之,跟Pea(豆子)沒有半毛錢關系。
重點是,這種從出現至今快將近130年歷史的外套獲得全世界海員的認可,從軍用到民用,各國都有各自版本上的差異。
若果以電影中最常見的來說,那么便是Schott公司出品,專門依照美國海軍的制造制造、俗稱“740”的克爾賽粗絨厚呢面料版本(1970年代后改用麥爾登呢)。
與其說電影讓Peacoat變得為人熟知,倒不如說Peacoat本身就足以普遍,導致影視劇和舞臺劇中都不得不時常用到。
丹尼爾·克雷格版007,《皇家賭場》中穿了一次,《天幕殺機》里又穿了一次。
羅伯特·雷福德,《禿鷹72小時》,電影中的扮相還讓日本漫畫很長時間內都照著他來刻畫中情局特工。
咱們的溫特斯連長(誤)。
Peacoat的其中優點之一就是超級容易搭配,像肯諾比將軍(誤*2)這樣加條淺色直筒褲就非常好看了。
最后我們再說說很多人經常提到的“外軍軍品很難搭配”,或者身材不夠就不能撐得起來之類的話。
筆者作為一名嘗試過無數次減重的死肥宅,如今很認真地告訴大家:只要自己喜歡、穿得開心就行啦,管得著別人怎么看。(唔,我是認真的如此認為,絕對不是自暴自棄。絕不。嗚嗚嗚嗚……)
雖說像M65這類的客觀上的確很難跟日常著裝搭配起來,但我們確實還可以找其他民間的改版啊,比如下圖的這種就很不錯——
別問我,我也不知道這是哪個牌子的M65改。
w
何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