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網上有這樣一個事情:山西太原的李女士,給12歲的女兒辦了一場生日宴,開了18桌席。每桌飯菜的價格在2000元左右,其中包括鮑魚、生蠔、烤鴨等。其實,辦生日宴,花費錢財不說,還大耗精力。但李女士卻無奈地表示:“為了孩子,硬著頭皮也要辦。”記者
網上有這樣一個事情:
山西太原的李女士,給12歲的女兒辦了一場生日宴,開了18桌席。每桌飯菜的價格在2000元左右,其中包括鮑魚、生蠔、烤鴨等。
其實,辦生日宴,花費錢財不說,還大耗精力。但李女士卻無奈地表示:“為了孩子,硬著頭皮也要辦。”
記者采訪發(fā)現,在太原,除了婚宴,其余舉辦得最多的就是“12歲生日宴”了。有個孩子的生日宴,不僅有裝飾的粉色宴會廳,還有粉色城堡、三層蛋糕、紅毯,以及各種表演。
這陣仗,真像我們在電視里看到的那種豪華“party”。
當然,這場開席20桌的宴會,價格確實不菲。記者打探到,包括典禮、餐費、儀式等一起,這場宴會花費在30萬左右。抵得上三四線城市一套房子的首付。
據了解,家長之所以會給孩子舉辦這么隆重的生日宴,是因為在山西、陜西等地,有一個給12歲孩子“開鎖”的習俗。這習俗演變到后來,就變成了舉辦宴會,并且越辦越豪華。
有給老人辦大壽,但給一個孩子舉辦這么奢華的宴會,布谷媽還是第一次聽說。
當然,有這種習俗,我們不可妄自評論。只是,因為孩子的同學舉辦得隆重,家長就要勒緊褲腰帶咬牙“跟風”,這種做法是否可取?
布谷媽看了下評論,點贊最高的一條是:“管得真寬,用你的錢了?”
難道大家是認可這樣的行為嗎?覺得為了孩子的面子和自尊,父母就得硬著頭皮打腫臉充胖子?
一:愛比較引發(fā)攀比風
電視劇《小舍得》中,蔣欣飾演的田雨嵐,是一個愛比較的媽媽。
只要有聚會,她就無時不刻不在炫耀自己的兒子:考試前三、競賽拿獎,連圓周率都能背到2000位以上。
如果兒子某次考得不好,她就急得上躥下跳,仿佛一旦被人比下去,兒子的前途就毀了。所以她藏起來孩子的足球,沒收了孩子辛辛苦苦養(yǎng)的黏菌,最后把兒子逼到精神崩潰。
為什么田雨嵐這么愛攀比,又這么害怕孩子被比下去呢?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投射”。
我們擔心孩子會在比較中受到傷害,其實是我們把自己的害怕,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田雨嵐害怕自家孩子的成績被人趕超,擔心他將來長大會吃很多苦,過得不幸福。但其實,是她自己早期吃了很多苦,她害怕那樣的生活再來一遍。無形中,她把這種“害怕”投射到了兒子身上,擔心他成為不了“人上人”。
但她不知道,兒子的生活環(huán)境,童年境遇,跟她的截然不同。兒子更加不是她小時候的翻版,所以,孩子受不了這種高壓是必然。
父母內心的“投射”,除了攀比孩子的成績,還會攀比孩子的物質。
如果同學買了好一點的玩具,那自家孩子也得有,甚至是更好的。如果孩子的同學舉辦了豪華生日宴,為了不讓自家孩子自卑,父母咬著牙也要跟孩子說:“放心,爸媽也一定不讓你在同學跟前沒面子。”
這種用物質支撐起來的自尊,到底好不好?
其實,不管你買的衣服有多貴,玩具有多值錢。這些東西,在孩子用了一段時間后,就會成為“舊物”,被他們拋之腦后。
但孩子會在無形中形成這樣一個信念: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父母沒有及時滿足我,那是他們太無能。
孩子若有這樣的想法,只會助長攀比心理。一個人的欲求是無限的,而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
我們終會在某次拒絕孩子時,招來他的恨意。
二:“自卑”不是壞事
不管是不是父母自身內心的投射,還是想給孩子最好的。我們省吃儉用,卻“富養(yǎng)”孩子,歸根到底,都是我們擔心他會在同學間的比較中,產生自卑感。
但其實,一個孩子的自卑感,不在于他能否在比較中勝出,而在于他如何看待“比較”這件事,并且賦予這件事怎樣的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人在談到因“比較”引起的自卑時,拿自己當案例開導迷茫的青年人。
哲人說,他的身高只有155厘米,他也曾因此一度自卑不已。他總覺得,哪怕再長高10厘米,也一定會更幸福。但后來,他覺得這種想法太無聊。
因為只有155厘米的身高,并不代表他就低人一等,這只是一個低于平均數的客觀數字而已。
真正困擾他的自卑感,不是“客觀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他的身高確實低于同齡人,但他有一種“讓人感覺輕松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身高,反而成為了一種優(yōu)勢。
所以,“比較”這件事,并不是因為“矮”或者“沒有舉辦生日宴”這件客觀的事實,讓人產生自卑感。而是“我不如別人”以及“不辦生日宴就會被人瞧不起”這種主觀想法,使人自卑。
我們處在人際關系中,就會有一種“追求優(yōu)越性”的普遍心理。如果我們沒有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就容易產生自卑感。
但這種追求進步的“自卑感”,并不是壞事,反而是能促進努力和成長的一種有利因素。
只要我們處理得當,自卑感不但不會讓孩子形成“攀比心理”,還可能成為激勵孩子前進的動力。
三:如何化“自卑”為“自信”?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比,但關鍵是要看怎么比。我們不妨收起“投射”心理,跳出“客觀事實”,去改變“主觀解釋”。
用正確的方式去“比”,來提高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比如同學辦豪華生日宴,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別人的快樂是別人的,他們確實擁有更好的物質,我們在這一方面相對匱乏。
但這是好事啊,說明我們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只要我們一起努力,你也努力學習,以后就能靠自己的本事贏得,甚至擁有更好的。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的快樂,才是最珍貴的快樂。”
我們不僅可以激勵孩子改變主觀解釋,用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還可以教會他從“橫向比較”,轉移到“縱向比較”來。
橫向比較就是跟同學們比,縱向比較則是跟自己比。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不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
我們可以做出榜樣,多讓孩子跟自己比:
“這種題型你上次做想了好久,但這次明顯用得時間少了,說明你對這個知識點又掌握了不少。
這次都不需要我叫你起床,說明你對自己的事情更加上心了。
我看到你在閱讀這一塊扣的分很少,說明你理解能力很強,我相信你能把其它部分也做好的。”
父母多看到孩子的進步和優(yōu)點,鼓勵他一點一滴做出改變。孩子也會變得自信,更加關注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匱乏的。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一顆富足的心,不盲目攀比,不在與同學的比較中,產生負面的自卑感。而是擁有更多的自信,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失與得。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100萬+爆文創(chuàng)作者。研究孩子心理發(fā)展,解決育兒路上的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更多精彩推薦:
人販子說出實情:我們拐娃也分人,有些孩子,我們不會輕易下手
“將男童趕出女廁”,身為媽媽,你會帶兒子進入女生廁所嗎?
“媽媽,我和弟弟你更愛誰?”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不妨照著說
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