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國家醫保局今天(1月17日),上海聯采辦收集第二批藥品集采企業申報資料并公布中標信息,醫趨勢在現場獲得了一手信息。本次集采是繼“4+7”之后的第二批全國性藥品集采,從“4+7”的11個城市直接擴展至全國。共涉及33個品種,采購總額超過87億
國家醫保局今天(1月17日),上海聯采辦收集第二批藥品集采企業申報資料并公布中標信息,醫趨勢在現場獲得了一手信息。
本次集采是繼“4+7”之后的第二批全國性藥品集采,從“4+7”的11個城市直接擴展至全國。共涉及33個品種,采購總額超過87億元,15種藥品采購額過億元,其中阿卡波糖采購額最高,達29億元。
醫趨勢在現場了解到:
格列美脲,1mg限價0.1765元,2mg限價0.3元;
白蛋白紫杉醇,限價2400元:
阿卡波糖,50mg,限價0.8385元:
碳酸氫鈉口服常釋劑型全體流標。
齊魯變“理性”,賽諾菲放棄格列美脲
此次集采品種中,國內企業里齊魯制藥、揚子江、石藥集團(包括子公司)涉及產品最多,達7個,是本輪集采機會最多的選手。
其中,齊魯制藥主要有阿德福韋酯片、鹽酸曲美他嗪緩釋片、琥珀酸素利那新片、替吉奧膠囊、鹽酸左西替利嗪片、他達拉非片、白蛋白紫杉醇。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輪國家集采中,齊魯制藥表現最為搶眼,5個參評品種(吉非替尼、利培酮、阿托伐他汀、奧氮平和替諾福韋酯)全部中標,降價幅度達到49%-78%。
因此,有業內人士戲稱,藥品國采的競標企業分三類:原研藥企、仿制藥企、齊魯制藥。
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齊大哥底氣十足的原因在于手握超多仿制藥品種,2019年底,以22個過評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制藥企業No.1。
但在目前流出的信息中,白蛋白紫杉醇限價2400元,齊魯報價1828元,還未到限價的50%,齊大哥似乎也學會了克制。
本次集采,共有26家外企參與。其中,
目前來看,賽諾菲已經放棄重磅品種格列美脲的2mg報價。
阿卡波糖原研比限價低78%
阿卡波糖是本場品種之中的數量和金額“雙料冠軍”,也是本場品種之中最“苦”的選手。剛剛于11月遭遇國家醫保藥價談判(阿卡波糖咀嚼片),又要馬不停蹄地面對新一輪國家帶量采購的沖擊。
“連環炮”式的攻擊或許源于超高份額的藥物用量。阿卡波糖是國內2型糖尿病市場份額最高的藥物。據米內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國內阿卡波糖總體市場規模已向100億邁進。
目前,阿卡波糖由拜耳、中美華東、四川綠葉、北京福元四家占領市場,前三家2018年市場份額分別為66.19%、29.91%、3.90%。
本次集采中,阿卡波糖50mg,限價0.8385元,
自費藥明星“白紫”四分天下,石藥拔得頭籌
白蛋白紫杉醇,限價2400元:
本次帶量采購涉及到三個未在醫保的品種(安立生坦、他達拉非、白蛋白紫杉醇),根據補充規則,非醫保品種享受同等的預付貨款等政策,但與醫保報銷無關。
其中,白蛋白紫杉醇是本場最“特別”的品種,原因在于它集三大標簽于一身:抗腫瘤品種+唯一一個注射劑品種+自費藥品。
白蛋白紫杉醇由美國Abraxis BioScience公司開發,是一種紫杉醇與白蛋白結合的全新制劑,克服了普通紫杉醇水溶性差、效率低和副作用大等缺點,于2005年1月被FDA批準上市治療乳腺癌(商品名Abraxane),隨后又獲批治療肺癌、胰腺癌。2010年新基以29億美元首付款收購Abraxis,將Abraxane收入囊中。
2017年9月28日,百濟神州與新基達成腫瘤領域的全球戰略性合作,Abraxane(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的商業化權利落到了百濟神州的肩上。
且2018年之前,Abraxane并無競爭對手,市場一直被原研藥壟斷。
2018年2月,石藥集團的“艾克力”獲批上市,這一局面得到扭轉。同年8月,恒瑞醫藥的 “艾越”上市。
憑借價格優勢, 2019年,石藥集團的克艾力銷售收入已達8.6億元;恒瑞醫藥的艾越銷售額在6.9億元左右。
2019年11月初,齊魯制藥的白蛋白紫杉醇也拿到了生產批文。齊魯制藥在2019年9月份完成的聯盟地區帶量采購中以多個最低價拿下5個中標資格,如此能“砍價”的齊魯制藥此番入局,或將令白蛋白紫杉醇市場重新洗牌。
另外,由于白蛋白紫杉醇是自費藥品,銷售渠道大多數來自于院外藥房,并不會擠占公立醫院藥占比,過評品種入場后并沒有搶占原研藥的市場,而是獲得了新的增量。
據IMS數據顯示,2018年白蛋白紫杉醇中國市場份額為4.3億元,2019年達20.3億元,同比增長372%。
白蛋白紫杉醇第二梯隊選手:正大天晴、海正藥業、科倫藥業目前正在進行一致性評價,且均已報產。
“前有狼,后有虎”,對于白蛋白紫杉醇這種上升期品種來講,石藥此次依靠帶量采購搶占市場,搶奪兩年的市場獨占期,意義尤為重要。
集采持續三年,落標企業“死路一條”?
1月10日,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上,醫保局局長胡靜林提出了帶量采購三年工作計劃:
據中國藥學會下屬的科技開發中心的統計數據,2019年上半年樣本醫院通用名層面品種總數為2145種。
加上已經進行帶量采購的55個品種,那么帶量采購品種數量共210左右,在醫院用藥數量占比10%左右。
這210多個品種遴選原則:
銷售額高,除非仿制藥工藝特別復雜,第二個條件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未來,除中藥外,只要在公立醫院的銷量足夠高,被帶量采購似乎已是“命中注定”。
帶量采購的車輪滾滾而來,那些落標的企業路在何方?
在近日上海發布的帶量采購補充規則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未中選藥品的命運走向。
①采購限制:過評品種≥3家的,上海市所有的定點醫療機構、藥店都不再采購其它未過評同品種;過評品種<3家的,未過評品種可繼續采購使用,但其價格應低于中選價。
這個是常規操作,2016年國務院一致性評價文件中的明確要求,對企業而言,過評了會被集采,不過評,如果別人過評了,家數超過3家,就會被擠出去。
②價格限制:未中選的最高價藥品,根據價差實現梯度降價后(以中選價托底)方可繼續采購使用,同品種未中選的非最高價藥品不得高于調整后的最高價藥品價格。
這條基本還是第一輪4+7的思路,階梯降價,且上海的價格大概率會成為各省階梯降價的紅線價格。
③使用限制:未中選藥品使用數量按比例關系折算后不得超過中選藥品。
使用比例的約束力遠高于絕對量的約束力,根據之前執行的經驗看,如果有比例要求,大部分中選品種使用比例均可以達到80%以上用量占比,未中選品種院內使用空間被急劇壓縮。
可以看出,文件對于未中標的品種,在采購、價格、使用方面,設定了“三重門”,院內、院外市場幾乎全部封死,根據規則來看,落標品種的市場空間“所剩無幾”。
附:目前最全品種報價
· END ·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