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古的木屐聲▓王世清近年來,陸續在南京工地及古玩市場淘到木屐,年代分別為漢代、六朝。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在中國,是漢服

來自遠古的木屐聲
▓ 王世清
近年來,陸續在南京工地及古玩市場淘到木屐,年代分別為漢代、六朝。
木屐,簡稱屐,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其名來自中古音“屐屜”,常稱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傳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若鞋面為帛制成,則稱為帛屐。牛皮制作則稱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個鐵釘,耐磨、防滑。
木屐何以不朽?是因為當時發現木屐的位置,是在地下的淤泥之中。后代的地層,緊緊地覆壓在上方,使木屐表面每一處都與淤泥緊緊接觸,處于一個真空的環境。與空氣完全隔絕,沒有氧化就避免了腐爛。
說到“木屐”,老南京還會聯想到位于城南的一條“木屐巷”,木屐巷東與倉巷相連,西接莫愁路,長約百余米。這個地名起源于600年前的明初時,城內街巷規劃為不同的手工業作坊區,木屐巷兩側自然是以木屐作坊為主。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一孔;中間和后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后將其嵌入槽內,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另一件為圓頭方跟,開有六孔,后跟處二孔間也挖有凹槽。據研究,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