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被罰355萬,多家醫美企業違規造假億萬市場的驅動下,如今的醫美直播有多火熱?一位紅人帶貨主播這樣說到:“2021年的紅人主播們不是已經轉型做醫美直播,就是在轉型醫美直播的路上。”當越來越多網紅主播站在“醫美”的門前,或躍躍欲試或猶豫不決時,
被罰355萬,多家醫美企業違規造假
億萬市場的驅動下,如今的醫美直播有多火熱?
一位紅人帶貨主播這樣說到:“2021年的紅人主播們不是已經轉型做醫美直播,就是在轉型醫美直播的路上。”
當越來越多網紅主播站在“醫美”的門前,或躍躍欲試或猶豫不決時,有關這個新風口的叫好聲也諸見報端。
有報告顯示,中國正規醫美市場規模正在飛速攀升,從2016年的3088億到2017年的3817億,再到2018年的4953億,每年增長率能夠維持在20%至30%。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火爆的風口,是如此的荊棘叢生。
10月25日,市場監管總局的一則公告,將醫美行業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公告顯示,在長達9個月的嚴打活動中,辦理涉及醫美領域虛假宣傳案件共71件,罰沒金額達355萬。所公布的典型案例中,直播售假、虛假宣傳、刷單炒信等行為屢見不鮮。
例如,經檢查發現,一家來自上海的醫美機構通過編造用戶評論進行虛假宣傳。據報道,該公司于今年1月入駐“新氧App”平臺,但公司賬號中所發布的醫美日記與好評,皆是由該公司員工虛假捏造。
再例如,去年12月,一家位于北京的醫美公司在快手上注冊了賬號進行直播,但經檢查發現,為了方便自營產品的快速銷售,主播在宣傳帶貨時夸大功效,多次誤導消費者。
有一句話說:“當你在陽光下看見一只蟑螂時,說明陰暗處已經擠不下了。”
億萬市場的催使下,“醫美”逐漸成了直播間里的熱門話題。
就像一位已經轉向醫美直播平臺的女主播所說:“敢于進入這個賽道吃螃蟹的主播,多半是因為其原帶貨類目已是血海,不想再當腰部主播或者長尾。他們一進來就會發現‘真香’,賣一套‘嗨體’或者‘熱瑪吉’,就頂以前上百件美妝服飾的銷售額。”
暴利背后從不缺敢于迎難而上的勇夫,但在嘗到甜頭后,誰又能保證自己手中的“貨”不會出問題呢?
在對于“何時上醫美品類”這個問題,對變美頗有研究的李佳琦顯得格外謹慎。他曾在直播間坦言:自己非常想入局該領域,但最終還是因為行業與法規還不明朗,不敢碰。
“行業的‘水’很深,想要買直播間的醫美項目,勸你三思而后行。”
談起這個話題,一位長期關注醫美直播的消費者這樣說到,由于行業的低門檻且大部分機構資質不齊全,種種問題導致醫美行業成了事故頻發的“重災區”。
萬億賽道上的“奪命陷阱”
“因為顏值問題,你受過怎樣的委屈?”、“長得好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根根網線牽起的網絡世界里,不斷收割人們關注的“美麗”話題層出不窮,成千上萬點贊的背后,不難看出一些藏在這個社會中的“容貌焦慮”。
焦慮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望對身體更深層次的改造,例如清潔皮膚的小氣泡、緊致淡斑的光子嫩膚、補水美白的水光針……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更好的容貌固然無可厚非,但在眼下層次不齊的市場環境中,花錢變美如同踏上一條黑暗的荊棘林,一腳踏錯,便會掉入黑心商家的“奪命陷阱”。
首先,是暗藏在網絡世界中的大量虛假宣傳與虛假廣告。
醫美畢竟不同于其他產品,在下定決心之前,消費者會花大量時間做功課,希望能夠遇到一個好醫生或是好機構。
但比起那些冷冰冰的專業術語與詞匯定義,有時人們更愿意去看一些普通用戶的真實分享。
正如一位曾做過兩次腿部抽脂手術的女生在采訪時表示:“在她看來,如果想要為一項整容手術做功課,網絡分享平臺能最快獲得真實信息。”
但正是這些看起來無比真實的“醫美分享貼”,只要花5元,都可以被輕而易舉地人為制造出來。
在如今的電商平臺上,有關醫美整形案例對比的素材包比比皆是,圖片、視頻隨意挑選,甚至還有專門的話術大全。
如果覺得流水線式的“分享”太過虛假,沒關系,還有一個成熟的“代寫代發”市場。
“如果實打實請大V、腰部跟尾部KOL等不同影響力的博主去探店,總支出費用將直逼200萬。”
不愿承擔巨大的宣傳開銷,但又想要借此吸引消費者,選擇“代寫”成了大多醫美機構的選擇。
記者揭露,在這個市場上,由醫美機構出價,中介牽線搭橋,寫手接單,博主代發,套餐明碼標價。一條假種草帖5元即可寫成,而最熟練的寫手僅需5分鐘就能完成一篇。
其次,還有太多藏在行業內的沒有資質的“黑戶”。
中國的醫美行業,一般有“五黑”,即黑機構、黑醫生、黑場所、黑針劑、黑主播。
(圖源:艾媒咨詢)
沒有合格的執照與認證,這些暗藏在行業之中的“黑戶”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醫美機構超過3萬家,但其中真正拿到美容外科主任醫師證書的醫生不超過5000人。
在此次嚴打行動所公布的案例中,一家名為“愛悅麗格醫療美容診所”,在某平臺APP宣傳主頁上標明,診所旗下醫生為原三甲醫院醫生,但實際上這名所謂的“醫生”只是曾到中日友好醫院進修,并沒有合規執照。
不少人認為,直播與短視頻的興起,有力地解決了在醫美行業中存在已久的,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比起以往有局限性的線下體驗,知名醫生的直播分享、數萬條有關商品的真實評論,顯然更能打消消費者的種種顧慮,降低獲客成本。
但對于行業的種種亂象,火爆的直播風口猶如一個直觀的放大鏡,讓掏錢做醫美如同菜市場買白菜一樣便宜又方便。
88元的細胞再生、8.8元的水氧活膚,甚至是1塊錢的小氣泡……
(某醫美平臺廣告)
一邊是“美麗很重要”、“整容要趁早”的話術洗腦,一邊是“醫美白菜價”的噱頭營銷,由于對于行業認知不足,在多方忽悠中急忙做出選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但在非正規醫美機構占市場六成的環境中,誰又能為最終的結果負責呢?
曾有公開報道稱,每一年由黑醫美導致的致殘致死的人數約有10萬人。
面對種種情狀,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憂心:“互聯網自帶快節奏風氣,無論是主播的銷售詞、還是醫生IP的形象美化,都為沖業績而生:恨不得立刻讓消費者見效,立刻就能有大量復購和盈利。”
大潮褪去,誰在裸泳
“是時候該好好整頓了!”
除了備受煎熬的消費者,奮力發出呼吁的還有一些行業“正規軍”。當追求暴利,摒棄良知成了業內的普遍心聲,保持清白反倒成了一種罪過。
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正規醫美機構的市場規模約為878億元,而黑市規模約為1367億元。
“行業有靠造假吃飯的,那就一定也有靠幫消費者‘打假’‘避坑’吃飯的內容。”
從2020年的5億直播規模發展至今,醫美直播逐漸從邊緣角落走向人們關注的舞臺中央,正如業內人說,只想著靠坑蒙拐騙圈錢之人,是無法在行業內真正立足的。
畢竟當昔日的大潮褪去,誰在裸泳一清二楚。
作者:電商君
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