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家都聽過居里夫婦和鐳的故事吧?如今社會,人人都想成為“網紅”,如果當年有網絡,居里夫婦肯定會是超級“大V”。你看,當年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居里夫婦和鐳”的故事可算是不脛而走,盡人皆知呢!誰是“網紅”、“大V”?話說許多年前,法國物理學家
大家都聽過居里夫婦和鐳的故事吧?
如今社會,人人都想成為“網紅”,如果當年有網絡,居里夫婦肯定會是超級“大V”。你看,當年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居里夫婦和鐳”的故事可算是不脛而走,盡人皆知呢!
誰是“網紅”、“大V”?
話說許多年前,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鈾鹽存在放射性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如今,人人談“放射”、“輻射”而色變,而當年,居里夫婦可是對這種放射現象“甘之若飴”呢!居里夫婦為此傾注了畢生精力,發現了釷、釙和鐳也有放射性,其中鐳的放射性比鈾還要強百萬倍。
正是由于他們在發現放射性物質上的有效工作,為物理學、醫學的發展貢獻巨大。為了表彰他們的突出貢獻,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居里夫婦的感召下,隨后還有一大批科學家前仆后繼地投入相關研究,不斷有新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質被發現,并促進了對放射性物質的有效利用。
研究放射性物質在醫學上的應用,屬于什么專業問題?
各位如果讀過我前面發表過的文章,就會知道X線檢查會用到X線,利用X線來診斷疾病的醫學學科被稱為“放射診斷學”。
其實,X線檢查和CT檢查所用到的X線是電子二極管通電后所產生的,電源切斷后就不會再有射線。而鈾、釷、釙和鐳等,并不需要通電,它們能夠在自然條件下,自發而不間斷地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或γ射線,所以它們都被稱為“放射性物質”。
研究放射性物質在醫學上應用的醫學學科被稱為“核醫學”。換句話說,核醫學就是利用能夠自發地發出射線的放射性“核素”來診斷、治療疾病的一門學科。這跟利用X線來診斷疾病的“放射診斷學”有本質的區別。
“核醫學顯像”又稱為核素顯像,是核醫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將顯像劑(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物)引入人體內,參與特定器官組織的循環和代謝,并持續發射能穿透組織的射線;由于不同器官組織對顯像劑攝取或代謝存在差異,用核醫學顯像設備在體外探測并收集射線信息,經計算機處理后,就形成了顯像劑在體內分布不一的圖像,從而可對疾病進行診斷。
由于核醫學顯像也是利用圖像信息來診斷疾病,所以,它也就成為醫學影像學的一部分,成為又一面具有特殊能力的“照妖鏡”。從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核素顯像既屬于“核醫學”,又屬于“醫學影像學”,其實就是醫學影像學與核醫學的交叉學科。
常用的核醫學顯像方法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核醫學顯像方法主要有“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和“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
各位可能都關注到了,這兩種顯像方法,都有“發射體層成像”這幾個字,而這體層成像也都是在計算機輔助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它們也屬于“電算體層成像”即“CT”。但是,與前面介紹過的從外部射入X線的“穿透型CT”不同,它們所用的射線來源是在體內聚集的“顯像劑”所發射,所以稱之為“發射型CT”,即“ECT”。
換句話說,“ECT”包括“SPECT”和“PET”。與前述“CT”相似的是,都是利用配置有高性能計算機的成像設備,檢測帶有器官組織信息的放射線,并獲得人體的斷層影像。不同的是,“CT”所用的射線來源于X線球管,它從外部貫穿整個人體,檢測的是吸收衰減后的信息;而“ECT”是先通過注射或口服顯像劑,顯像劑到體內并聚集在某個器官組織或病灶中,然后從體內向外發射γ射線光子,“ECT”檢測的是顯像劑在器官組織或病灶中的濃集和代謝信息。
有關“SPECT”和“PET”的設備構成、成像原理及方法等內容,過于專業了,這里不必做詳細介紹。列位如果興趣上來了,可以去檢索和查閱更專業的書籍。
核醫學顯像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核醫學顯像的最大特點是“功能成像”,這與前述的X線、CT、MRI和超聲“形態成像”有很大的不同。
病變的發生一般都是先有功能改變,然后才會有形態和結構的改變。核醫學圖像能夠反映器官組織的血流、代謝和排泄等功能信息,能在疾病早期(尚未出現形態和結構改變之前)就作出診斷。所以,核醫學顯像的首要優勢,就是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即能夠早期診斷疾病。
其次,核醫學顯像可以根據顯像目的選用能在特定器官或病變組織聚集的顯像劑,特異性地顯示腫瘤、炎癥、轉移性病灶等,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即不容易搞錯。
但是,核醫學顯像也有不足。如圖像分辨力不高,對解剖結構的顯示遠不如X線、CT、MRI等形態影像;顯像技術相對復雜,圖像影響因素多;特異性顯像劑只能顯示特定的靶器官,鄰近器官則顯示不良。
此外,核醫學顯像存在“不間斷”的持久“放射源”,在輻射防護方面比X線、CT檢查時相對復雜;在放射性藥物的制備、運送、保存、給藥以及后續處理等環節的失誤均可導致放射性污染,值得注意。
為什么會有PET/CT和SPECT/CT的說法?
其實,“SPECT/CT”就是將“SPECT”和“CT”相結合;同理,“PET/CT”則是將“PET”與“CT”有機地結合為一體。
為什么要這樣做?
前面介紹過了,SPECT和PET是目前最常用的核醫學顯像方法,它們都屬于功能成像,雖有“敏感性”和“特異性”的優勢,但由于圖像分辨力不高,空間位置顯示不良,不容易辨別病變來源于哪個器官,因而缺點也很明顯。而CT是一種很好的“形態成像”方法,于是,就有人想到將兩種圖像相融合,實現“優勢互補”。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了,去行動,還真的搞成了,并且得到順利的推廣和應用。這樣一來,SPECT/CT和PET/CT就逐漸為大家所熟知。
受PET/CT成功的啟發,融合PET與MRI優勢的PET/MRI也已經誕生,并正逐步走向臨床。影像學“寶庫”里的“照妖鏡”越來越多了,值得歡呼雀躍!
最后,我針對核素顯像和PET/CT的問題,說幾句順口溜吧!——核素顯像重功能,高度敏感很特別。形態功能融一體,“派特洗梯”了不起!
金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