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空心人平日總是沒事兒跟你們談夢想聊人生,都雅致的不要不要的了。今天咱們談點俗的,說說咨詢費用的問題。這周接到不少預約來電,難道天干物燥,人也著急上火?前面聽對方在電話里嘰里呱啦倒一陣子苦水,最后落腳到收費上時,對方往往在得知費用后,沉默一陣
空心人平日總是沒事兒跟你們談夢想聊人生,都雅致的不要不要的了。今天咱們談點俗的,說說咨詢費用的問題。
這周接到不少預約來電,難道天干物燥,人也著急上火?前面聽對方在電話里嘰里呱啦倒一陣子苦水,最后落腳到收費上時,對方往往在得知費用后,沉默一陣……最后補一句:我再想想吧!
老實說,咨詢費用確實是一筆開支。至于開支是大是小,取決于你個人的消費能力,以及對咨詢的了解。
國內是否有統一的咨詢劃價?
這個真沒有。
沒有統一規定就意味著,可以人為規定。你可以定價,我也可以定價,只要能夠讓來訪者接受這個費用即可。可問題是,心理咨詢行業在國內即使前景廣闊,市場資源充足,但因為缺乏相關部門的監管,依然亂象叢生。
有多亂?呵呵,你想不到的亂。
試想一下,一個有了心理困擾的人,想要尋求心理咨詢幫助,他會通過什么途徑獲取信息?
敞亮一點的人可能還會找身邊可能與心理行業有關的人打聽打聽,而大部分的人,因為顧及個人隱私,通常會默默選擇上網查找。網絡的資源當然豐富,所以給了心理咨詢定價無限的可能。
我在線上見到過:
50元聊2小時的情感咨詢師;
100元1小時的實習咨詢師;
300元50分鐘的咨詢師新手;
還有2000元1次的某心理協會理事;
甚至,5000元1次的“大師”診療……
你以為50-5000元已經是涵蓋所有咨詢費用的可能了?哈哈,心有多大,費用就有多高。10000元1次的咨詢了解一下?
我們不妨計算在這么高的咨詢費用下,咨詢師的金口有多值錢:
假設全國咨詢都按照一次60分鐘的時長計算,來訪者與咨詢師對話比重按7:3,那么咨詢師要在一次咨詢中花費18分鐘的時長說話。按照每分鐘150字的語速,一次咨詢咨詢師一共要說2700個字。
那么:
10000(咨詢費)/2700(字數)=3.7元/字
這么看來,咨詢師一句簡短的話,一杯星巴克咖啡的錢就出來了。敢說一小段話,一份海鮮自助也跑了。
這真是名副其實的惜字如金啊!
究竟什么樣的咨詢師敢要這么高的價格?一次下來沒有個脫胎換骨的變化,起碼也得剝皮抽筋,不然怎么對得起這高昂的價格?我沒體驗過,也沒那實力體驗。如果有做過的,麻煩小窗私信我,我會屆時拿著小本本好好采訪,記錄下這動人的時刻。
難道說沒有監管,就可以這樣為所欲為了嗎?
不,還有一樣東西,叫做市場規律。它存在的意義在于,所有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人員定價,會全部按照統計學中正態分布曲線編排,從而看出整體費用的趨勢,計算出平均價格和邊界價格。
可以看到,最中間的那條豎線,代表的就是所有費用的平均值,而正負一個Z分數涵蓋的范圍,均屬于一個標準差內的區間范圍,涵蓋了68.26%的咨詢費用。正負三個標準差的區間范圍,已經涵蓋了99.73%的咨詢費用。
引用Lakan公眾號中的文章《心理咨詢收費超過多少算詐騙?!》的調查數據:
2017年12月,基于1510位心理咨詢師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國內心理咨詢師的平均收費標準(面對面咨詢)為391.4±219.74元/次,四舍五入約為400±200元/次。此即意味著,在咨詢收費的正態分布中:達到600元/次,已超過84.13%的同行;達到792元/次,已超過97.5%的同行;達到1000元/次,已超過99.865%的同行;達到1200元/次,即超過99.995%的同行。而當咨詢收費達到10000元/次。 其收費已超過平均值48個標準差。已經超過99.9999999999…..%的同行。同時。在抽樣統計中,當一組數據超過平均數2倍標準差,通常被判斷為為異常。超過平均數3倍標準差則為高度異常。意味著在咨詢師的收費標準分布中:超過800元/次,已屬異常;超過1000元/次,則屬于高度異常。不過,該數據只是基于完美正態分布曲線下的推斷,而且并未交代樣本抽取是否符合隨機性。同時,數據的搜集時間為兩年前,近兩年來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較大增長,因此結果有待商榷。
只是留給各位參考。
國外的心理咨詢貴嗎?
貴。但它是必需品,因此某些心理療法被納入醫保范圍。
在發達國家,心理健康很受國民重視,美國專門設立了“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為總統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日本特設幼兒教育援助中心,指派心理咨詢師進入幼兒園關注治療幼兒或為家長提供援助指導。不過事實上,各個發達國家的心理咨詢行業也有發展快慢之分,有些國家已經將心理咨詢納入醫保體系,有些國家仍未制定統一的認證資格和標準。
美國共有臨床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28萬人,即1000人中就有一個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被納入醫保體系,費用可以報銷。許多家庭還有自己的私人心理醫生。
在美國,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不僅普通美國公民視接受一次心理咨詢如同吃一頓麥當勞那樣自然簡單,就連堂堂美國總統也擁有自己的心理顧問。1972年,美國聯邦政府特別設立“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咨詢。
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征。在美國,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有人這樣形容:美國的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兩個人扶持的,一個是法律顧問,一個是心理顧問。
看到這里,你還猶豫什么?先做份量表看看需不需要做咨詢吧!
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