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那些年,那些歲月,因為喜歡攝影,玩過的相機真的無數了。我第一次接觸照相機是1981年,和同學出去玩,他帶了一臺海鷗4A,他主照,我看得眼饞手癢,他也給我按了幾次快門。那感覺,今天似乎還有心跳的沖動......到了1982年,我買的第一臺相機
那些年,那些歲月,因為喜歡攝影,玩過的相機真的無數了。
我第一次接觸照相機是1981年,和同學出去玩,他帶了一臺海鷗4A,他主照,我看得眼饞手癢,他也給我按了幾次快門。那感覺,今天似乎還有心跳的沖動......
到了1982年,我買的第一臺相機是海鷗4B,花了125元,同時又花16元買了一個小曬箱,自己沖洗照片。
然而照相機很快就進入了135膠卷時代,開始了彩色攝影的普及,我把使用120膠卷的海鷗放進了書柜,它落伍了。
我玩過的第一臺單反相機:理光KR-5相機
日本理光(RICOH)相機是進入中國比較早的,雖然它的檔次不高,但那時中國生活水平很低,國產相機技術含量也不高,還是覺得它是好相機,特別是理光-5相機賣價也在500左右(同國產的海鷗DF-1差不多),具有非常大的競爭力。
現在看這款相機完全是塑料的,成本并不高,但那時我不懂,雖然不貴,也買不起,趴在相機店的柜臺上,看過好幾回,就是眼饞。
1984年5月,有次同朋友一起出去玩,他帶來了單位的理光-5相機,就是這款KR-5,也是配的35-70變焦鏡頭,讓我太眼熱了。
他看我喜歡,就把這相機借我玩了兩天,我當即去買了一個彩色、一個黑白膠卷,彩色的送彩擴店,黑白的自己沖了膠卷,讓一個報社的朋友幫我放大了幾張。
現在能找到的只有這張照片了。
這臺相機一下子又激起了我的攝影想法,但那時還沒有想買單反相機,還沒有結婚,能支配的錢太少。第二年我買了一架“萬達”自動小相機,花了180元,用它拍攝很多旅游和工作照片。
這臺理光-5相機雖然不是我的,也是只拍過兩卷,但是印象太深刻,影響太大,所以我視同了人生第一部單反相機,也確實讓我興奮了好幾天。
我玩過的第二臺單反相機:確善能CT-1相機
如果說理光相機檔次不高,那么確善能(COSINA)就更低了,當年理光公司在日本也算中等水平的相機廠商,而確善能就是最低的那種相機廠了。
我買這臺確善能相機是到了1988年,這個時候進口相機已經經歷了差不多兩次漲價,加上那時也不懂,買它是在一個私人開的小彩擴店了,加上50/2標頭花了1350元。
買它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手里有了一點積蓄;而是喜歡攝影到了一定的癡迷程度。
這臺相機同上面說的理光KR-5雖然同級別,但它的快門檔位要多一些,有了慢門。
后來我又給它配了一只日本產的雜牌75-200的變焦鏡頭,用它主要是拍生活照,給后來出生的女兒拍照片,也拍了不少工作上的照片。
這臺相機同理光-5相機功能是一樣的完全的機械快門,也都帶測光功能,小巧而輕盈,也非常結實耐用,基本是用不壞的那種。
當然了現在看這種相機機械部分沒有問題,但使用鏡頭的光學部分不行,拍的照片分辨率、色彩還原都不行,但那時不懂,何況拍的照片都是去沖洗店,而沖洗店的質量難以把控,前期拍攝的很多努力,都會被后期沖洗給碾壓了。
我把玩過的第三臺單反相機:理光KR-10相機
1990年我到了一個新的單位,并到辦公室從事宣傳工作,而前任給我留下了一臺相機,就是理光KR-10相機。
理光-10與六年前使用過的理光-5相機是一個系列,但是這個明顯要高一個級別。理光-5是機械快門,完全的手動曝光;而理光-10是電子快門,它有一檔非常實用的A擋(光圈優先),在拍攝中非常有用,特別是在一些特殊光線,又需要快速抓拍時,可以說得心應手。
其實就是現在拍照我依然主要使用A擋曝光,特殊光線用一下曝光補償就可以了。
這一階段,我手里就有了兩臺可用的單反機,現在看雖然都是很一般的機器,但當年絕對是比較扎眼的,再按上我的變焦鏡頭,出門背著,很拉風的。
有人可能會問,一臺就夠了,你還會背兩臺相機嗎?嘚瑟個啥?
當年確實要背兩臺相機,一臺拍彩色膠卷,一臺裝黑白膠卷。
那時我給單位拍照有兩個用途,一是拍資料(用彩色膠片);二是拍新聞照片(用黑白膠片),因為要給報紙投稿,需要黑白照片,自己還做了一個黑白暗房,自己沖洗照片。
當然了當年我還看過帶著三臺機身的人,除了負片,另外一臺裝的是反轉片,因為價高,很少拍。
而現在使用數碼相機了,我也經常看背兩臺相機,為的是不換鏡頭,每臺裝不同焦段鏡頭,到是覺得不能理解了,除了快捷,沒有必要太負重啊。
這一階段拍攝的照片比較多,還是貼一張自己的照片吧。
我把玩過的第四臺單反相機:尼康FE相機
尼康相機(NIKON)相機在當時絕對是高檔相機了,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尼康FM2成為攝影記者的標配,幾乎成了身份的代表,不可能不刺激著我。
九十年代,我對攝影器材研究入迷了,我覺得自己用過的這些相機太業余,而我用的鏡頭更是太“狗頭”了。
尼康與佳能開始進入我的視線,特別是對優質鏡頭的期待簡直太折磨人了。
但我當時的收入還不能隨心所欲地購買相機,路過相機店雖然還會留戀回頭張望,但沒有非分之想,尼康相機太貴了。
雖然尼康不行,但俄羅斯相機進入了視野,我在沈陽用350元從一個胖胖的俄羅斯老太太手里買臺基輔-19相機,帶一個50/2的鏡頭,很快我又買到了兩只配套的定焦鏡頭:35/2和100/2.8。
但是俄羅斯的相機質量太差了,不僅手感不好,還有各種問題讓人撓頭,我又把視線拉回到尼康相機上,因為它們使用的鏡頭卡口(AI口)是一致的,可以通用,我想用俄羅斯的鏡頭匹配到尼康相機使用。
這一時期(1993年),我結識了廣州的情迷的廖志強,他也做二手相機生意,我電話打過去,他說剛好有一臺尼康FE機身,可以1300元給我,第二天我就把錢打過去,很快機身就郵寄過來了,是黑色的FE,外表略有磨損,功能完好。
尼康FE機身也是電子快門的,功能同理光-10基本一樣,但這臺相機的手感太好了,快門震動很小,我特別喜歡,再加上三只俄羅斯定焦頭,一套設備配齊了,成了我的主要設備。
這一階段拍照片基本都是這臺相機,那時使用尼康的不多,懂行的都很羨慕,當然了我配的俄羅斯鏡頭并沒有人注意,只是自己覺得不正宗,干好在一家小器材店里看到一只尼康50/1.4標頭,標650元,這是幾年前價格(此時看外面報刊資料都賣800多了),于是果斷買下,配齊了我的尼康器材。
這一時期,也是我擁有攝影器材感覺最好的時期。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我開始大量地接觸各種二手相機和攝影器材,手里使用的器材也開始不固定,開始是尼康F3專業機和佳能的EOS5相機,后來可以說大部分相機都玩過了,但卻沒有最初的興奮勁,到了今天記憶更是淡漠,遠不及最初的這四臺單反相機入眼、入心啊。
當然了,我現在手頭收藏的這四臺相機,也不是我原來使用過的,是我前幾年一時情懷上身,在二手店或地攤上淘來的,現在買這些單反已經非常的便宜也容易了。
傳統相機貶值,但記憶,并沒有打折,它們給我的人生樂趣無可替代,一直覺得,該寫點東西紀念一下,記住它們,也就記住了我的那段歲月,內心暖暖的。
物為人用,方為良器,相機是工具,也是載體,更是伙伴,有時覺得它又似乎有生命.....
馬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