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月落烏堤|文9月2日,TCL(000100.SZ)發布公告,稱實控人李東生因誤操作,賣出500萬股公司股票,已于當天下午回購,盈利30萬人民幣。而在10天前的8月28日,TCL宣布以約10.80億美元(約合76.2億元人民幣)收購蘇州三星電
月落烏堤 | 文
9月2日,TCL(000100.SZ)發布公告,稱實控人李東生因誤操作,賣出500萬股公司股票,已于當天下午回購,盈利30萬人民幣。
而在10天前的8月28日,TCL宣布以約10.80億美元(約合76.2億元人民幣)收購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從而獲得三星蘇州8.5代LCD產線。
這已經是2020年以來,TCL的第四次巨額對外投資了,從剝離資產,到大舉收購,這個曾經的“Today China Lion”,試圖通過借助資本的力量,來布局及鞏固自身在半導體行業的實力,真正的實現“The Creative Life”。
“阿波羅計劃”
1993年12月01日,TCL通訊以發行價6.5元的價格在深圳上市,募集資金1.1億元,這是TCL旗下五家上市公司中的第一家,也是TCL資本化運作及布局的第一站。
1997年4月11日,惠州市政府批準TCL集團進行經營性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并與李東生為首的管理團隊簽署了為期5年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合同。在此之前,TCL是100%國有企業。
惠州市政府在授權經營協議中有這樣的規定:
據核定,TCL的凈資產為3億多元,李東生及其管理團隊要做到讓國家的投資獲得每年10%以上的回報。不能做到,則扣減經營者的工資,直至扣除經營者的風險抵押金,解除聘任。
其中李東生及管理團隊經營管理TCL的凈資產回報率如增長10%-25%,管理層可獲得增值部分的15%;增長25%-40%,管理層可得其中的30%;增長40%以上,管理層可得其中的45%。但是增量部分,是折算成增量股份,分配給李東生及管理團隊,如果要置換成現金,則只能以低折扣置換。
李東生作為第一責任人,繳納的風險保證金為50萬,有意思的是,這50萬是李東生拿自己的和父親的房子抵押貸款得來的,現在看來,李東生對TCL的這一投資,幾乎是孤注一擲,破釜沉舟式的賭局。
李東生
同年7月17日,TCL改組為集團公司,旗下上百家附屬公司分別劃歸于TCL通訊工業集團、TCL電子集團及TCL云天集團(經營房地產業務),各具有二級獨立法人資格,獨立經營,獨立核算,但是,集團下屬的彩電及電話通訊兩個部門,仍舊獨立運作,實際上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主營業務的激勵。
這是TCL歷史上第一次股份制改革,TCL的董事會,由3名增加到5名,而新增加的2名,都來自于李東升的管理團隊,這樣的設計,目的顯然是為了保證管理人團隊在董事會上要有足夠的發言權和控制權,這樣才能更為有效的對集團進行管理。
1999年11月26日,TCL控股在香港主板上市,發行股票6億股,每股發行價1.75港幣,共募集資金金額10.50億港幣。
TCL控股上市時,TCL在集團內部,鼓勵員工認購增發股權。據不完全統計,上市前后集團員工總計認購了TCL合計1.3億元的股權。通過增量分配及股權認購,在2001年年底的時候,李東生及管理團隊通過增量股份獎勵,持股已達到25%,員工持股達15.65%。
2002年前后,李東生先后為TCL集團引入了幾個重量級的投資者。其中美股上市公司南太電子 (Nam Tai Electronic,NTE.US)以1200萬美元、港股上市公司金山工業以9852萬元人民幣分別獲得TCL控股6%的股權,飛利浦通過全資子公司Pentel持股3%,東芝持股2%,住友持股0.38%。
通過這輪的股改,TCL從100%國有公司,變成了國資控股(惠州市政府持股40.97%),李東生及管理團隊持股25%并實施經營管理,員工持股15.65%,戰略投資者合計持股18.38%的股權結構,這次股改,也被認為是李東生對TCL實施管理層MBO成功的標志之一。
2003年9月30日,李東升醞釀了6年之久的“阿波羅計劃”在TCL集團與TCL通訊的董事會上共同獲得通過。
“阿波羅計劃”的核心是,TCL集團通過合并吸收上市公司TCL通訊,從而實現整體上市。
具體方式為,TCL集團向TCL通訊所有流通股股東換股,同時發行TCL集團人民幣普通股,TCL通訊的所有資產、負債及權益并入到TCL集團。
2004年1月13日,TCL通訊注銷法人資格并宣布退市,1月30日,TCL集團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籌資25.13億元。
TCL集團吸收合并TCL通訊,實現上市,換股+吸收合并+新股IPO,這套國外成熟的上市財務技巧,在國內實現了教科書級的范本。這個上市即巔峰的TCL集團,一舉成為營收超過400億的巨頭,上市后的TCL,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但是,效果卻一直差強人意。
“市場換技術”
1999年3月,TCL高調宣布進入手機領域,組建TCL移動通信,并由原通訊設備研發部副總經理萬明攜5位技術人員,搭建運營班子。6月7日,TCL通訊投資成立了“TCL移動”的前身——TCL特靈通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其中TCL通訊和意大利通信公司特靈通(Telital)各控股40%,捷訊公司控股20%,而捷訊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正是哪位神秘的王道源。幾天后,新公司便成為首批12家獲得手機生產牌照的企業之一。
合資公司通過特靈通出面,與法國的撒吉姆公司合作,獲取歐洲市場比較新款的手機,并將之引入到中國。通過這種方式,TCL特靈通在1999年便推出4款機型——其中與特靈通合作推出3款,與撒吉姆合作推出一款。但是,由于是合作行為,TCL的手機一方面供貨極不穩定,而且價格高于同時期的絕大部分手機,競爭力相對較低,市場反響一般,這種合作方式,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年,TCL便改變了手機的研發方式,從引進變為自己研發。
隨著TCL集團的整體上市,TCL的擴張也進入到實質性階段,最先的動作是與法國電信巨頭阿爾卡特合作,二者于2004年4月26日簽署備忘錄,由TCL移動出資5500萬歐元、阿爾卡特以現金及手機業務作價4500萬成立合資公司T&A(TCL & Alcatel Mobile Phone Limited,TCL-阿爾卡特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從事手機研發及銷售業務。
TCL選中阿爾卡特,看重的是阿爾卡特手機的技術和品牌,阿爾卡特沒有生產工廠,只有研發和銷售體系。而TCL方面,從1999年成立TCL移動通信,便引入了國外先進制造技術,擴大自身的手機制造的產能,到2003年底,已經擁有6條SMT自動貼片產線、28條裝配線、精裝設備72臺,具有年產量1500萬臺的能力。
這樣看來,TCL與阿爾卡特的合作,看起來互補性非常強,市場對此也非常看好,然而,看上去很美的東西,往往也是最毒的東西。
2005年5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TCL通訊發布公告,正式宣布TCL將以換股形式,收購阿爾卡特持有合資公司的45%股份,這次合并,被認為是一場雙輸的并購行為。
按照雙方的相關協議,阿爾卡特這次出售將承擔大約2.8億港元的資產縮水,折價幅度高達81%;TCL方面,將承擔4億港元的虧損。同時,交易結束后,也意味著TCL想通過合并后利用阿爾卡特的技術和品牌,使自己占領國際手機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
通過相關的并購協議,TCL獲得了T&A的全部股份以及“阿爾卡特手機”的品牌的永久使用權,阿爾卡特不能自主使用該品牌生產和銷售手機。但是,精明的阿爾卡特用2000萬歐元現金,買回了自己全部手機知識產權,包括本應屬于T&A的阿爾卡特在手機領域的所有專利和技術,這也意味著,TCL重金收購的T&A就失去了技術背景,“市場換技術”、中國人出錢出力、外國公司出技術的合作方式,在TCL這里再次被證明是失敗的。
TCL移動的折戟,并沒有阻擋TCL移動的步伐,之后,TCL在海外市場深耕阿爾卡特品牌,并取得一定的成績,而且在5G時代來臨,還一如既往的在市場沖殺。
很多產品,我們看不見并不代表沒有,比如三星,全球第一的手機品牌,現在國內就很少見,同樣,TCL獲得的阿爾卡特品牌一樣,但是在國際市場,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與TCL移動相比,彩電業務實際上才是TCL曾經的命根子,但是這個曾經的命根子,在多次的轉型中,都離不開李東生和神秘人王道源水銀瀉地般的運作。
“承包制”的風口
1992年,李東生擔任TCL電子總經理,李鴻忠主管TCL工業,這兩個當時TCL的“難兄難弟”,后來成為了TCL發展最重要的兩個人。
他們一個需要為TCL電子尋找新的增長點,另一個則一直試圖讓TCL工業進入彩電領域。然而,兩個人都碰到了共同的問題:
一是沒有彩電的生產許可證,二是集團沒有多余的資金來投資新的產線。
在兩人一籌莫展之時,他們得到了一個消息,位于山西咸陽的彩虹電子,經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一條彩電的生產線處于閑置狀態,更重要的是,彩虹電子有彩電的生產許可證。
兩人便火急火燎的跑到咸陽,迅速與彩虹電子達成協議,組建新的“內聯公司”惠州彩虹電子公司,其中TCL電子出資360萬,彩虹電子以產線折算320萬加40萬現金各持股50%。惠州彩虹,成為了TCL彩電后來大放異彩的基礎,也成了TCL在顯示面板行業大放異彩的基石。
合作在1993年出現了一些問題,10月,李東生再次前往咸陽,提出了由TCL電子承包惠州彩虹的方式進行合作,承包期為三年,TCL電子每年支付給惠州彩虹120萬的分紅,同時,彩虹電子的360萬股本不再增加,TCL電子可以對惠州彩虹進行增加股本。1995年4月,TCL電子以56萬元的價格,將被稀釋為18%的彩虹電子的股份收回,完成了TCL電子彩電的掌控。
這是李東生第一次以承包的方式來進行對公司的管理,而且還許諾了高額的回報,這種有“對賭”性質的承包,也為后來從惠州市政府手里面承包TCL集團幾乎是一個性質,只不過,承包方不一樣而已。
1996年剛過完春節,李東生便來到深圳蛇口,此行的目的,是他得知陸氏實業位于深圳蛇口的彩電基地開工不足,而且陸氏實業的房地產業務受到一些影響,有意將彩電基地出售。雙方經過討價還價之后,于6月12號達成協議,改組成立深圳TCL王牌彩電有限公司,合作總投資額2.5億元人民幣,陸氏實業彩電基地作價1億元,TCL電子注資1.5億元,分別持股40%和60%。
通過與陸氏實業的合作,TCL一舉獲得了深圳蛇口黃金地段的生產基地,今天仍舊是TCL的重要制造業基地之一,同時,利用陸氏實業的技術平臺,迅速在惠州建立起自己獨家控股的彩電生產基地。在合作達成的一個星期后,惠州TCL王牌彩電生產基地奠基,一年后,首臺彩電下線。
而將陸氏實業與TCL牽線搭橋連接起來的,便是上文中提到的捷訊電子的實際控制人王道源。
以惠州和深圳建立起來的彩電基地,生產出來的TCL王牌彩電,隨著劉曉慶代言的廣告,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
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后,TCL彩電業務,在20世紀初開始了全球化,雖然早在1998年TCL就在越南設立產線,開拓東南亞市場,但是真正被認為TCL彩電業務國際化的,是兩起收購。
2002年9月,TCL以82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家電公司施耐德的彩電業務,全盤接收了施耐德彩電業務的研發團隊、銷售渠道等,而且,TCL獲得了施耐德在本土的三條彩電產線,當時的產能約100萬臺每年。
要打開歐洲市場,僅僅一家施耐德并不足以讓TCL如愿以償。
2003年11月,李東生的“阿波羅計劃”獲得通過剛過去兩個月,TCL便宣布將與湯姆遜(Thomson)合作,雙方組建合資公司TTE(TCL-Thomson Electronics Limited,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其中TCL將中國大陸、越南及德國的產線、銷售渠道、研發機構等全部并入新組建的合資公司,持股67%,湯姆遜則將位于墨西哥、波蘭及泰國的產線、DVD及彩電的所有業務及研發機構投入到新公司,持股33%。此時的TCL占據中國彩電市場近五分之一的份額,毛利25.7億元,約合2.7億歐元(注:按1歐元=9.4港元);湯姆遜占有北美市場10.9%、歐洲8%份額,但是其彩電業務虧損高達1.3億歐元。
2004年8月10日,TCL以換股的方式,全資收購TTE——也就是全資收購湯姆遜的彩電及DVD業務。湯姆遜不再持有TTE的股權,TTE由TCL多媒體100%控股,而湯姆遜換持TCL多媒體29.32%的股權。
這宗后來被認為是中國企業出海史上最為失敗的交易,導致了TCL電視業務持續三年的虧損。到2007年5月24日TCL多媒體的公告稱,TTE歐洲無法完全清償其當時的債務,已提交清算聲明。
同時,湯姆遜共分七次減持所持股份8.66億股TCL多媒體,持股量由2006年底的19.32%降至不足5.48%,套現約5.7億港元。湯姆遜從TCL歐洲業務虧損的承擔者上徹底擺脫,并順利上岸。
TEE的重組和解卻宣告失敗,跨國老江湖又給中國企業上了一課。
也是在這一年,TCL發起了第一次的內部合并重組。
首吃“國際化螃蟹”
這次合并重組的標的,是TCL電腦業務。
1998年5月22日,在TCL決定進入IT行業之后,TCL電腦成立。彩電銷售業務總經理楊偉強受命擔任電腦公司總經理,他帶著4個人、5000萬元啟動資金進入了電腦行業,當時這個領域品牌林立,各路資金角逐這個當時看來是朝陽的行業。
TCL——“Tomorrow Computer Leader”(電腦市場未來領袖),這個注解,成為了楊偉強對TCL電腦最初的夢想。
在電腦業務的發展上,TCL還是選擇了“合資”這條路,這次合資的對象變成了臺灣的致福股份(GVC Corp),今天,這家成立于1979年的科技公司早就煙消云散,但是在當時,卻是市場上響當當的電腦公司。合作的方式是雙方共同出資5000萬元人民幣,組建TCL致福電腦有限公司,各持股50%,計劃首期投資1.25億元人民幣,用來開展全球性的電腦業務。
1999年10月11日,在微軟工作了14年、微軟中國總經理吳士宏加盟TCL,不僅帶來了IT公司的管理經驗,也帶來了“Wintel”聯盟中最重要的兩方資源——Windows操作系統及英特爾芯片。
在吳士宏入主TCL的同時,TCL回購了致福股份持有的合資公司所有股份,合資公司改名為TCL電腦。
2000年11月,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發布,兩周后,TCL在吳士宏的斡旋下,成為中國第一家推出了搭載奔騰4處理器的電腦,并借此打響了“奔四”電腦的價格戰,TCL也因此一舉成名。
2002年12月,吳士宏離開TCL,離開時,TCL電腦贏利約1000萬,并進入業界前五強。2003年,TCL電腦年利潤達3700萬元,成為集團三大業務之一。
出道即巔峰的TCL電腦,隨著吳士宏的離職,情況急轉直下,2005年凈利潤從2004年的2700萬港元降至250多萬港元,2006年則虧損超過6000萬元。
與此同時,TCL集團在2005年、2006年每年接近20億元虧損,李東生回頭開始整理舊河山。到2007年末,在彩電業務上,公司成功完成了對TCL多媒體歐洲業務的重組,結束了原來虧損的歐洲業務中心;在北美市場,公司采取與關鍵伙伴結盟、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措施,來挽救虧損中的各項業務。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下,作為首吃“國際化螃蟹”的李東生付出昂貴的“學費”。
在國內,TCL電腦成為了內部并購的一枚棋子。
2007年11月30日,TCL集團發布《關于轉讓TCL電腦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的公告》,宣布將TCL電腦82%的股權出售給昌達實業。
昌達實業將以向TCL實業支付現金4000萬元并增資2000萬元入股方式,獲得TCL電腦82%的股權。而昌達科技的董事長,還是王道源,這時的王道源是TCL通訊執行董事,其全資擁有的公司持有TCL通訊8.05%的股權。
收購方的昌達實業,是9個月前在境外成立的離岸公司,收購后,昌達實業并未參與公司管理,而TCL集團方面也表示不會放棄電腦業務,王道源從來沒有來過辦公室,TCL電腦的管理團隊也沒有任何變化。
這一切都說明:
“我們可以將這項交易視為TCL集團將電腦資產從左口袋裝到了右口袋,轉手之后,作為上市公司的集團財務報表會減輕包袱,而王道源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TCL電腦合并的前后,全球半導體面板行業,迎來了一波巨大的涌動,這場涌動中,TCL終于站到了現代電器生產的供應鏈頂端:面板行業。
拿到面板行業“船票”
2006年10月14日,中國國際顯示大會在深圳召開,深圳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計劃—“聚龍計劃”正式浮出水面。該計劃整合了TCL、創維、康佳、長虹4家電視企業和面板廠商京東方,希望以大量液晶面板采購合約,來換取夏普、三星等面板企業的技術支持,上馬第六代大型液晶面板線,并爭取2008年投產。
然而,但這些面板企業擔心“聚龍”會提高國內電視企業的議價能力,都不愿意支持“聚龍”,再加上參股企業眾多,各自想法迥異,最終“聚龍計劃”宣布破產。
2008年的經濟危機,導致的全球性衰退中,TCL抓住了機會,終于獲得了進入進入半導體面板行業的船票。
2009年11月14日,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光電與奇美電子14日宣布合并,奇美電子2.05股換成群創1股,合并總金額約新臺幣350億元。次年3月18日,由奇美電子(CMO)、群創光電(Innolux Display)和統寶光電(TPO Displays )合并而來的奇美群創公司(CIC:Chimei Innolux Corporation)正式運營。
合并,意味著裁員,而且又是在經濟危機之后的合并。
TCL利用裁員后產生的大量自由人員的機會,從臺灣引進了近百人的相關技術團隊。同時,TCL還接到了前LG顯示業務副社長金旴植的加盟電話,隨金旴植同來的,還有十幾位韓國專業技術人員。
2010年1月,承載8.5代線液晶面板項目的主體華星光電開始動工,這是中國大陸第二條自主建設的8.5代液晶面板產線。
2011年8月,華星光電8.5代線建成點亮,這是深圳速度的又一次重現。投產后的華星光電,成為了TCL最大的利潤來源。
通過華星光電項目的實施,TCL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打通彩電產業鏈的企業,從此中國彩電企業徹底擺脫以往電視成本受制于上游廠家的局面,從產業鏈上游層面掌控了電視市場價格的話語權。
2018年12月8日TCL集團發布重組公告,TCL把包括電視機在內的多項業務,從上市公司TCL集團的資產中剝離出去,整體作價47.6億元,出售給由李東生和其他TCL高管控制的TCL控股。該交易價格包括基準日后TCL集團及TCL金控已向標的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新增實繳注冊資本8.0298億元,TCL控股以人民幣現金支付對價。
重組完成之后,TCL集團所擁有的資產將只剩下華星光電,也就是TCL集團的半導體面板業務。
與重組同時進行的,是TCL控股的兩輪增資擴股,一是第一大股東為TCL高管持股平臺礪達致輝,出資20億元,持股比例30%,二是引入蘇寧易購、惠州國資、深圳國隆資本、恒健控股等戰略投資者,其認繳總金額為40億元。
本次擬出售標的資產包括8家公司的股權,分別是TCL實業100%股權、惠州家電100%股權、合肥家電100%股權、酷友科技56.50%股權、客音商務100%股權、TCL產業園100%股權、簡單匯75%股權、格創東智36%股權。
其中TCL實業為持股平臺,擁有272家子公司,TCL電子、TCL通訊、通力電子等公司股權均由TCL實業持有,而港股上市的TCL電子、通力電子按照持股比例計算,TCL實業持有兩者的總市值將近40億元。
此外,TCL產業園評估值32.94億元,增值14.78億元,增值率81.42%。
這兩項疊加的估值,與-7.98億元的凈資產評估值形成強烈反差,也被投資者認為有“賤賣”的嫌疑。
2019年4月,TCL科技完成家電資產剝離,313家子公司出表,公司由TCL集團更名為TCL科技。
其實,在過去兩年,為了把華星光電分拆出來單獨上市,TCL科技已經申請了兩次停牌。但是,由于國內監管規則的限制,這個方案并沒有成功。之后,李東生才決定新成立TCL控股,把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資產接收過去,只留下華星光電,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華星光電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和更高的估值,畢竟華星光電的多個項目,投資預計高達1800億元,現在正是最需要資金的時候。
通過再一次的企業內部重組,TCL科技為華星光電項目拿到了近50億的資金,也保證了集團內其他業務板塊的資產轉移,而不受到影響。要知道當時京東方的PE(市盈率)是20倍,TCL科技(華星光電)只有10倍,如果TCL科技(華星光電)的PE也達到20倍,那么華星光電的融資是不是就更多了。
這一重組方案,為TCL集團(華星光電)在2020年的各重大投資,埋下了伏筆。
大手筆頻頻
首先,TCL科技選擇與三安半導體的合作,共同開發micro-LED技術。
3月3日,華星光電與三安半導體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成立聯合實驗室,開展 Micro-LED顯示技術端到端開發,加速Micro-LED的試產與應用,實現從新型顯示材料、工藝、設備、產線方案到自主知識產權的全面生態布局。
6月5日,TCL華星與三安半導體在深圳正式簽約,宣布共同投資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聯合實驗室。注冊資本人民幣3億元,TCL華星出資占注冊資本的55%,三安半導體出資占注冊資本的45%。
這次合作的主體,不是上市公司TCL科技,而是上市公司TCL科技的子公司,TCL華星。
其次,TCL科技對重組后的華星光電進行了大規模的增持。
3月31日,TCL科技發布了關于擬對TCL華星增資50億元的公告,增資價格為1.23元/1元注冊資本。增資完成后,TCL科技持有TCL華星的股權比例由88.82%提升至90.72%。
5月28日,TCL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武漢產投發行股份、可轉債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作價42.17億元購買其持有的武漢華星39.95%股權。其中20億元為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47.43%;以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14.23%,即6億元;以現金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38.34%,即16.17億元。
交易完成后,TCL華星直接持有武漢華星85.50%股權。
很顯然,TCL依舊看好顯示業務的投資價值,繼續在華星光電項目上加碼加注。通過增持和收購,TCL將華星光電“雙子星”納入麾下,并實現了絕對控股,這才是TCL科技真正的半導體野心。
第三,是對JOLED的入股。
6月19日,TCL科技再度披露投資公告,擬20億戰略入股JOLED,JOLED是在日本經濟產業省主導下,由松下顯示(Panasonic)、索尼顯示(Sony OLED)于 2015年1月15日設立的OLED面板公司,并于2017年開始進行醫療顯示器用中尺寸OLED面板的出貨,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可生產噴墨印刷式4K OLED面板的廠商。
對JOLED的投資,則從技術層面給華星光電補起研發短板,同時,華星光電獲得JOLED超過10%的股權。
但是TCL科技在面板方面最大的動作,當屬對國內半導體原材料龍頭中環股份發起的收購。
6月13日,TCL科技發布公告,宣布參與公開摘牌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根據中環集團在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轉讓信息,本次股權轉讓低價為109.74億元,受讓方將接手津智資本和渤海國資分別持有的中環集團51%和49%的股權。
公開信息顯示,中環集團是天津市國資委控股公司,旗下控股及參股企業多達250余家,其中中環股份、天津普林、七一二、樂山電力四家是A股上市公司。
TCL最為看重的中環股份,是國內單晶硅龍頭企業,市場份額占比高達65%,圍繞硅材料,中環股份形成包括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太陽能硅片、太陽能組件等業務板塊。
對于聚焦半導體顯示及半導體材料的TCL科技來說,中環股份是不可多得的半導體材料標的,這對于打造TCL科技的供應鏈閉環,有著非常大的補充作用。
隨著TCL不斷加碼半導體顯示及材料,其版圖也日益清晰,但是,未來的世界是萬物互聯的物聯網、5G時代的世界。
TCL科技有能力承接TCL龐大產業物聯網重擔的,似乎只剩下TCL通訊了。于是,TCL的左右手互搏術,又一次閃現江湖,距離上一次,堪堪過去一年而已。
嬗變可期
6月29日,TCL電子發布公告,擬斥資15億元人民幣收購TCL實業旗下全資子公司TCL通訊100%股份。
與此同時,TCL電子將所持有的茂佳國際100%股份作價人民幣25億元,售予TCL實業,后者將以現金方式支付。
公告發布后,TCL電子股價暴漲,截至7月10日晚收盤,TCL電子股價已漲到至4.59港元,創下近一年的歷史新高。
此番一買一賣,TCL電子將獲得10億元現金交易的“套現”收入,TCL電子表示,該筆資金將主要用于進一步提升TCL品牌業務市場份額、加大“AI x IoT”研發投入、擴大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以及布局智慧商用顯示。
一方面,TCL通訊作為資產,通過該筆交易,裝入到上市公司TCL科技的資產中去。自2016年9月TCL通訊私有化退市后,其歸屬一直不明確,2017年10月,TCL通訊向紫光集團、云南城投、Vivid Victory Developments Limited轉讓49%股份,轉讓價格為4.9億元,估值僅為10億元。現如今TCL科技以15億元收購,也算是誠意十足。
另一方面,TCL電子剝離代工業務后,從一定程度上說,有利于公司提升管理效率,避免與代工客戶產生直接競爭關系;有利于公司專注發展TCL品牌,進一步加強TCL自主品牌市場優勢。
其實這些都是明面上看得見的信息,真正的戰略,也許只有指定戰略的人才清楚。
在長達三十年的資本游戲中,TCL有成功,也有失敗,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排頭兵,和中國家電行業的重要玩家,TCL所進入的領域,基本上都是通過與其他公司合資進入,然后回購合資公司股份,完成在行業的立足。
包括國際化也是一樣,先通過合資,然后回購,然后進入的方式來。
這樣的操作,其實每一步都十分的危險,指不定什么時候就碰到雷了。
我們看好TCL,通過剝離、重組、合并來實現手中資產的最優配置,將來的半導體顯示和半導體材料、物聯網所涉及的優質資產TCL華星及TCL通訊,已經放入到TCL科技的口袋。
而TCL品牌所代表的家電如電視等,通過剝離代工,進一步聚焦品牌化運作,進一步突出品牌的實力,這些固有的TCL品牌資產,隨著代工的嘉茂被TCL實業收購,TCL電子將圍繞TCL品牌,打造大家電的LOT。
吸收了嘉茂的TCL實業,繼續作為控股平臺,繼續持有各種不同的子公司、控股公司股份。
TCL品牌所代表的傳統家電行業,正朝著LOT方向邁進,而TCL科技,則通過投資、增持以及收購,將觸角覆蓋了整個顯示面板的供應鏈,成為供應鏈控制的頂端玩家。
武漢的華星光電第六代AMOLED柔性顯示屏T4產線,一期產能爬坡和良率已達到商用級別,并已經完成對客戶(如小米)產品的交付和上量,二期和三期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
深圳華星光電項目的T7產線,已進入到設備搬入階段,該條產線是華星光電的另一條重要的AMOLED柔性顯示屏項目,預計將于2021年一季度實現量產。
同時,惠州高世代模組廠月產能突破400萬片,并推進以8K及80吋以上超大尺寸為主的智慧工廠二期建設,預計2020年底實現量產。
在8月28日獲得的蘇州三星8.5代線,其設計產能110K/月,2019年三星蘇州工廠約占三星液晶面板產能的27%,占全球大型面板產能的2.8%。
TCL在TV面板市場的份額在今年第二季度提升至全球第二,中小尺寸業務LTPS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第三,柔性AMOLED智能手機面板穩定供應品牌客戶旗艦機,出貨量躍居全球第四,這些都是用錢砸出來的。
TCL科技COO兼CFO杜娟表示,“TCL科技聚焦大數據、智能制造、半導體顯示及材料三大塊業務,公司作為一個技術領先科技公司,在研發投入方面會越來越多,同時強調市場導向。”
這頭中國雄獅,在“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統)沒臉(顯示面板)”的大背景下,通過不斷的整合,正在突破“臉面”這一困局,在中國面板市場,形成的“兩超(京東方及TCL)多強(維信諾、深天馬及上海和輝)”的格局中,TCL位列其中。
參考資料:
1、尹校軍著.《融資·融合 互聯網時代的資本大融合》.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2017.01.
2、毛蘊詩,汪建成著.《廣東企業50強:成長與重構》.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11.
3、徐洪才主編.《中國資本運營經典案例:創新篇》.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01.
4、中國現代企業文化研究會編.《TCL的多元競爭》.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2.02.
5、華泰證券.《5G推動消費電子持續創新,國產替代大潮勢不可擋》-2020.06.23.
7、陳春花,趙曙明,趙海然著.《領先之道》.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6.09.
8、段贊君 編著.《管理越簡單越好 4》.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1.07.
9、熊焰著.《中國流:改變中外企業博弈的格局》.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07.
* 本文內容均為公開信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筆者處理;如有引用,請注意數據準確程度,并謹慎采用。
* 筆者作為獨立撰稿人,和文中提到的任何公司沒有任何利益關系,且本文不能作為任何投資參考,僅供閱讀之樂。
何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