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穆 炳 森
大家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許多朝代都曾經出現過,像周幽王姬宮涅,秦二世胡亥,漢成帝劉驁、唐僖宗李儇、宋徽宗趙佶等不用心治理國家,只知吃喝玩樂的“昏君”。但是,有一個朝代統治中原長達近三百年,經歷了十幾代皇帝,卻沒有出現一個“昏君”,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清王朝。
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到宣統帝溥儀結束,共有十一位皇帝(因為皇太極改“滿”為“清”,故從他算起)執政,他們無論能力大小,都能盡心盡責的干好本職工作,大部分人還卓有成效,這種情況在皇權時代里是非常罕見的。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力量的支撐,促使清朝皇帝老爺們如此勤政呢?
一、皇族教育必不可少
清朝建立后,皇太極就意識到沒有文化恐怕不能統治好天下。由于他對漢文化十分仰慕和崇尚,不僅在皇宮中設立了“弘文院”,成為皇族們學習的場所,而且還從遼東找來一個叫龔正陸的漢族知識分子教授漢學。
皇太極還派人把《四書》、《六韜》、《三略》等書翻譯成滿文,讓皇親國戚和大臣們學習。皇太極相信,教育是社稷鞏固的基礎,只有抓好教育才能使得江山代代相傳。史載:“皇太極為鞏其權,譯漢書欲皇室習之。”事實證明,皇太極是非常有遠見的。
滿洲人入關后,對教育更為重視,把皇子們學習漢文化放在首位,不但聘請當代有名的漢人學者充當經筵講官,如康熙的老師陳廷敬、傅以漸,乾隆帝的老師朱軾,后來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師夫翁同龢等,專門教授漢文化,而且錄用漢人做官,使滿漢兩族融為一體。即便是有的皇子當了皇帝,還仍然要繼續學習接受再教育,這個制度,被后代一直沿用。
清宮內設有兩個教育機構,一個叫“上書房”,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一個叫“南書房”,為皇帝聽講和備問、論經、談詩之所。這兩個書房的“行走”(官名),大都是通曉古今,滿腹經綸,“翰林”出身的漢官。
清朝的皇子們六歲就開始讀書,每天都是“黎明即起,上燈放學。”除了皇宮里有婚喪嫁娶和重要的事情放假外,全年無休。皇子們學習的內容,從經史子集、騎馬射箭到滿蒙漢文,作詩答對寫文章統統都要學,還要定期考核,如不過關必受懲罰。
皇帝在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時間到南書房聽“侍讀”講課,學習古今興衰史和治國道理。拿雍正帝來說吧,他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到南書房聽課,而且做到風雨無阻,為學子們做出了榜樣。
由于清廷有著如此良好的教育制度和強大的師資力量,再加上徒弟們刻苦的學習精神,故皇帝們都能知書達理,深諳治國之道,做到勤于政事。
二,存在憂患意識
清朝當時大約有三億漢族人,滿族只有三百萬,是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要統治如此大的漢人國家,朝廷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壓力極大,這就促使他們在治理國家方面從不敢怠惰,總是殫精竭慮。
由于清朝前中期皇帝上位時年齡較大,時間寶貴,他們更是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順治、康熙兩帝不用說,就拿雍正帝當例子吧,他即位的時候已經四十四歲了,據說執政十三年中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通宵達旦,根本沒有禮拜天和節假日。他除了批改奏折,召見臣工外,還要抽時間督查皇子們的學業。
據宮廷史料記載:“今上忙于國政日理萬機,且督子教學,龍體每況日下。”由于雍正帝為國事操勞過度,再加上常服“仙丹”,五十七歲便命歸黃泉(坊間傳說是被呂四娘刺死的,不足為憑)。可見雍正帝是累死的,但是他對開創“康乾盛世”作出的貢獻,得到了后世高度評價。
到了晚清,雖然咸豐、同治父子兩人執政時間都很短,但是他們對工作還是很勤勉的,尤其是在平息太平天國的戰事中竭盡了全力。光緒時期,由于慈禧老太太“垂簾聽政”,皇帝是個傀儡,但載湉仍然非常勤政。他看到朝政日益衰敗,心急如焚,為使國家重新振興,在老太太放權的幾年中,他重用康有為等人搞了“戊戌變法”。變法雖然失敗了,他也被囚禁致死,但從中反映出了皇帝想通過變法使國家富強的愿望。可以說,他也不是一個無為之君。
再就是清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宣統溥儀,他雖然只坐了三年皇位,退位后仍念念不忘恢復祖業,他不但拋出萬貫家財賄賂收買能夠幫他復辟的人士,而且甘當漢奸傀儡,建立“滿洲國”依靠日寇企圖恢復清朝。溥儀的做法雖然是癡心夢想,受到了國人的指責和唾棄,而從另一面看,他還是比較勤政的,不是一個只知吃喝玩樂的昏君。
三,吸取前朝覆滅教訓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因素使得清朝皇帝專心國事,勤政圖強。大家知道,清朝是趕跑李自成,打敗腐朽的明朝奪取政權的,作為一個后來者,自然要吸取前朝失敗的經驗教訓。清朝深知,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后期出現了皇帝怠惰(幾十年不上朝理事),形成宦官干政,大權旁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造成了天下大亂,起義頻發所致。對于這個教訓,從皇太極開始就非常重視,他一再告戒子孫“明亡之訓,吾當戒之”。
為此,清代除繼承了明朝的先進制度外,還專門設計了很多適用于本朝的條例。例如:后宮、宦官不準干政;太監不能出宮等制度。同時設立軍機處和各類衙門,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無論大小事情都由他一人說了算。這樣不僅避免了大權旁落,同時也促使皇帝必須“勤政”。
清朝在選拔儲君方面,也與前朝有所不同,是采用“重德不重才,立賢不立長”的方法來立儲的。拿康熙帝來說,他選擇的是“穩重厚德”四阿哥胤禛接班。道光帝選擇了“賢良全德”的皇四子奕詝(這其中有師傅杜受田的幫助),而舍去了“聰慧才具”的皇六子奕?,做到了擇優錄用。
總之,清朝這十一位皇帝的能力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是不一樣的,治理國家的結果也差別很大,但不管怎樣,他們卻都落了個“勤政”的好名聲。
我們之所以說清朝沒有“昏君”,是相對而言的。也就是說,他們中間沒有出現像“秦二世”、“宋徽宗”這樣出名的亡國之君罷了。
參考資料:1《清史稿》,2《正說清朝十二帝》,3《皇太極軼事》,4網絡資料。
高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