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小柒(香港城市大學學生)來源:觀象臺香港疫情近日持續升溫。截至2月19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公布,香港新增606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46763例。在香港城市大學就讀的小柒,記錄了這輪疫情期間的親身經歷、身邊同學的故事以及她眼中疫
文/小柒(香港城市大學學生)
來源:觀象臺
香港疫情近日持續升溫。截至2月19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公布,香港新增606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46763例。
在香港城市大學就讀的小柒,記錄了這輪疫情期間的親身經歷、身邊同學的故事以及她眼中疫情下的香港。
窗外又傳來了救護車的聲響,由遠到近,然后由近到遠,我的心跟著提了起來,然后長舒了一口氣。幸好開走了,不是我們這一棟。
上周以來,香港新冠疫情人數飛漲,從內地來香港讀書不滿一年,我的內心遭遇前所未有的惶恐,這是從未有過的人生體驗。三周前,我們這些內地生就已經從面授改為網課了,據我所知,像我所在的香港城市大學一樣,香港大學都已經全面上網課,來應對眼下日益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
幾乎全天候,我們都待在家里,哪兒也不敢去,窗外不時聽到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聲音:一輛、兩輛、三輛……我在心里默默數著數,多的時候一天內可以聽到七八次,每次聲音響起,我和室友瀟瀟都會默契地相視苦笑一下,每每內心剛放松下來又很快被警報聲拎起。
小區里來接確診患者的救護車
不好的消息傳來,香港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的相關人士研究預測,這新一輪疫情,將可能導致本港25萬人以上感染。回想才過去半個多月,疫情已經面臨這樣糟糕的境地,我的生活毫無意外地將被這一輪新冠疫情打破,校內外、身邊的好友告訴我,越來越多的不明源頭的確診病例已經出現。
為什么香港疫情會變成這樣?我不知道,這個答案誰能告訴我?
疫情返場,年夜飯取消,維港煙花取消
香港這一輪疫情的來臨,有點出乎意料,超出很多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的想象。
去年12月底,全港人民渴盼通關的消息,如今淪為緘口不提的空想,遙遙無期。
1月28日,大年除夕前三天,我起床前,例行看了一眼新聞報道的疫情情況:“新增164例”。雖然報道說本港已創疫情單日最高,但相對于全港幾百萬人口來說,我也沒有太放在心上。和室友波子乘地鐵去學校,上放假前的最后一節課,還津津有味討論著,過年放假去哪兒玩,這是大部分在香港大學生最平常的一天。
不過,香港政府對疫苗的宣傳力度明顯加強,各種廣告、標語已經在城區隨處可見,港府還出臺規定,強制市民在2月24日以后須接種疫苗,才可進入食肆(飲食店)等場所。
我也將接種第三針復必泰疫苗提上了日程。在網上查閱了諸多資料,知道每個疫苗點當日派發的疫苗數量有限,且在內地打的前兩針在香港沒有記錄,想在香港打第三針無法網上預約,所以只能到線下排隊打疫苗。
朋友小月早先已完成接種,告訴我她的所見所聞——許多香港的疫苗接種點,每天還沒開門就排起了長隊,甚至可能出現輪到了卻不能當天打的情況。
1月29日,平時不早起的我,早上7點就起床了,8點左右趕到威爾斯親王醫院,一看果然如此,前面已經排了許多前來打第一針的老年人,我是第23個。所幸起得早,當天上午十點半我就打完了疫苗。
1月31日,除夕,“本港增92例確診”,疫情似乎有些好轉的跡象。但整個城市依舊不見熱鬧,餐廳的年夜飯因禁堂食而取消,維港煙花和各式鬧市也消寂在疫情的陰霾下。我們邀請了朋友來家里做了一桌大餐,許下了疫情快點過去的新年愿望。
2月4日,天氣轉暖出了太陽,“確診加初步確診破300了,咱還上島嗎?”“不了吧,我害怕,這樣下去很快就要破千了。”即使打了第三針,我與室友們的旅游計劃因疫情的返場而擱置。
去年內地也有不少地區出現疫情波動,但確診數量基本控制在百例,日新增確診幾乎不超過兩位數。
我萬萬沒想到,香港確診破千的日子居然會來得如此快——那天是2月7日,剛過完年假,手機推送了當日新聞:“本港確診數飆升至614宗,初步確診亦超600宗”,意味著確診加初步確診的總數已經破千。(初步確診指市民在衛生署之外的地方做檢測后結果呈陽性,需經衛生署復檢才算確診。)
當天,政府表示將不再詳細列出個案詳情,改為只公布有確診病例的大廈。我感到震驚,這與內地政策大相徑庭,我記得每當內地有一例確診,政府就會詳細公布病例的出行軌跡和所在時間,而香港的這一政策,意味著我即使與確診病例同時段出現在同一地點或乘坐同一輛車,可能都無從知曉。
疫情之下,公共交通顯然是潛在的感染途徑,不少港鐵工作人員也感染了疫情。為了提倡市民私家出行或減少出行,港鐵及巴士在非繁忙時段各線延長了一到兩分鐘的等待時間,減少了一些班次。許多人也選擇打的士出行以盡可能減少人員的接觸。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方便滯留社區的確診者去往診所,香港街頭出現了上百輛帶藍白條標識的抗疫的士,患者可以通過網站或電話預約。
疫情當前,香港各大學紛紛發郵件通知網上授課。2月13日,我的郵箱里也收到學校的緊急事故應急小組通告:“B學期全面實施網課。”于是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除了買菜取快遞,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六港幣菜價飆升5倍,市民搶購超市物資,“團購自測盒”,準備打持久戰
從疫情猛增過千的2月初到目前為止,將近兩周,我只出了三次門,兩次去買菜囤糧,一次去自提點取新買的防疫物資。
生活圈子變得局促了起來。去超市或街市買菜的頻率從每周兩三次變成了每周一次,后來因為跨境口岸多名司機感染,蔬菜供不應求,街市的菜價從原來的五六港幣一磅飆升到三十港幣一磅,去晚了會發現百佳、惠康等超市的菜區早已空空如也。
在冰箱囤菜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上一次買菜是2月14日,我以為工作日人會少一些,但來到百佳,發現并非如此。
早上9點,推著大號買菜車出門,一進超市便先趕去了蔬菜區,貨架上只剩了些生菜與小青菜,每日都離不開蔬菜的我一次性拿了三大包。轉戰其他菜區,卻只剩下一些進口的五六十港幣一小袋的番茄、土豆等食物,其他菜消失了蹤影。
接著我又去了冷鏈區,一口氣拿了三大袋餃子和兩盒叉燒包,在不想做飯的時候,它們變成了首選。因為鮮豬肉放不長久,我只拿了一盒當天燒,另外買了些冷凍的雞翅、魚蝦等肉類,“都拿一包吧,要吃一周呢!”我心想。
從百佳出來,我又去了對面的街市,這里的菜比較豐富,價格卻基本都比平日翻了倍。挑了三個番茄、兩個土豆和一袋金針菇,“40!”老板說。“這年頭快吃不起菜了!”我暗自打趣道。
在家過了兩天,看似平靜的日子又被打破了,手機里的新聞推送顯示:“2月16日本港增4285宗確診,另有7000宗初陽”,這意味著,合計病例破萬了。
學生群炸開了鍋,“為什么還不開展全民檢測?”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有同學發現居住的單元出現了感染病例,卻也沒有被強制檢測——這如果在內地,一定是圍封強檢火速開展。
我也在群里跟大家分享了我的經歷:“大年初一與確診案例同時段出現在了車公廟,但只是收到了安心出行APP發出的潛在感染通知,提醒我自愿并非強制進行檢測。想想都后怕。”
這時,又有同學連發了幾張網上看到的公立醫院現狀圖,令我感到震驚。目前香港各大公立醫院的急診爆滿,病床使用率已超出負荷,照片中,許多患者無法進入醫院,在只有十幾度的寒冷的微雨天,許多人只能躺在室外搭建的露天病床上等待救治,并用錫紙包住身子保暖。
“醫療系統幾近飽和了。”
“最近看病還是別去急診了,太危險。”
“我看小紅書有人是輕癥患者卻不能入院治療,只能在醫院開了藥,居家隔離。”
“這是京東防疫專區的鏈接,在上面購買口罩或醫療用品,基本一兩天能收貨,分享給大家。”
“有人出連花清瘟膠囊嗎,好多藥店都已經售罄了,想備幾盒。”
群里的學生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來。看到大家的討論,我也翻出了自己的藥箱,看著之前從內地帶來的四盒連花清瘟膠囊,莫名安心了一些。
正當大家議論紛紛時,有同學發來一個群二維碼,“自測盒團購”,我立刻掃碼進了群。據群主介紹,在家只要二十幾分鐘,防疫自測盒就能簡單地檢測是否感染,準確性能達到95%以上,原價100多港幣,團購價60一盒。
聽聞此,我下單了5盒以備不時之需。
每天報平安,歸家路漫漫,入境名額已經被黃牛炒高
2月17日,在家里寫作業的我突然接到爸媽的視頻電話,“香港疫情上熱搜了,好像又翻倍了,肯定還有沒檢測出來的,千萬保護好自己,一定注意,每天報一下平安。”
“別擔心,我不怎么出門,出門也會戴口罩與手套。”我安慰道,雖然內心充滿焦慮,但還是想讓父母盡可能放心。
父母微微皺著的眉頭顯然表達了他們的不安,“真的太嚴重你要不回來吧。”媽媽說。
“回去至少隔離三個星期,隔離費用將近上萬,萬一接下去的暑期小學期要面授,我又要回香港,到時候隔離兩次太麻煩啦。我還是留下吧,應該會好轉的。”
“那如果出門,務必帶好消毒液,做好防護措施。”叮囑了千百遍的話,爸媽依然每次都會說。
是否要回內地,是近期在港就讀學生們最糾結的問題。網友們都戲稱逃離疫情地區的做法為“跑毒”,離開香港能減少被感染的風險,卻可能面臨復雜的隔離流程,留下來則減少了奔波,但身處疫情中心難免坐立難安。
幾天前,大學校友小夏來問我要不要走,說她三千多在攜程買了香港直飛上海的機票,準備23號飛回內地,“沙田區太嚴重了,本來打算三月份票價降一些再走,想想還是早點回家。”
我的廣東室友瀟瀟也在收拾行李,她提前一周搶了19號去珠海的巴士票。“本來想從深圳灣口岸入境,搶了三天健康驛站的名額,但名額每次都秒沒。”她無奈地說。
預約深圳健康驛站房間是從深圳灣口岸入境的必備一步,預約成功后系統會生成通關當日有效的預約確認單,有了它才能順利入境。瀟瀟猜測名額都被黃牛搶走了。“我也在群里聽說了,黃牛開價高達2000元以上,還有被騙的。”另一個室友附和道。
因為檢測點人員流動多,擔心在做核酸時接觸到潛在陽性患者,瀟瀟不敢去檢測點,便找了灣仔的一家私立醫院去做核酸,打車花了三四百,做一次核酸總共花費了一千多港幣。“真貴啊,回家真難!”瀟瀟嘆氣道。
之前選擇來香港讀書,除了考慮到專業、費用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離家最近,比起跨越海洋的美國、英國等地,從香港回家應該會簡單許多。但小夏和瀟瀟的經歷告訴我,搶票、做核酸、到目的地集中隔離……如果疫情不可控的情況再發展下去,從香港回家的路也并不容易。
晚上八點,是往常香港最熱鬧的夜生活時間,我站在窗邊看著城市的街道,路上車流依舊,可行人卻明顯少了許多。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城市似乎依舊和往常一樣仍在運轉著,卻少了些煙火氣,這輪疫情何時能停更,出現好的跡象,還是像現在這樣向上不斷觸目驚心地爬升?
雖然還是料峭天寒,我希望早日等來春暖花開,這個城市能恢復平常,我也能繼續回歸校園,擁抱香港自由的山海、空氣和陽光。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