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4月11日晚,vivo首款折疊屏vivoXFold正式發布,起售價8999元,與定位高端商務大屏旗艦的XNote組成了雙旗艦。這兩年,vivo旗艦機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一代比一代強,X數字系列的影像旗艦地位也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將折疊屏同樣歸于X
4 月 11 日晚,vivo 首款折疊屏 vivo X Fold 正式發布,起售價 8999 元,與定位高端商務大屏旗艦的 X Note 組成了雙旗艦。
這兩年,vivo 旗艦機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一代比一代強,X 數字系列的影像旗艦地位也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將折疊屏同樣歸于 X 系列,顯然也是有 vivo 的深思熟慮,一方面可以讓 vivo 在高端旗艦機市場更加聚焦和專注,而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vivo X 系列也逐漸變成一個無上限,充滿無限可能的品牌符號。
回到產品本身,這款姍姍來遲的 vivo X Fold 折疊屏在卷軸、屏幕、配置、影像等全方面拉滿:
1、航天級浮翼式鉸鏈,支持懸停,獲全球首個 30 萬次 TUV 萊茵折疊無憂認證;
2、全球首發內外雙 120Hz E5 屏幕,獲 19 項 Display Mate A + 折疊屏認證;
3、首發雙 3D 超聲屏幕指紋
4、高通驍龍 8 + 高通深度定制 SPU,66W 有線、50W 無線、10W 反向,配 80W 雙 C 口充電器;
5、全焦段蔡司四攝,有超大底也有潛望鏡,以及蔡司光學鏡頭、蔡司 T * 鍍膜等。
一:外觀設計、內外屏幕、鉸鏈
1、外觀設計
先看攝像頭,vivo X Fold 的設計與 vivo X Note 如出一轍,同樣是采用了方圓天階設計,圓形的四攝模組位于方形的“天階”之上,右側采用了大面積的留白,右上角有明顯的蔡司小藍標。
圓形鏡頭模組和方形的裝飾件之間,有微曲延伸的玻璃面銜接,這種連續玻璃曲面巧妙的過渡了攝像頭模組的突兀感。
影像模組外圈還增加了金邊以及光暈紋理,這種設計緩沖了整個影像模組帶來的視覺沖擊力,不會讓人覺得過于粗獷。
機身后殼,依舊是藍廠這兩年摯愛的素皮工藝,其中,IT之家拿到的梧桐灰版本,還采用了獨特的雙拼色處理工藝,在機身一側有一道類似高檔皮質產品中常見的拼接縫線設計,高級質感滿滿。
細節設計上,vivo X Fold 中框采用了與機身同色的金屬磨砂工藝,在貼近內屏的那一側的中框上,還有一圈 CNC 高光倒角;
折疊狀態下的左側,除了音量鍵、電源鍵外,還有獨立的物理靜音鍵,對于商務辦公人士來說,物理靜音鍵確實有著實質性的作用,比如某些會議場合下,只需向下撥動開關即可開啟靜音。
vivo X Fold 還可以通過系統設置,選擇媒體音量是否跟隨靜音鍵關閉 / 打開,實現真正的“一鍵靜音”。
另一則則是轉軸部分,外漏的區域采用了大面積的留白。
機身頂部,有碩大的揚聲器開孔,以及紅外線;
機身底部,則是麥克風、揚聲器、SIM 卡槽以及充電口;
此外 ,vivo X Fold 共有三顆麥克風 (頂部 + 底部 + 背后鏡頭組),以及氣壓計,可在指南針中實時顯示氣壓和海拔。
折疊狀態下,vivo X Fold 三圍 162.01*74.47*14.57~14.91mm;
展開狀態下,vivo X Fold 三圍 162.01*144.87*6.28~7.40mm。
重量為 310g 左右,單手握持存在一定的墜手感。
vivo X Fold 的外包裝與 vivo X Note 一樣,體積碩大,同樣是抽屜式設計。
配件方面包括耳機、取卡針、充電器、1.5m 數據線,沒有贈送保護殼。
不過,這一次,vivo X Fold 標配的充電器,竟然是 80W 的雙 Type-C 口氮化鎵充電器,插口可折疊,還采用了雙 C 口!還支持 PD 快充,可兼容市面上多數的手機、平板以及筆記本等電子設備的充電需求,良心啊。
2、屏幕
vivo X Fold 折疊狀態下的外屏尺寸為 6.53 英寸,2520 × 1080 分辨率,長寬比為 21:9,沒有“遙控器”比例那么夸張,外屏和全面屏手機并沒有太大差別。
這塊外屏還采用了 E5 三星鉆石排列,以及擁有 120Hz 高刷,與同樣是 120Hz 的內屏搭配使用,不會存在因為刷新率不同,導致體驗上的割裂感,這一點,我想沒有折疊屏用戶會拒絕。
外屏的右側采用了微曲設計,因此在亮屏觀感上,左側的邊框會略寬一些,導致視覺中心略微偏右。不過對于一款外屏不殘廢,可以正常使用的折疊屏來說,這么說有點“吹毛求疵”了。
vivo X Fold 展開之后則是 8 英寸、4:3.55 長寬比、分辨高達率 2160*1916 的超大內屏,視覺體驗媲美小平板。
這塊內屏同樣采用了 E5 材質,同樣支持 120Hz 高刷,還達成了全球首款 19 項 Display Mate 表現記錄,并拿到了整體 A + 級別的認證,幾乎是目前折疊屏最頂尖的屏幕。
不僅如此,屏幕和外屏采用了一致性校準方案,有著幾乎一致的色彩與顯示,內外屏切換過程中視覺感受連貫。
在設置中,vivo X Fold 還提供了一個開關,用于決定折疊后,外屏是否接力內屏內容,你可以選擇折疊即鎖屏,也可以選擇折疊屏外屏亮起接力。
3、3D 超聲雙屏幕指紋
vivo X Fold 內外屏均搭載了 3D 超聲屏幕指紋(內屏指紋位于屏幕右下方),相較于光電指紋,超聲波指紋在解鎖率、速度、抗干擾性、安全方面都要更更高一級別,同時無懼強光,夜晚使用也不會出現突如其來的強光“亮瞎眼”。
(GIF 演示)
相較于傳統折疊屏的側面指紋,vivo X Fold 的屏幕指紋還不會出現誤觸等問題,對于習慣左手持機的用戶來說,側面指紋的誤觸率確實很容易讓人抓狂。
由于內部堆疊等原因,vivo X Fold 的 3D 超聲雙屏幕指紋面積沒有 vivo X Note 的那么大,因此第一次錄入指紋的時候需要錄入十多次,同樣也不支持應用快捷啟動。
不過,vivo X Fold 支持“指紋單屏錄入”,比如在外屏錄入指紋后,該指紋同樣能夠解鎖內屏,無需在內屏第二次錄入。
4、鉸鏈及懸停交互
最后講一下大家更關心的鉸鏈。
鉸鏈是折疊屏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部分,因為在折疊屏“好不好用”這個問題之前,鉸鏈決定了折疊屏“能不能用”。
因此,各大折疊屏廠商都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宣傳自己的鉸鏈有多牛 x,藍廠也不例外。
vivo X Fold 采用了「航天級浮翼式鉸鏈」,名字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事實上這個鉸鏈也確實用到了航天材料,比如屈服強度是普通不銹鋼的 3 倍的鋯合金、應用于飛機起落架和旋翼航空器轉軸的 FS53 航天高強度鋼、應用于火箭發動機外殼材料的 18Ni250 等等。
這些名字繞口的材料,讓 vivo X Fold 得以實現重量輕,強度高,平整度更好的轉軸設計。
此外,vivo X Fold 還帶來了浮動中板設計、UTG 超韌玻璃,以及,行業最小的 2.3mm 彎折半徑的水滴型設計,進一步優化折痕。
最終,vivo X Fold 實現了“折痕窄且平”,以及 30 萬次折疊無憂。
30 萬次折疊雖然在短時間內無法驗證,但既然 vivo 敢喊出,那就是底氣所在。
至于折痕問題,就筆者的實際體驗來看,vivo X Fold 的“折痕”是存在的,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它不會讓你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因為屏幕中央的折痕分分鐘“出戲”。
vivo X Fold 的折痕區域相對較窄,息屏狀態下,只有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才能感受到,或者是用手指在屏幕中間來回滑動,才感受到屏幕是不平整的。
還是那句話,如果有人非盯著折痕問題不放,那肯定也不是折疊屏手機的用戶,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了解三缸機的用戶遠比買過三缸機的用戶更在意抖動問題。
下圖為連續使用一周,每天開合 100 次 + 的 vivo X Fold 折痕情況:
(強光下,旋轉特定角度才能看到折痕,亮屏狀態下幾乎可以忽略)
同樣,折疊屏形態,讓 vivo X Fold 實現了手機在折疊、展開之外的第三種使用形態“懸停交互”,vivo X Fold 支持約 60-120 度懸停,在功能上支持懸停延時攝影、腰平取景、QQ 懸停視頻通話,低角度拍攝,以及懸停觀影、懸停閱讀及輸入等功能。
(懸停拍攝)
不過,vivo X Fold 的懸停只支持內屏,這塊素質相當出眾的外屏,懸停的時候不能用(外屏朝向你),有些可惜,希望后期 vivo 能夠通過 OTA 升級。
二、內屏生態、交互體驗
1、大屏交互
折疊屏在展開狀態下,嚴格意義上講就是一臺接近方形的安卓平板,折疊屏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屏應用的適配和交互優化上,這也非常考驗折疊屏廠商的軟實力。
(應用分屏)
在內屏的系統交互方面,vivo X Fold 基本延續了 vivo Pad 上的那套操作邏輯,包括三指上滑應用分屏、支持應用分身,支持分屏小窗同時啟動等。
首先是“應用分屏”,兩個不同的應用同時現在在大屏上,操作也很簡單,只需三指上滑。
(IT之家、京東分屏)
其次,是應用分身,這個功能,在 vivo Pad 上叫“應用多窗”(很奇怪為什么命名沒有統一)。
簡單理解就是內屏上,一個應用,兩屏顯示。
以IT之家為例,首頁瀏覽時,應用全屏顯示,當打開第二顯示層級時,應用會自動左右分屏;在諸如京東、淘寶等應用,打開即呈現分屏狀態。
(IT之家應用分身)
不過,就實際體驗來看,vivo X Fold 支持應用分身的 App 數量,遠沒有 vivo 平板 3200 款主流應用那么多。但是,這里要強調但是了 —— 在系統設置里,vivo X Fold 提供了“應用顯示比例”選項,你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選擇應用顯示比例,包括全屏、4:3 和 16:9。
這里以網易云音樂為例,由于未適配“應用分身”,在內屏打開狀態下,應用會自行放大鋪滿整個屏幕,此時顯示內容是比不過傳統手機的。
(全屏顯示比例)
這時候你可以設置為“16:9”顯示比例,雖然兩邊留有黑邊,但也盡可能的讓應用顯示的更完整。
面對沒有適配應用分屏的應用,這個功能很實用。
(16:9 顯示比例)
vivo X Fold 呼出小窗的方法也是非常簡單”,全屏狀態下,屏內左下角上內劃動,即可迅速調出小窗模式,拖動左下角,可以切換小窗大小,最小化變成浮窗。
(小窗手勢)
此外,vivo X Fold 提供了「快速啟動應用欄」,屏幕邊緣返回手勢側滑,停頓即可調出應用側邊欄,點擊側邊欄的應用,同樣以小窗的形式出現。
vivo X Fold 還支持設備互聯,可以和 vivo Pad 平板搭配,實現內容跨屏同步、任務跨屏同步等。
這部分,IT之家在 vivo Pad 的評測中有深度體驗,感興趣的小伙伴可點擊此鏈接進行了解。
(多設備互聯)
2、大屏生態
首先是用戶最關心的微信,vivo X Fold 的微信同樣支持平板模式登錄,很多折疊屏用戶都是雙機黨,這樣一來,兩臺手機都能同時登陸微信,豈不樂哉?
在軟件方面,vivo X Fold 帶來了琥珀掃描、量子套件、原子筆記。這些功能,IT之家在 vivo X Note 的評測中都有講到。不過,憑借更大屏的優勢,這些應用在 vivo X Fold 上的體驗要更加出色。
(琥珀掃描)
琥珀掃描由 vivo 開發,無廣告,不收費,支持文檔掃描、證件掃描、文字提取、表格識別 / 拍照轉 PPT 等核心功能。對于經常使用 OCR 掃描的用戶來說,這個功能可謂量身定制了,畢竟市面上 OCR 掃描應用質量參差不齊,有些有廣告,有些還要收費。
原子筆記整合了筆記、待辦、文檔等功能,支持云同步(包括 PC、平板、手機端)。
原子筆記集成了 vivo 文檔,支持諸如 Word、PPT、Excel 等等 42 種格式的文件,無需下載諸如 WPS、Office 等辦公套件了。而 vivo X Fold 的大屏,看 PPT、Excel 等文檔的優勢更是不言而喻。
(原子筆記)
「量?套件」是一個針對 PC 端的應用,其集成了 vivo 的原子筆記、日歷、照片、原子閱讀等功能,在手機、PC、平板任意一處編輯,都能實現自動同步。
借助「量?套件」實現手機和 PC (支持 Mac、Win 雙平臺)之間的跨設備互聯,兩款設備間還可互相拖拽內容,包括支持相冊、原子筆記和微信等應用拖拽。
3、隱私安全
vivo X Fold 搭載的 OriginOS 同樣圍繞商務體驗進行了重點升級,特別是在隱私安全以及辦公方面帶來了諸多全新的功能。包括高通 SPU 芯片級的安全防護、原子隱私系統、Jovi 輸入法 Pro、極簡瀏覽器、攝像頭檢測,以及云端遠程鎖定 SIM 卡、智能隱私保護等功能。
總的來說,vivo X Fold 在大屏優化上確實是用心了。但這里還是要提一個小建議,在系統設置中,關于應用分身、應用顯示比例等一系列關于“大屏交互”的開關隱藏的比較深,用戶找到相關的功能設置不太容易,如果能夠像 OPPO 折疊屏那樣,直接在設置中加入一個“大屏專區”的二級菜單,體驗顯然要更好一些。
三、蔡司影像體驗
作為一款折疊屏,vivo X Fold 是少有的,在影像方面沒有妥協的產品,包括折疊屏比較少見的潛望鏡,vivo X Fold 都有搭載。
來看一下 vivo X Fold 的全焦段旗艦四攝:
5000 萬像素 OIS 超大底主攝 、 S5KGN5 、23mm、f / 1.75;
4800 萬像素 114° 超廣角主攝、IMX598 、14mm、f / 2.2;
1200 萬像素專業人像攝像頭 、IMX663 、47mm、 f / 1.98;
800 萬像素 60 倍 OIS 潛望式超遠攝、 OV08A10、 5 倍光學變焦、f / 3.4。
其他方面,包括 、蔡司 T * 鍍膜、Super RAW、自然色彩算法等。
從硬件參數來看,vivo X Fold 與 X Note 在主攝外基本一致,延續了 vivo X70 Pro + 上的那一套,只不過主攝由 GN1 換成了發布不多時的 GN5。GN5,也是 iQOO 9 Pro 上的那枚主攝。
樣張:
默認設置:AI、自動 HDR、蔡司自然色彩關
主攝(室內)
主攝(室內、微距)
超廣角(室內)
主攝(室外、微距)
超廣角(室外)
超廣角(室外)
主攝(室外)
主攝(室外)
在白天成像情況下,vivo X Fold 的表現基本與 vivo X Note、X70 Pro + 非常接近,基本就是一套算法。
嚴格來講,這個檔位的旗艦機,其主攝、超廣角的影像表現,比如曝光、白平衡以及細節的把控,幾乎都挑不出什么問題。更多的差別,還是在于色彩的調教方面,以及是否具備全焦段的影像能力。
以色彩為例,藍廠更強調“記憶色”,因此 vivo X Fold 的樣張色彩相對鮮艷(但并不是飽和度戰士那種),偏冷艷,符合記憶中的色彩。
當然,如果你不太喜歡這套“記憶色”的話,vivo X Fold 同樣提供了蔡司自然色彩,并且是全焦段均支持。開啟該模式之后,色彩要寡淡一些,但色準度更高。
vivo X Fold 提供了 2X 人像鏡頭以及 800 萬潛望長焦,從遠到更遠,都能拍的清楚,這也是 vivo 所強調的全焦段影像能力。
特別是 vivo 的 1200 萬的 2X 人像鏡頭,不僅僅能夠拍蔡司人像,其還有著相當高的成像素質和成片率,得益于 2x 的構圖優勢,筆者在諸如 X Note、X70 Pro + 以及 X Fold 這些影像旗艦的體驗中,這枚 2X 鏡頭的使用率,是要高于主攝和超廣角的。
2X
2X
2X
2X
夜景方面,同樣,蔡司 T * 鍍膜等技術的優勢則會完全展現出來。
vivo X Fold 夜景樣張畫面給人的第一觀感,就是極其的通透、干凈,以及極其強悍的高光壓制能力,成片率非常高。
2X 和超廣角,同樣有著旗艦級別的夜拍素質。
樣張:
主攝
主攝
主攝
2x
2x
2x
超廣角
拍攝體驗方面,得益于折疊形態的優勢,vivo X Fold 支持外屏幫拍、腰平取景、后置自拍、懸停拍攝等功能。比如給女朋友拍照時,你還可以打開“外屏幫拍”,女朋友也可以通過外屏查看拍攝狀態等。
(后置自拍)
(腰平取景,圖自 vivo 官方)
四、性能游戲體驗
把性能放到文章最后,并不代表 vivo X Fold 的配置規格無亮點,主要原因還是 vivo X Fold 配置之外的亮點實在是太多了,不得不把性能部分放到最后。
vivo X Fold 的核心硬件簡單看下:
驍龍 8 Gen1 移動平臺;
4600mAh 電池;
66W 雙電池有線閃充,50W 無線閃充,10W 無線反向充電 ;
12GB+512GB,12GB+256GB,超頻版 UFS 3.1 + 載增強版 LPDDR5,支持內存融合 2.0;
獨立 CS43131 Hi-Fi 芯片;
此外,在底層系統優化方面,vivo X Fold 還帶來了“自研三重全時域性能引擎”,名字很難記,主要是針對流暢、網絡信號、以及功耗三大方面進行了調優。散熱部分,同樣是名字相當難記的“廣域超導納米散熱系統”,散熱面積為 27217 mm2,還擁有 384mg 的納米導熱凝膠。
簡單來看一下跑分:
(機身尺寸大果然有優勢,vivo X Fold 安兔兔輕松跑 100 萬 +)
(同樣,Wild Life Stress Test 連續 20 輪高強度測試,vivo X Fold 穩定性達到了 78.8%,相對友商的驍龍 8,這個成績不錯。)
游戲部分,直接上原神。
測試條件不變:最高畫質、關閉動態模糊,開啟性能模式、30 分鐘、游戲場景選擇野外跑圖 + 打怪,戰斗場景超過游戲總時間 60%,內屏測試。
30 分鐘游戲,平均幀率 41.2fps,前 3 分鐘幀率保持在 60fps,隨后基本全程穩幀 40,后期包括戰斗場景,幀率基本都維持在 40fps 上下,波動變化很小。
從幀率圖來看,vivo X Fold 整體調教依舊是以溫度為第一優先級別。當然,vivo 這么做是也是有理由的,畢竟相較于幀率,商務人士顯然要更在意溫控多一些。
所以 vivo X Fold 的溫控和功耗表現相當出色。
功耗方面,vivo X Fold 成績是 5.8W(2912mW*2),對于驍龍 8 旗艦來說,這個功耗表現屬于較低的一檔,表現出色。
最后,是溫度表現,這一點 vivo X Fold 給了筆者相當大的驚喜,整個游玩過程中,手握的地方幾乎沒有發熱,溫度基本集中在攝像頭區域,并且溫度并不高,最高溫度僅為 41.3°。
續航電池部分,vivo X Fold 內置了 4600mAh 電池,整體續航表現打不過電池更大的 X Note,但倒也不差,中度使用堅持一天沒什么大問題。
vivo X Fold 支持 66W 快充快充,經過IT之家實測,這塊 4600mAh 的大電池 5 分鐘就能充 25%,10 分鐘就能充將近一半,充到 100% 需要 37 分鐘,此外 X Fold 還是首款支持 50W 無線充電的折疊屏手機,多場景充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續航焦慮。
總結:
作為折疊屏領域的最后參賽者,不可否認,vivo X Fold 也是一款更成熟、更專業的折疊屏旗艦機,vivo X Fold 的每一處配置、交互、以及細節上的打磨,都展示著 vivo 對折疊屏“敢為天下后”的思考和理念,而這款折疊屏產品的綜合體驗,也是做到了“后中爭先”。
最后,8999 元的起售價,這個頗具“性價比”的定價,也讓 vivo 在折疊屏市場有了更大的勝算。
總的來說,如果你迫切的需要一款折疊屏產品,一款能夠彰顯個性與身份的頂級旗艦機,vivo X Fold 就是目前更為合適的選擇。
推薦閱讀:
《【IT之家評測室】vivo X Note 深度體驗:大屏商務旗艦,vivo 的深刻理解》
高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