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縱觀中國近代風云,多少志士仁人,革命先驅在歷史的長河中奮勇而前,他們有的為之獻出生命,有的為之付出青春,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了一座名為“偉大”的豐碑。而在這其中,有這樣一位革命英雄,他出身少數民族,因為參加革命救國救民而被族中人視
縱觀中國近代風云,多少志士仁人,革命先驅在歷史的長河中奮勇而前,他們有的為之獻出生命,有的為之付出青春,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了一座名為“偉大”的豐碑。
而在這其中,有這樣一位革命英雄,他出身少數民族,因為參加革命救國救民而被族中人視為族中“嬌子”,19歲參加革命,53歲升任副廳級干部,64歲任副部級領導,并且曾經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如此光輝璀璨的履歷,其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往事,黑伯理,回族人心中的好兒郎,人民心中的好干部,他的一生究竟有過多少傳奇?
黑伯理
革命道路,輾轉流離
2015年2月13日,黑伯理同志于北京逝世,享年96歲,消息傳到中央,許多老領導紛紛掩面而泣,并且表示了沉重地哀悼之情,其中不乏傷痛者道,“又一位革命老英雄離開了。”
作為早期參與革命的老前輩,黑伯理的名字或許并不為人所熟知,但這卻恰恰代表了他在革命斗爭中的不求名利,為國為民的崇高品格。
1918年,黑伯理同志出生在山東省臨清縣城,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所有人都將新生兒看作了家庭的希望,黑伯理的父母也是如此,因此,盡管家中并不富裕,父母還是省吃儉用,起早貪黑,將黑伯理送到了學堂讀書。
隨著革命思潮的迅猛傳播,接受過新式教育的黑伯理也開始萌生了參與革命的向往。
1937年5月,因為思想覺悟先進,又有充分革命熱情,年僅19歲的黑伯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革命事業。
然而,兩個月后,七七事變爆發,一時之間,國人憤慨,兵卒怒發沖冠,身處其中的黑伯理更是如此,為了保衛被入侵的家園,19歲的黑伯理開始了走上了他的抗戰之路。
抗戰初期,黑伯理因為年紀較小,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因此將他調派到了聊城參加革命工作,然而在1938年聊城失守后,黑伯理迅速成長起來。
或許是因為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這個年幼的少年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之后,受組織安排,黑伯理又一次回到了家鄉臨清,并且擔任了八路軍駐扎在臨清的一二九師的聯絡處主任。
然而,接連兩次的工作調動并沒有結束,因為時局動蕩,各地局勢瞬息萬變,加之全國各地的革命工作蓬勃開展,在組織的任命下,黑伯理又先后輾轉多地。
在此期間,他先后擔任了八路軍一一五師武裝工作團政委,八路軍青海游擊隊政委,中共魯西區委秘書長,冀魯豫二地委宣傳部部長,平陰、冠縣抗日民主政府秘書等職務。
也正是在工作不斷調動的過程中,黑伯理為抗戰所作的貢獻也在與日俱增,他團結民兵,共同抗日,不僅鼓舞了國人的士氣,也為抗戰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堅決抗日,為國為民
1942年,黑伯理被調到冠縣,目的是為了去協助當地的干部馬景漢的縣長工作,盡管只是從旁輔助,黑伯理在這里卻獻出了十萬分的熱情。他和冠縣當地的人民同吃同睡,一起工作一起組織民兵抗日,在這里,他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
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
不久后,冠縣爆發霍亂,天災敵禍頻發,在當時的醫療水平下,霍亂一旦流行起來,無論是對一個地區還是對這個地區生活的人民來說,打擊都是致命的。
盡管黑伯理拼盡全力地搶救病人,卻依舊沒能攔住死神的步伐,與他熟悉的朋友,村民,一個一個倒下,并且再沒有醒來,而在這群倒下的人中,黑伯理的姐姐也在其中,看著尸橫遍野的冠縣,黑伯理一度痛哭流涕到失聲。
所有人都安慰他這并非他的過錯,天災使然,但依舊不能緩解他的愧疚和悔恨之情,他沒日沒夜地陷入自責之中,悲痛不已。
然而我們知道,作為從19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黑伯理又怎能不知道天災人禍非人力所能敵的道理,但是看著受苦受難的同胞,他依然充滿了愧悔。
在巨大的悲痛作為支撐的動力下,黑伯理更加堅定了抗日的決心,他輾轉多地,看到了無數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同胞,他們有的還是孩子,有的是丈夫,有的是母親,然而在災難面前,他們脆弱的就像螞蟻一樣。
戰爭給予了黑伯理一往無前的信心,他努力將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好,只是為了美好而又和平的明天。
1944年,黑伯理受組織安排,前往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在和一眾志趣相投的同志的朝夕相處下,黑伯理對自己的革命工作又有了新的認知。
次年5月,整風運動結束以后,黑伯理再次受組織安排,前往武訓縣擔任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此后他又多次輾轉各地,負責宣傳黨的思想和原則。
1949年12月,南京解放,黑伯理隨董必武先生一起去處理戰后事宜,其中主要負責的是對外解放南京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官兵進行思想教育改造。
多年的革命生涯已經使得他的內心豐富而充盈,而此時的黑伯理似乎也明白,勝利已然來到,而他要做的,就是讓這群還不肯認清現實的人面對現實,看看屬于共產黨人為中國所創造的美好明天。
永遠在動的“螺絲釘”
有人將黑伯理比喻成共產黨內部的一顆“螺絲釘”,因為他永遠在哪兒有需要就往哪兒去的道路上,他從未質疑過組織的安排,只要是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謀福祉,他就會一股腦兒地扎進去,正是這樣的黑伯理,才讓所有人民尊敬他,緬懷他。
1950年,在改造完需要接受思想教育的國民黨俘兵之后,他又奔赴了下一個崗位。
戰爭時期,他一路輾轉,新中國成立后,他的工作也一直處于變動之中,1952年,黑伯理調任北京,參加籌備中央政法干校等一系列事務,并且擔任了校黨組成員、校黨委書記以及校長辦公室主任。
1957年,黑伯理又調任法律出版社,任黨委書記,1959年,擔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委員。
在任期間,黑伯理曾經多次親下一線,慰問人民,將人民群眾所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調查,落實,解決了不少切實關系到民眾的名聲問題,因而也贏得了當地人民的一致好評。
1971年,黑伯理任民族文化宮黨政主要領導人,中共中央宣傳部政治部副主任以及國家民委秘書長、黨組成員、黨委書記等職務,官職職稱已達副廳級,而此時的黑伯理才53歲,在當時的中央領導人中,也算得上青年干部中的佼佼者了。
1982年,黑伯理再次調回寧夏工作,時隔數年,當地的民眾依然沒有忘記這位曾經的區委委員,大家對他的再次回歸表示十萬分的期待,甚至其中就有當年黑伯理曾經親自走訪過的人戶。
而這一次的黑伯理依舊身兼數職,既是中共寧夏自治區的區委常委,又是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還是國家任命的紀檢委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以及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64歲的黑伯理已經榮升副部級。
重新回到寧夏這片土地的黑伯理,更加充滿斗志,他的閱歷和處事經驗更加豐富,對民生問題的認知也更加深刻。盡管歲月流逝,他也已經漸生華發,但是始終不變的還是那顆赤子之心。
之后的黑伯理依舊像當初一樣,開始走訪寧夏的大街小巷,田野村莊,他將人民的問題看得比自己的問題還重,他將工作視為自己生命的重心。
在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會議上,黑伯理當選了政協常委,直到1988年,這位奮斗了一生的老人開始選擇退居二線,將更多為民服務的機會留給后來人。
此后,黑伯理開始淡出大家的視線,晚年的黑伯理因為早年參加革命時遺留下來的后遺癥,身體情況并不好,但是他卻始終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閑暇無事時,他喜歡獨自一人在書房練習書法,或許在書法的靜謐之中,他能重新回憶起自己的崢嶸往夕。
2015年,黑伯理同志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中央領導為了紀念哀悼他生前的貢獻,紛紛在他的追悼會上默哀追思。
這樣一位老革命的離開,無疑讓很多人淚灑當場,他們知道,這位名聲不顯的老人,一生為國為民所做的究竟有多少,也許世人并不皆知,但是他們知道就已經足夠了。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