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我國,人們有佩戴護身符的習俗。這是因為古代養孩子不容易。因此人們對喜獲子女,自然非常珍重。為了能使孩子平安順利地長大成人,人們想出各種消災福佑的辦法,戴長命鎖便是一種。長命鎖是一個泛稱,又包括百家鎖、寄名鎖等各種戴在身上的工藝性鎖具。定型
在我國,人們有佩戴護身符的習俗。這是因為古代養孩子不容易。因此人們對喜獲子女,自然非常珍重。為了能使孩子平安順利地長大成人,人們想出各種消災福佑的辦法,戴長命鎖便是一種。長命鎖是一個泛稱,又包括百家鎖、寄名鎖等各種戴在身上的工藝性鎖具。
定型后的長命鎖是一種掛在項間的鎖形飾物,人們認為長命鎖有一種超自然力量,希冀借此以保佩戴者長壽,并含有為佩戴者性命擔保之意。
長命鎖一般由白銀制作,但也因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而制作有異,如用金或銅等材料。
長命鎖有的兩面鐫字,亦有單面鐫字的,不外乎“長命百歲”“富貴安樂”之類。長命鎖有自己制作的,也有滿月時由前來朝賀的至親贈送的,主要由孩子干爹、干娘贈送。
長命鎖中以“百家鎖”為貴,百家鎖取“百家福佑”之意。舊時,由父母到各家去索要銅錢,用五色彩線編成鎖形而成。
此舉在北京,也被稱為“化百家鎖”,即由幼兒的家庭派人沿大街小巷乞討,每家一文錢,然后湊起來給幼兒打鎖戴上。
因為乞丐的錢是向多家乞討而來的,因此也有向乞丐換錢給孩子打鎖的。江南一帶也有“百家鎖”,但討錢的方法和北方不同。
如江西一帶,在嬰兒滿月這一天,長輩向親友散發包有白米7粒、紅茶7葉的紅紙包數百個,收到紅包的親友則加上數十或數百文銅錢連同紅包一起送回,嬰兒家中便將集得的錢去買銀鎖,正面刻“百家保鎖”,反面刻“長命富貴”,掛在嬰兒頸上,意思是借百家的福壽來保全孩子的壽命。
民間還有一種簡易的做百家鎖的方法,即用一百或數百文錢與一乞丐對換成小錢,然后將換來的錢購買鎖,同樣取其從百家討來的意思。
長命鎖也有用布來縫制的。先用紅布做成鏈形鎖或編結成鎖形,或做成項圈,下墜“長命百歲”銀牌。
舊時,到了孩子每年過生日時,都要加一層紅布,表示層層加鎖,以保孩子安全萬無一失。直到孩子長到十二歲,才把它割下焚化,以示成人。
還有的長命鎖是用絲線與銅錢制成的,用絲線編成三尺長的絲辮,折回,中間挽一結作鎖,下墜銅錢數枚。小孩戴鎖之前,要在神前用“表”(一種供神用的黃紙)燃燒燎烤一下銅錢鎖,似乎是借助神力來增添鎖的神秘力量,保佑小孩無病無災。
那么,長命鎖是怎么來的呢?這就要追溯到更早的名稱了。最早的時候,長命鎖又叫作“長命索”、“長命縷”、“百索”等,從名稱上就可知道,早先的長命鎖是用繩索類編織物做成的。
長命縷以紅、藍、黃、白、黑五色絲線編織而成,按迷信的說法,五色是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古人認為它具有神奇力量,可避邪,還引申為可“鎖”住生命,因此墜飾物有的做成鎖狀,也有做成如意狀,上面多刻有“長命富貴”等吉祥語。
漢代時,每逢過端午節,人們就“以五色朱索飾門戶,以避惡氣”。
后代相沿成習,便于這天用五色線帶在小兒頸上,以避不祥,謂之“百索”,又叫“長命縷”。《事物紀原》引晉周處《風土記》日:“荊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今‘百索’是也。”梁宗凜《荊楚歲時記》云:“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
又明代田藝衡《留青日札》記:“小兒周歲,項帶五色彩絲繩,名日‘百索’。”長命縷是絲制而成,不像金銀那般經久耐磨,也不像金銀那般光彩閃爍、耀人眼目,所以制作材料從絲織發展到金銀,也在情理之中。
從古代小說描述看,在明代長命鎖還未形成現在的形狀,也不是至親而是由寄名干爹贈送的。
不過在當時,已有在嬰兒周歲時將長命鎖掛于其頸項的風俗了。
張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