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龍,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東方的神龍,向來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許多華夏子民,常常以龍的傳人自居。而陌生,是因為龍這一生物,從來不曾與自己的傳人見過一面,只流傳在中華大地的無數傳說中,讓龍的真假沾染上無數神秘色彩。
龍,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東方的神龍,向來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許多華夏子民,常常以龍的傳人自居。
而陌生,是因為龍這一生物,從來不曾與自己的傳人見過一面,只流傳在中華大地的無數傳說中,讓龍的真假沾染上無數神秘色彩。
而在山陵與江河密布,人文歷史悠久的三湘大地上,就存在著由大自然神奇造化出來的“龍”,留下許多傳說故事后又消失無蹤,卻又在當代突然出現,吸引無數人的好奇。
這條神奇的“龍”究竟在哪里?它曾經在歷史上留下什么故事,又在當今如何被尋找到呢?來,讓我們一同來到湖南這個神奇的地方,細細探尋這其中的奧秘。
霞客游記留蹤跡,而今探險又突現
徐霞客,這個名字對于許多現代人而言并不陌生,這位大名鼎鼎的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曾經跋山涉水,游覽過無數華夏大地的美好山河;也曾彎腰俯身,不畏艱險踏入各類洞穴,欣賞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奇妙景觀。
而在這位旅行家的游歷當中,湖南一個洞穴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讓這個探索過100多個石灰巖洞穴的地理學家,發自內心地感嘆這個洞穴的奇觀“足壓倒眾奇矣”。
能讓徐霞客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作出高度評價的,正是這個山洞內自然造化出的“龍”。
明朝崇禎年間,正在湖南游歷的徐霞客從當地人的口中探聽到一條消息——在臨武縣內有一條石“龍”,酷愛見識各類奇景的徐霞客,一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動心,他很快便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來到藏著石龍的龍洞,并舉著火把親身入內。
在昏暗的洞穴中,徐霞客真真切切地看到,一條白色的石龍潛伏在水池中,身長約十米,身旁還有龍珠與珠盤。從洞穴返回后,徐霞客把這個奇景以一百多字的篇幅記錄進自己的游記中,留待后人探尋。
而在徐霞客游歷后不到十年時間里,臨武縣就突然發生過一次地震。在地震中,與龍洞距離最近,對龍洞最為熟悉的一個村子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浩大的水潭,名為龍泉潭。
附近的村民見此,紛紛傳言是地震傷到了龍脈,“龍”發了怒,發大水把村子毀壞掉。
因此,龍洞附近的村子都給這條“龍”立其祠廟,常年祭拜,以求風調雨順,而對于龍洞和洞內“龍”的真身,懼怕至極的村民自然不敢去一探究竟。久而久之,龍洞內“龍”的位置和真身,就被人遺忘,埋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些許傳說在臨武境內流傳。
但碰巧的是,這條一度神秘消失的石龍,卻在千禧年后再度出現,將自己的容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6年,一名攝影愛好者在臨武縣內探險石洞時,偶然在昏暗的洞穴內部發現了一條石龍。大感驚奇之下,他仔細地給石龍拍攝了照片,他把拍下的照片發到網上,頓時引起眾多網友的驚動,臨武石龍的消息很快便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龍洞石龍再次出現的消息,很快就引起官方媒體的注意,他們專門邀請了一位地質專家,組建起一支考察隊,專門來到湖南臨武來一探石龍的究竟。
專家遠赴欲尋蹤,鄉村雜談又添謎
滿懷期待的考察組組建起來不久后,就搭著飛機來到湖南,在抵達臨武縣之前,考察組還專門邀請了拍攝出那張石龍照片的攝影者,一方面是想通過他更加詳細地了解龍洞石龍的情況,而另外一方面,則是想請他為考察組帶帶路,方便考察人員的探索。
這位攝影愛好者姓周,年紀輕輕,也很喜歡與人交談,他一聽到考察組的邀請,很爽快就答應了下來,并和考察人員約好,一起在臨武縣碰面。
先期抵達臨武縣的考察人員,并沒有冒然進入龍洞探秘,他們先在龍洞附近的鄉村轉悠了一下,想從當地村民里收獲一些關于石龍的傳聞,期待能有新的發現。
可讓考察組的人員意料不及的是,從村民那里收獲到的信息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
在對村民的訪問調查中,有村民說龍洞里的石龍有兩條,有些村民卻說只有一條,有的路人信誓旦旦地告訴考察人員,兩條石龍一條黑色,一條白色。但也有路人說,石龍是金黃色的,皮膚有著樹皮一般的紋路。
更為離奇的是,還有人告訴考察組,在石龍附近有白色的霧氣,而這些彌漫在石洞內的霧氣,正是傳說中的“龍霧”。
村民紛亂不一的說法讓考察組對于石龍的迷惑越來越多,原本以為是一條普普通通的石龍,但在村民口中不論數量、顏色還是大小都出入頗大。
這些差異巨大的說法給這次考察之旅添了些許困難,但卻也勾起考察人員的好奇心,這些遠道而來的考察人員決心要找到石龍,用自己的雙手扒開這些謎霧,解開這些許久難解的迷惑。
在短暫的等待后,那位攝影愛好者總算和考察組見了面,在和這位攝影者交流了一番后,考察組對于龍洞內的石龍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于石龍究竟為何物,也有了一番猜測。
根據考察組內專家的分析,在神奇的大自然中,龍形的天然造物雖然罕見,但只要盡力去尋找,總能找得到的。
過往,在河北邯鄲,也發現過石龍,這些石龍共有10條,它們蜿蜒起伏,最長的一條有394米,最小的也有180多米。
但這些性狀逼真的石龍,雖然龍身是自然天成,但龍頭卻是當地人自然雕刻而成,如果嚴格一點來看,這些石龍其實是人工造物。
那么,臨武龍洞內的石龍,會不會也是人工雕刻而成的呢?亦或是純粹由自然界中的沙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經過各種巧合,才得以形成照片中的模樣?
滿懷著這樣的疑問,考察組追隨著攝影愛好者和當地向導的腳步,向臨武龍洞走去。
忽遇奇洞浮龍霧,洞廳之中疑問起
臨武龍洞位于臨武縣花塘鄉的后龍山上,和龍洞名稱來源相同,后龍山的“龍”字,也是由石龍而得來的。石龍山上,到處都是茂密的灌木與挺拔的大樹,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全不見到有山洞的影子。
此時正是盛夏時節,考察組又是在白天上山,在烈日的烘烤下,每一個隊員都流出熱汗,打濕了衣裳,在山內的樹林也在太陽的燒烤下散出水汽,讓考察組的上山之路又悶熱,又潮濕,難受極了。
一路經歷這樣的磨難,讓考察組的隊員們大感探尋龍洞奧秘的不易,就在考察組的隊員好奇路途有多遠時,準備向向導詢問時,就見攝影愛好者小周就帶著隊員七拐八拐,在一顆枝葉伸展如云蓋般的大樹附近停頓下來。
原本一身熱汗的考察組突然感覺到一股冷氣,定睛一看,這才發現,原來在綠色植被的遮蓋下,有著一個黑幽幽的洞口。小周轉身告訴考察組,這個普普通通的洞穴,就是眾人期待已久的“龍洞”。
考察組仔細觀察了一番,才發現這股冷空氣是順著絲絲白色的霧氣從龍洞的洞口飄過來,在黑色的洞穴背景映襯下,仿佛一條懸浮在半空中的白色絲帶。
而且霧氣還時濃時淡,淡時霧氣難以用肉眼察覺,但濃時整個洞口完全被白霧覆蓋住,給龍洞增添上了幾分神秘色彩。龍洞霧氣的奇異變化,好像真的有一頭龍藏身在石洞內沉睡,白色的霧氣隨著“龍”的呼吸時淡時濃,著實令人稱奇。
不過,這奇異的霧氣并沒有擋住考察組的好奇心,組內的專家觀察了一小會兒后,就推測這變化莫測的“龍霧”,實際上是洞穴內外兩股空氣交匯作用下,熱空氣中的水分遇冷凝結,形成細小的水珠,產生出時濃時淡,神秘莫測的龍霧。
而此時正值盛夏,龍洞洞口外極為炎熱,洞口內冷爽,內外溫差比其他時候更為巨大,因此,這種龍霧現象,也就越發明顯。
在解開龍霧形成的謎團后,考察組打著手電筒繼續往內走去。首先映入眾人眼簾的,是一個高大開闊的洞廳,一些大小不一的石柱就在洞廳內屹立著。
考察組在抵達臨武前,就熟讀過徐霞客在游記內對龍洞的描寫,很快便把眼前的這幅景象,與徐霞客“百柱千門”的描繪聯系起來。
可在看到此景后,一個新的疑問又在考察組隊員的內心生起:眼前的洞廳雖然有石柱群,但和“百柱千門”的壯闊景象比起來,還是有明顯的差距,這個龍洞,到底是不是徐霞客曾經來過、記錄過的那個洞穴呢?
按下內心的疑惑,考察組一行人繼續前行,期盼著能找到石龍,揭開疑問的面紗。
石龍身影終遇見,許久奧秘由此解
就在考察組一路前行之時,組內隨行的專家很快就觀察到地面的細碎石塊。憑借著自己在地質學上的豐富經驗,專家很快就回答出方才考察組提出的疑問。
專家認為,在徐霞客游歷龍洞后不久,龍洞所在的這片區域,很有可能發生過地震、坍塌等地質災害,導致洞廳內的石柱紛紛被破壞,數百年前徐霞客曾見過的“百柱千門”,也由此無緣與考察組見面。
在釋開內心的疑惑后,考察組帶著解開疑惑后的滿足感,借著昏暗的燈光,小心翼翼地在龍洞內繼續探索。
進入龍洞后不久,復雜的地形與密密麻麻的支洞就讓眾人暈了頭,唯有密密麻麻的蝙蝠盯著考察組。以前來過龍洞,成功見到石龍的攝影愛好者小周,也在這種環境中失去了方向感,只能迷迷糊糊地憑借著自己過去的感覺和記憶,帶著考察組尋找石龍。
在探索了20分鐘后,考察組來到了一處高大的洞廳,而在洞廳的一角中,有一條石龍。考察組興奮地圍了過去,打著燈細細照看,卻發現這條石龍通體白色,但卻只有一米長,而且旁邊也找不到徐霞客記錄中的龍珠和珠盤。
有考察組的組員再湊近一看,發現這條石龍上面竟然有著人工雕刻痕跡,不論怎么看,都和徐霞客筆下的那條石龍不同。
看到這樣的發現,一陣失落感在考察組眾人的心中升起,大家都有些失落——難道流了這么多汗,走了這么長的山路,最后見到的就是這樣一條小小的石龍嗎?
就在眾人失落之時,攝影愛好者小周的一番話又讓大家燃起了信心。小周告訴考察組,當初他拍攝到的并非是這條石龍,那條真正的石龍應該還在別處,只要努力再找,還能找到。
在小周的鼓勵下,考察組幾個人又有了信心,決定返回到最開始的那個洞廳,對各個支洞進行仔細的探查。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考察組來到了一個清澈的水潭,而當燈光照射向水潭時,考察組看到一條鱗甲分明,身長約十米的石龍正潛伏在水底。這條石龍粗約半米,顏色微黃,龍鱗和龍身都清晰可見,而在龍身的不遠處,就有一顆圓珠狀的石球與一個向內凹陷的珠盤。
考察組眾人看到這一幕,很快便意識到,這就是徐霞客筆下的那條石龍。
形狀極為逼真的石龍,極大地引起專家的驚訝,專家特別好奇,這樣一條石龍,是如何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呢?
專家坐上隨行攜帶的皮劃艇,慢慢劃到水潭中間,手里拿著手電筒,細細觀察著這條水底“真龍”。
經過仔細的考察后,專家做出初步的推斷,推測這條石龍的龍身,其實就是邊石壩,不過一般的邊石壩,都是呈現梯田狀,而這一處的邊石壩,卻在各種陰陽巧合之下,聚成了彎曲的形狀,形成極為逼真的龍身,而石龍旁邊的龍珠與珠盤,其實就是石筍。
而像石龍和龍珠如此神奇的形狀與組合,在全國范圍內都是極為罕見的。
臨武石龍的奧秘,到此總算是完全解開了。
2017-2019年,當地逐漸圍繞這一處形象逼真的景觀打造了一個旅游景點,并列為當地文化旅游局的規劃當中。
2020年,“龍洞”的名聲逐漸傳開來。龍洞的特殊構造和歷史吸引了許多文史專家、地質專家到此考察。而臨武龍洞也因為這奇特的石龍而日漸成了一個著名的景點,成為“臨武新八景”之一。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游客到此,意圖一睹石龍的“真顏”。過去在深山中默默無名的石龍,如今也登上了各類旅游網站,將自己的真容呈現與海內外的游客眼前。
2021年,臨武縣政府更是依托石龍和其他當地景觀,專門制定旅游規劃,大力發展旅游業。旅游的熱潮也為附近的村子帶來新的生機,臨武縣龍洞近旁的石門村,正借著這股旅游的春風,不斷發展起來,臨武的龍洞和人,都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結語
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總會造化出無數令世人為之驚嘆的奇物,而臨武龍洞內的石龍,就是如此。這條形狀逼真的石龍,靜靜臥在龍洞的水池內,吞吐著霧氣,見證著幾百年前一位明朝游客的來訪,也觀察著當今游人的到來,聆聽著古今無數人對它的贊美與驚嘆,。
不過,贊美與驚嘆雖多,但對于這條歷經無數歲月的石龍來說,這些言語卻如同龍洞內的景物一般,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過,唯一不變的一點,是游人身上凝刻著的華夏子民身份,與那個傳承許久的中華民族。
臨武的石龍,就這樣安靜地與華夏民族的歷程相伴,共度華夏大地上的辛酸苦難,共品神州大地上的繁華昌盛,直至永遠。
參考文獻
[1]楊文衡.徐霞客對我國古代巖溶洞穴研究的貢獻[J].中國巖溶,1983(02):51-59.
[2]李秉鈞,蔣曉斌,龍潮輝. 專家為臨武龍文化發展獻計獻策[N]. 湖南日報.
[3]曹建龍.石門龍洞[J].中國地名,2018(07):66-67.
金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