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農行信息科技資金投入總額205億元,數字化轉型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應用成果。營業收入首次突破7000億元、凈利潤增速達雙位數、不良率下降……3月30日,農業銀行發布了亮眼的2021年度業績數據。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農行總資產突破29萬億
農行信息科技資金投入總額205億元,數字化轉型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應用成果。
營業收入首次突破7000億元、凈利潤增速達雙位數、不良率下降……3月30日,農業銀行發布了亮眼的2021年度業績數據。
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農行總資產突破29萬億元,貸款余額17.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萬億元,新增貸款投放創歷史新高。實現營業收入7,199億元,增速9.4%,同業第一;凈利潤2,419億元,增速11.8%。同時,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不良貸款率1.43%,比上年末下降0.14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17.13%,比上年末提升54個BP。2021年,農業銀行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實現了規模、質量、效益均衡協調發展。
在業績報告中,農行數字化轉型成效頗為亮眼。農行將“全面實施數字經營戰略”作為全行三大戰略之一,從科技支撐、智慧渠道建設、企業級架構與大數據應用四個關鍵領域,實施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
2021年全年,農行信息科技資金投入總額205億元,同比增長12.2%,數字化轉型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應用成果。形成了完備的線上信貸產品體系,“農銀e貸”增速63%、余額突破2萬億元,線上供應鏈融資突破1,000億元,線上信貸經營能力穩步增強。智能服務持續改善,2021年遠程銀行智能機器人服務客戶1.87億人次。
隨著金融科技對銀行業賦能的效應進一步顯現,金融科技正不斷改變傳統銀行業的格局和秩序。農行也正穩步打造與數字化時代相適應、與自身發展戰略相契合的數字化銀行。
打造線上智慧“新銀行”,手機銀行月活客戶超過1.5億戶,居同業第一
掌銀現已成為各家行線上經營的主陣地,疫情發生以來,掌銀更是成為“零接觸”獲客活客的重要利器。農行從戰略高度把掌銀定位為線上智慧銀行“新銀行”,加強平臺迭代與產品創新,深化數據智能應用,線上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截至2021年末,手機銀行月活客戶超過1.5億戶,居同業第一,注冊用戶超過4億戶;交易金額86.27萬億元,同比增長13.6%。
數據表現的優秀來源于農行優化服務的持續努力和發展邏輯的持續迭代。其中,兩個方面的措施值得行業重點關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發展方案和思路。
第一,加快掌銀更新迭代。2021年農行累計完成以掌銀7.0版為代表的10次版本更新,平臺迭代速度和基礎能力大幅提升。并推出語音助手,支持連續對話及多種自然問答,在語音交互中識別用戶意圖,完成查詢、轉賬、產品購買等線上服務引導,實現了“掌銀+小程序”的生態體系布局。
第二,拓展服務客群范圍。推出掌銀“鄉村版”,提供鄉村振興理財、“惠農e貸”、惠農通服務點等專屬服務產品。推出掌銀“大字版”,服務銀發客群,并在同業率先引入了“一鍵直達”人工客服。推出藏文、維文服務,有效解決少數民族用戶使用中的語言障礙。
農行副行長徐瀚在業績發布會上介紹了農行掌銀2022年的優化策略。
一是優化客戶體驗,推進場景拓展,豐富產品供給。深化“用戶旅程”,理順金融產品、生活場景、營銷活動等服務流程,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和順暢度。
二是構建差異化多層次服務體系,持續優化鄉村版、大字版建設,面向邊疆少數民族群體,豐富藏文、維文、蒙文等多語言的服務內容,面向城市屬地群體推出“一城一面”專屬城市專區建設。
三是打造線上線下聯動協同的服務平臺,加強掌銀與網點營銷PAD自有渠道、自助設備的互聯互通,將掌銀打造成超級樞紐。
強化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讓“三農”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行長期扎根縣域農村,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具有網點人員、金融科技、體制機制、產品政策、集團聯動、風險防控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農行行長張青松在發布會上表示,農行堅持把服務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打造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
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農行縣域貸款余額6.2萬億元,新增9,130億元,增速17.2%,余額占全行貸款比例達36%。增量、增速、余額占比均創近十年來新高。
年報中,農行數字鄉村金融服務成效頗為亮眼。
農行在“三農”金融科技領域探索起步較早、數據系統支撐較為充分,推出了“惠農e貸”、“三資”管理平臺、智慧鄉村場景建設等一批拳頭產品服務。
“惠農e貸”是農行服務農戶的便捷化、批量化線上融資產品,采用小額信用線上辦理為主,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農戶通過農行手機銀行申請,由系統自動審批,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方便快捷的農戶貸款服務,貸款隨借隨還、循環使用,充分貼合農戶資金需求特點,解決了農戶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問題。
張青松在發布會上表示,“我舉個‘惠農e貸’的例子,‘惠農e貸’余額5447億元,增速54%,服務368萬農戶。大家可以算一算,農戶貸款的平均金額是15萬元左右,是非常普惠的貸款品種。我們的人員、網點沒有增加,要做那么多單筆金額很小的農戶貸款,農戶又分散,所以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去做,運用我們的手機銀行、數字化風控、數字化轉型成果來做,有效率地做了農戶貸款。我們要全力做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領軍的銀行,必須走數字化轉型之路。”
另外,隨著鄉村振興發展的深入,農村集體“三資”(農村集體資金、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資源)管理工作被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為滿足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需要,農行開發“三資”管理平臺,不僅協助縣、鄉、村三級政府有效管理集體資產、資源、資金,還整合了產權交易、鄉村治理、金融服務等多種功能,真正實現對農戶、農業、農村的綜合化服務。截至2021年末,農行“三資”平臺已在全國908個縣上線應用,覆蓋12.3萬個行政村。
農行還積極推廣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場景金融,讓農行金融服務嵌入農村農民生產生活各領域、各環節,“讓數據多跑路、讓農民少跑腿”,著力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效能。2021年,農行縣域特色金融場景總數達1.2萬個,比上年末增加7,537個。
小微企業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綜合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
小微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普惠金融的實踐中,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兩難問題是如何既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又能控制風險。在過去服務小微企業的實踐中,由于銀行較難獲得小微企業真實的經營和信用狀況,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存在限制。
農行的“破題之策”是加強金融科技與傳統信貸的融合發展。農行近年來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小微金融產品創新、系統建設,搭建了專門的小微服務平臺,通過各類產品、流程、管理工具的創新與應用,有效拓展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為普惠金融領域提供了新動能。
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農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萬億元,增速38.8%,連續三年超過30%,連續12年完成監管要求,超出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目標,找到了一套發展普惠金融的方法論。信貸客戶191.6萬戶,較上年末增加34.8萬戶,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從定價來看,農行2021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4.10%,較上年穩中略有下降,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此外,農行持續完善普惠金融數字化風控體系,充分運用數據交叉驗證,優化風險識別系統,實施全流程風險防控,普惠貸款不良率0.73%,較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目前看來風險可控。
在優化創新線上產品體系上,農行不斷完善分層分類的產品創新機制,先后推出首貸、續貸、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等領域的創新線上產品。
針對小微企業數據積累不足等問題,農行對接全國信用信息平臺,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引入工商、稅務、海關、社保、司法、公積金、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等多維度數據,形成了日益豐富的小微企業數據資產,打造“小微e貸”線上產品體系,實現貸款線上“秒申、秒審、秒貸”。
無論是第一次貸款的小微企業、納稅良好的小微企業, 還是有廠房的小微企業,或是需要延續貸款的小微企業、長期貸款的小微企業,都能在農行找到合適的產品,申貸手續線上操作,省去了以往的繁瑣環節,“秒申秒貸、隨借隨還”。
此外,農行實現了小微企業在線預填開戶信息,在客戶授權同意的前提下,通過實時調取、返填和核驗工商資料,避免手工錄入中可能出現的企業信息不完整、不準確問題;利用電子營業執照增強業務自助化和自動化水平,不僅使柜面開戶處理時間進一步壓縮30%以上,還有效解決了虛假開戶、聯合騙貸、企業“被開戶”、法人“被信貸”等問題。據了解,農行小微企業全流程開戶時間由平均4個工作日壓縮到2.5個工作日,小微企業開戶體驗有效提升。
張青松在會上表示,“在當前宏觀經濟面臨三重壓力之下,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業務經營面臨一定的困難,農行是國有銀行,有責任也有能力施以援手,這是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我們有信心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嚴格落實國家減費讓利基礎之上,實現自身的商業可持續發展。”
金融科技發展已駛入快車道,正成為驅動金融變革的重要引擎。農業銀行也正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以面向“三農”普惠的數字金融服務日益為實體經濟創造更大價值。金融科技正使更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讓更多人共享現代金融服務,也帶來新的市場空間。在金融科技的變革中,率先轉型的銀行也將贏得先機。
高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