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AI財經社張可心編輯|楊潔2021年,資本正“穿街走巷”,開始在消費者的“嘴”上生意里掘金。咖啡和新茶飲市場在幾年前崛起,奈雪的茶在今年登陸資本市場后,剛剛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交割的喜茶,估值也一路上漲至600億元。而現在,資本更加“
文 | AI財經社 張可心
編輯 | 楊潔
2021年,資本正“穿街走巷”,開始在消費者的“嘴”上生意里掘金。
咖啡和新茶飲市場在幾年前崛起,奈雪的茶在今年登陸資本市場后,剛剛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交割的喜茶,估值也一路上漲至600億元。而現在,資本更加“下沉”,從麻辣燙再到拉面、烤串、點心,原本線下常見的傳統“小吃”連鎖生意也頻頻傳出融資消息,且吸金能力皆不容小覷。
7月20日消息,蘭州牛肉面品牌陳香貴已經完成了新一輪過億元融資。自2020年7月成立以來,這是它在一年內完成的第三輪融資。
VC對餐飲的信心重燃之后,原本街邊常見的面館們成了新晉的風口。
和府撈面在7月初宣布其拿下了一筆近8億元的E輪融資,創下了今年來面食領域融資的紀錄。此外,紅杉資本投資了蘭州拉面品牌馬記永;順為資本投資了另一家拉面品牌張拉拉;2021年6月,國內新興餐飲連鎖品牌五爺拌面完成“餐飲界最大一筆A輪”的3億元融資,緊接著又在7月份拿到了明星投資機構高瓴資本領投的A+輪融資,這也是高瓴資本首次投資餐飲品牌。
中式烘焙也成了當紅賽道。成立僅一年的新中式點心品牌“墨茉點心局”在“風投女王”徐新的加持下,僅憑線下10余家門店,目前估值已超10億元,按此換算,這意味著其一家門店估值已近1億元;知名糕點品牌“鮑師傅”于7月14日透露,其曾經“收到過100億元投資意向書”。
而其他諸如小蠻椒麻辣燙、永定門電烤串等線下餐飲品牌也紛紛獲得了融資,雖然它們并未公布最新的估值,但入局的投資機構們也是一個比一個大手筆,毫不吝嗇地表現出它們對于線下餐飲賽道的偏愛。
當年的“互聯網餐飲”也曾贏得過資本的偏愛。早在2012年左右,網紅餐飲品牌“黃太吉”便以“互聯網餐飲鼻祖”的形象C位出道,引得各路資本追捧,完成了總計近2億元的4輪融資,巔峰時期的黃太吉曾估值20億元,但最終還是失敗退場。同樣的例子還有曾經的雕爺牛腩。那么,相比之前,如今這輪資本涌入又有何不同?
“融資、營銷、擴張;再融資、再營銷、再擴張;最終上市或出售套現。”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輪投資邏輯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市場也早已習慣資本催熟線下餐飲品牌的套路。
但是,站上風口的餐飲品牌們,一旦成為備受資本關注的“當紅”品牌,往往就不再是當初街頭小吃的價格了。鐘薛高66元一支的“網紅”雪糕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現在,一份撈面也能賣到40元左右,一碗米粉也高達45元。“品牌是得到資本青睞了,但我們的直接感知是,吃啥都貴了。”一位消費者向AI財經社吐槽說。
45元一碗番茄魚粉,“吃不起”的新餐飲
米粒第一次聽說“霸蠻米粉”這個品牌是因為看到了它最新的融資消息。根據天眼查信息,霸蠻于去年年底和今年第一季度末,連續完成了B+輪和C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過億元人民幣。但對米粒這個湖南人來說,他和自己的朋友們之前都沒有聽過這個品牌。
等到特地去店里嘗試之后,米粒告訴AI財經社,他還是有些失望的。“和湖南街邊平均十幾元一碗的煮魚粉相比,霸蠻米粉口味相比之下就一般了,湯底不行,而且性價比極低,一碗番茄發財魚粉售價要45元,就算是平常的牛肉粉動輒也要近30元。”米粒說,他自己特地去了解了一下,發現“霸蠻米粉”實際源起于北京,創始人張天一是湖南常德人,2014年畢業于北大法學碩士班,最初創辦的項目是“霸蠻米粉”的前身——伏牛堂。
當年的伏牛堂,是與黃太吉、雕爺牛腩、西少爺等幾乎同時崛起的連鎖餐飲品牌,從張天一最開始自撰一篇《我碩士畢業為什么要去賣米粉》,到制造“高學歷人才賣米粉是否是資源浪費”的沖突性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其“互聯網營銷”標簽是刻在骨子里的。
2018年,張天一低調覓得數千萬B輪融資后,開啟擴張計劃,迅速在北京鋪開近60家直營門店后,伏牛堂以“霸蠻米粉”的新形象再次進入消費者視野。更名后,公司砸錢請來李佳琦、薇婭、羅永浩等一眾頭部主播,以及汪涵等百余名明星達人傾力推薦,登上天天向上等綜藝節目和多家媒體獲得品牌曝光,霸蠻米粉走的依然是網紅營銷老套路,但也再次成為資本關注的對象。
連鎖面店亦是其中最火熱的投資標的之一,從五爺拌面、遇見小面到馬記永蘭州牛肉面等,大多是近幾年在線下崛起的新生代品牌。
不同于以往路邊面館們的粗放式經營和狹小、簡陋的店面,為迎合Z時代消費者的品味與審美,這些新生代品牌們大多都開在城市中心商業區,在店面環境與裝修上也更加講究。像遇見小面的裝修風格就主打“現代復古風”,表示要打造代表“優質生活”的專業連鎖面館。現在,有了資金的支持,這些品牌們將更有能力進駐城市中心的大型購物中心以及商超等。
除此之外,品牌們還會在碗碟類餐具或包裝上下功夫,通過帶有品牌logo或鮮明設計的特色包裝,激發消費者拍照發送至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臺分享的欲望,帶有強文化與社交屬性。這些小心機以及小設計等最終都反映在了消費者們的單均消費中。
在遇見小面的店內,一碗招牌豌豆雜醬面可以賣到28元,其余凡是含有牛肉、肥牛或雞絲類葷面每碗價格至少30元起步,若在隨便加上一份小菜,人均消費就直奔50元。
網紅糕點鮑師傅的估值已經達到100億元,其店面選址也均是在每個城市的黃金商業地段;店里的招牌點心海苔酥松小貝售價為30多元一斤。“我對鮑師傅最大的印象就是‘排隊’和‘貴’。資本入駐之后,再也沒有什么物美價廉了。”一位用戶表示。
其他的火鍋和快餐品牌們也是如此。當各企業的估值猛漲時,消費者們也發現,不少品牌銷售的商品價格,也都開始變得“高不可攀”。
資本為何瞄準線下餐飲?
資本為何在2021年卷土重來,瞄準線下餐飲品牌?
“目前比較有希望而且熱度高、值得投資的行業不多。像芯片、人工智能這類板塊,專業度門檻高,投資風險規模大,也不容易進入;但消費領域,特別是這類餐飲消費品牌的成長性容易理解。”前述業內人士表示,換句話說,也就是“互聯網創新逐漸式微之下,投資機構投無可投,只能選擇消費領域。而在消費這個大主題中,‘食’又始終是排名第一的賽道。因此資本開始紛紛‘扎堆’線下餐飲品牌。”
不僅如此,在急于追趕這波線下餐飲投資風口的人士看來,目前中國餐飲企業的連鎖化率進程在近三年正不斷加快。2018年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率僅有12.8%,到2020年已經加速提升至15%。但相比之下,美國的餐飲連鎖化率已達到50%、日本則為49%,目前中國餐飲連鎖化仍具有非常廣闊的增長空間。“剛好餐飲企業們經歷了去年疫情期間的重創,對資金有一定需求,估值也都相對會比較低,對資本而言也正是進入的好時機。”前述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
尤其是,諸如面館、茶飲類、休閑式快餐等經過多年發展,本身在制作工藝上便于復制以及規模化生產,易于通過供應鏈和技術能力快速復制出標準化的“單店模式”。在最近的融資潮中,VC們最愛提及的,也是品牌們的單店盈利數據。目前國內餐飲連鎖化率不高、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情況下,現在容易被資本們看中的,也大多是已在局部區域擁有知名度的連鎖品牌,有了一定的受眾基礎,不需要再從頭教育市場。
2020年下半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線下餐飲作為年輕人社交與休息空間的屬性反彈明顯。資本期待通過餐飲品牌連鎖化,為品牌打造高護城河以及品牌價值,迎合“消費升級”理念,豪賭下一個國內的麥當勞、肯德基。現在的面館、米粉以及點心店們,一改過去粗放式經營模式,從店面選址、環境、餐具、獲客渠道等各個方面改頭換面,并迅速擴大規模,提高服務和食品質量。
這類品牌門店內單品的價格,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AI財經社表示,“資本本身的需求就是尋求增值,通過做大規模、做大營收最終獲利。而在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單店的裝修、供應鏈的管理以及人工等成本都有所提高。”而這,自然也就會反應到商品的價格上。
但單一地區的單店盈利數據真的足夠具有代表性嗎?餐飲口味本身就具有強地域性,如北方偏愛吃面,而南方主食則以大米為主;粽子究竟是吃甜還是吃咸,依舊每年照例不誤地出現在端午節南北方飲食口味偏好的爭論之中,所以單一地區的單店盈利如何能保證品牌在迅速擴張后,依然能夠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以及盈利數據,無疑也將成為資本未來最大的考驗。
資本催熟,會不會仍是一地雞毛?
然而,當年同樣獲得資本青睞的第一代“網紅餐飲”品牌們,多數都已折戟。當年紅極一時的黃太吉,已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而被法院列入失信執行人名單;“雕爺”孟醒也已經退出了雕爺牛腩,一代網紅餐廳黯然落幕。
雕爺牛腩曾號稱花費500萬元從“食神”手中買來配方;黃太吉也有過像麥當勞、肯德基那樣“在美國上市”的夢想。它們都擅長“講故事”,并善于利用社交網絡營銷,要用互聯網思維對傳統餐飲做“降維式打擊”。
而現在,被資本催熱的新餐飲品牌們,會不會把以往的路,又重走一遍?
業內人士也有同樣的擔憂。在沈萌看來,新的這波線下餐飲投資熱中,資本依舊沒有太多的專業經驗或可協同資源同企業分享;有的線下門店提出“數字化管理”等,但更像是“包裝概念”;不少品牌提出的創新,走的仍是過去的加強營銷、加速擴張的“互聯網化”套路;其食品的品質和配方,并沒有因為融資而發生根本改變。
但同時業內也有觀點認為,這一波餐飲投資熱的興起,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新茶飲賽道的影響。如今新式茶飲品牌中,奈雪的茶已經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喜茶的估值也已高達600億元,包括地方性品牌茶顏悅色前不久還因“一杯高達600元的跨城代購費”霸占了微博熱搜。
也因此,許多餐飲品牌在融資后,也在效仿新式茶飲品牌們的商業邏輯,打造品牌價值、進行IP聯名營銷、發力數字化和標準化等。像霸蠻米粉就推出過不少聯名商品,例如和林依輪創辦的飯爺素面醬聯名打造的拌面,一碗售價高達45元,還有與《天下3》聯名的速食米粉等。
在沈萌看來,對于資本而言,公司上市或售出套現才是它們的最終目的。
但在新茶飲賽道上,奈雪的茶上市,變成了一場資本獨舞。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正式登陸港交所,在此之前,奈雪的茶幾度傳出數百倍超額認購,但在上市當日卻被股價破發“打了臉”。以目前233.3億港元總市值計算,奈雪創始人彭心、趙林夫婦持股57%,坐擁身家133億港元;而一路陪伴奈雪狂奔的天圖資本持股11.18%,持股市值約26億港元,相比總投資金額3.81億元(約4.58億港元)而言,賬面回報近6倍左右。但是奈雪三年連續虧損,在2020年內凈虧損達到2.03億元,一直被外界提出的“一杯奶茶賣30元卻為什么不賺錢”的問題所困擾。截止到最近一個交易日,奈雪的茶股價仍舊在發行價低位徘徊,相比發行價跌去31%,報收13.6港元/股。
想要包裝起“中國式麥當勞、肯德基”故事的餐飲品牌們,最終又有多少能如奈雪的茶一般,成功上市?而即使能夠上市,一個因不斷擴張而連年虧損的品牌,價值又何在呢?
為了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規模擴張,已有品牌開啟了加盟模式。如霸蠻米粉就在今年年初高調宣布啟動創客計劃,尋找聯盟者共同打造1萬家店,準備大干一場。遇見小面也早在2019年,就開放了特許經營模式。而加盟模式對新生代品牌們的品控和管理能力,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管這輪餐飲投資熱是“資本遠見”還是最終留下一地雞毛,起碼現在,尋找“平價快餐”已經越來越難了。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張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