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久在華州城外住,出身原是莊農,學成武藝慣心胸。三尖刀似雪,渾赤馬如龍。體掛連環鑌鐵鎧,戰袍風飐猩紅,雕青鐫玉更玲瓏。江湖稱史進,綽號九紋龍。——《水滸傳》史進贊詩史進作為《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出場時年僅18歲,放到現在看來還是個
久在華州城外住,出身原是莊農,學成武藝慣心胸。三尖刀似雪,渾赤馬如龍。
體掛連環鑌鐵鎧,戰袍風飐猩紅,雕青鐫玉更玲瓏。江湖稱史進,綽號九紋龍。
——《水滸傳》史進贊詩史進作為《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出場時年僅18歲,放到現在看來還是個剛剛成年的孩子,然而史進身上紋的“九條張牙舞爪的巨龍”卻令人印象深刻,他還因為身上九條個性十足的紋身獲得了“九紋龍史進”的江湖名號。
陳達這位在少華山當土匪的大叔,聽聞他的名號還不信邪,認為這個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不足為懼,結果被史進三兩下打落馬活抓了。
史進的生平我在此就不多做介紹,我們今天講述的重點在于他身上的“九龍”紋身,即紋身行為在古代的意義。
九紋龍史進
史進的“九龍紋身”
“九”這個數字,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有特殊含義,九五之尊、一言九鼎、龍生九種……等無不凸顯“九”這個數字的尊貴,當然這里的“九”表示的不是確數,而是概數,大概意思是無限多的意思。
“龍”的含義更是清晰明了,在世界上沒有人真正見過龍,在神話故事中,龍是四海之主,古代的天子們身上穿的、戴的、用的器物,處處都可見龍的影子,由此可見,龍即象征著尊貴、神秘。
“紋身”與“文身”是同義詞,兩個詞都有在使用,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于“文身”的記載,關于文身的意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最常見的文身形式是古代的刑罰“黥刑”,水滸中刺配指的便是先在面頰上刺字,然后執行流放的刑罰。
史進出生于陜西華陰縣史家村,是史家村的少莊主,史家莊上有三四百個莊客,自然不會缺錢,也不會去犯事,在加上史進才17-18歲年紀,他身上的“九龍紋身”也就不可能是受刑而被文上去的,而是他自己找人紋的,由此可見在宋元時期,民間已有紋身的行為。
岳飛的“精忠報國”紋身
說到紋身,我們不得不提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岳飛的后背便有岳母親自紋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當然這是我們從“岳母刺字”這個故事中了解到的。
歷史上,岳飛的背上是否紋有這四個字,已無從驗證,據《宋史》中記載:“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應該便是由此而來。
《宋史》由元朝的丞相脫脫和大臣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水滸傳》由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著,兩本書所著年代非常相近,又都有關于“紋身”的記載,而且都是出現在正面人物的身上(岳飛是抗金著名將領、史進討伐方臘戰死后被追封“忠武郎”),由此可見宋元時期“紋身”的行為是被人們所接受并認可的一種行為。
越國先祖“文身斷發”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相信大家應該都讀過,在我上學那會這篇文章還是語文上的課文,吳王夫差不殺勾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滅吳,至今每每讀到此處都有不一樣的感悟。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廣為傳頌,然而越國是如何建立的卻很少人知道。
據《史記·越世家》中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們被封為會稽的領主,他們恭敬地供奉祭祀著夏禹。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發,除去草叢,修筑了城邑。
此處的“紋身短發”便是春秋時期的一種“紋身”行為,這時候的“紋身”帶有宗祠的神秘色彩,越王勾踐祖先們身上的紋身,應是代表古代祭祀、信仰的一種花紋,這種紋身行為的意義與宋元時期的不一樣。
狂生碎碎念
越王勾踐祖先們的“文身斷發”,史進爬滿后背的“九龍”紋身,岳飛背后堅定不移的“精忠報國”,紋身的行為似乎不受時代變遷的影響,這種文化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穿梭。
越國先祖的“文身斷發”,他們身上神秘的花紋,象征著對祖先的祭祀和信奉;史進身上“張牙舞爪”的九條紋龍,象征著史進對個性的追求和他的年少輕狂;岳飛背后方方正正的“精忠報國”,象征著岳飛堅定不移的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
他們身上的“紋身”雖然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但相同的是:“紋身”都表達了他們自身的信仰和意志,是自身精神的一種外在表現。
參考文獻:
《宋史》
《史記》
《水滸傳》
劉楠